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联起源     
赵小平 《共产党人》2008,(24):44-44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形式,对联俗称“对子”,又叫“楹联”、“楹帖”、“联语”等,因其构成形式是上下两联相对,由此而得名。  相似文献   

2.
史海钩沉     
讽腐联语拾遗李俊才“联语”学名叫“楹联”,也叫“对联”,群众俗谓“对子”。一副联语,数十个字,字字珠玑,句句含之有物。艺术而风趣地匡正曲直,针贬时弊。唐朝有一县官,贪污受贿,搜刮民财,无恶不作,可他却标榜自己清正廉明,在衙门前只贴一上联,并广为征集下...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点化”过的几首楹联吴直雄文学上讲的"点化"是指将别人的诗、词句或联语等稍加改动,而赋予其一种新的意境。这也是一种文学创作活动。毛泽东就"点化"过几首楹联。一张贻玖著《毛泽东读史》载:"毛泽东还作过一幅有关读书的对联,提倡:'贵有恒,何必三更起...  相似文献   

4.
楹联又称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从小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古文功底深厚,诗词曲赋无所不能,一生中写了不少妙联佳对,很多作品脍炙人口,传诵四方。  相似文献   

5.
《楹联丛话》是清代楹联集锦之大成。其中的官箴对联 ,别具一格 ,发人深省。林则徐悬挂在府衙门的箴联 :“求通民情 ,愿望已过” ,表达了他体察民情、广开言路、闻过则喜的品质。又如林则徐用于自勉的堂联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他就是以刚正不阿的气节 ,在任两广总督期间 ,顶住了投降派的攻击 ,多次打败了英军的武装挑衅 ,壮了国威 ,成为民族英雄。再如清代晋州州官陈景登的楹联 :“头上有青天 ,作事须循天理 ;眼前皆瘠土 ,存心不刮地皮。”语言通俗而诙谐 ,既对自己敲了警钟 ,又讥讽了当时很多刮地皮的贪官。居官…  相似文献   

6.
正从小学认字就喜欢对联,爱看村里过年贴对子,看看谁家的对子有意思,谁家的对子字写得好。后来工作了,爱买对联书。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买《古今联话》,到九十年代初买集纳十五集电视连续剧的《联林珍奇对联集》,再到后来买《吴越古镇名胜楹联》,杂七杂八的楹联书一共买了几十本。买了就看。除了看书,有机会也到一些名胜古迹实地察看。去成都游武侯祠,观"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  相似文献   

7.
楹联,作用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已成为人们抒情言忠和自警自策的工具.一些清宫廉史把自己的居官准则撰成联语,贴在家门口,厅堂里、楹柱上,不但表达自己清政廉洁的凛然正气,而且筑起防腐反贪的铜墙铁壁.如此善举,古已有之,今人效尤.更胜一筹.《楹联丛语》中曾记载了清代顺治年间魏象枢的一副对联.当他从下层官吏擢升为户部待郎时,使自题对联以提醒自己.“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史书上称魏象枢”为清初直臣之冠.于谦是历史有名的清官,他巡视河南后进京,不仅不带任何社物,还特作联送给众乡亲:“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话短长“.最有意思的是清代陈景登的一副对联.他提任晋州官时,当地土地瘠薄,盐碱地多、收成差,百姓贫穷.他体察百姓疾苦,在街门大厅上悬挂这样一副对联:“头上有青天,作家须循天理;眼前皆瘠地,存  相似文献   

8.
正钟云舫是清代晚期四川省川东道重庆府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秀才,有名的巴蜀才子。他学识渊博,遍览经史百家之书,工诗文词曲,尤擅对联。他在江津县城设学馆授徒20余年,是巴蜀有名的塾师。后因撰写1612字的“天下第一长联”《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和在楹联领域所作的贡献,被誉为“中华联圣”。  相似文献   

9.
正清末著名的巴蜀才子、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秀才钟云舫,因对楹联艺术作出了重大贡献而被誉为"联圣"。他创作的"天下第一长联"《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和《锦城江楼联》,名扬天下。他一生中创作楹联5000余副,其中100字以上的长联达30多副。那么,钟云舫最后一副对联的内容是什么呢?这里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清光绪年间,钟云舫因为民代言,以诗联为武器抨击和揭露封建县  相似文献   

10.
李安葆 《党史文汇》2006,(10):54-54
楹联,即"对联",是贴在门柱上的联语,由诗词演变而来的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是我国的国粹,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相似文献   

11.
对联(对事、楹联、楹帖)是汉字中特有的艺术形式,可谓中华民族之文化瑰宝。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从孙中山到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董必武、谢觉哉、陈毅、叶剑英、郭沫若等革命前辈,无不善于运用对联艺术,抒发战斗豪情,寄托革命理想,表现高尚情操,抚慰先烈英灵,写下了大量名联名句,被人们视为珍品而广为传颂。本篇专说毛泽东的对联艺术。  相似文献   

12.
封建社会贪官污吏红白喜事都要索贿收礼,有人写了一副讥讽联:“大老爷做寿,金也要银也要,红白兼收,无分南北;小百姓该死,麦未熟稻未熟,青黄不接,有甚东西。”袁世凯死后,有人写了一副“挽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联中以“袁世凯”三字与“中国人民”四字不能成对而巧喻“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民国初年,军阀一个接一个地轮换上台,民不聊生。有人将“民国总统不是东西”八个字巧妙地嵌在一副对联中:“民犹此也,国犹此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冯玉祥将军也曾针对腐败风气送给汪精卫一副对联:“一桌子点心半…  相似文献   

13.
晚清湖南巡抚署联:但愿民安若堵何妨署冷如水某县署大堂上对联: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庆元县署大堂楹联:我也曾为冤枉痛入心来,敢糊涂忘了当日汝不必逞机谋争个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广安县城北5公里处协兴镇牌坊村邓小平旧居,原只悬挂作家马识途的一副对联。近来,又喜添一副长达500字的新联。该联是四川省楹联学会会员刘利创作的,用4块云南红松术精雕细刻而成。对联悬挂在门楹左右,红底白字,鲜艳夺目,气势恢宏。 上联:小事宏观,大事微观,成事纵横观,败事主客观,牢树英雄宇宙观。卓与壮哉!深谋善断,手  相似文献   

15.
对联如乡贤家训,富有引领教诲作用,也颇有情趣、智慧与启迪。晶读先贤对联,有时恰如读史、读家训,意在言外,受益匪浅。“干国家事,读圣贤书。”这是明朝著名清官海瑞的自题联。海瑞号“刚峰”,一生刚直不阿,为惩治奸佞,竟自备棺材,以死上书,不惜罢官。  相似文献   

16.
孟红 《党史博采》2011,(5):10-13
朱德不仅以叱咤风云的军事家而闻名中外,而且还长于诗文联语,尤其鲜为人知的是他撰联作对亦为高手、他的大部分诗词已结集出版,但他的一些联语大都因为战乱而散失了(军事方面的联语留存下来的更不多)。这些对联或抒发革命豪情或巧妙借此搞宣传亦或送赠祝寿……常常是联语成珠,字字殊玑。其中,战争年代以挽联居多,和平年代撰作的名胜楹联也很有特色……他的联作,词意精当,凝练概括,气势磅礴,诚挚情感、横溢才华尽现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17.
倡廉也要打假卢立平《古今楹联拾趣》里记叙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县官,在大堂上挂了一付用誓言写的对联:“得一文,天诛地灭;询一情,男盗女娼。”然而,在实际办案中,这位县官对金银财物仍然是来者不拒,询情枉法。有一小吏提醒县官说:“你错了,难道你忘了大堂上...  相似文献   

18.
顶真,也称“顶针”、“联珠”、“蝉联”,是对联的一种修辞手法。其特点是用联语中前一句的末字(词)作为后一句的起字(词),句子首尾相连,上递下接,环环紧扣,一气呵成,读来令人拍手叫绝。  相似文献   

19.
名人的自勉联与诗○晓晓在浩如烟海的对联与诗中,有一类是名垂青史者写下的自勉联与言志诗,在对联与诗的百花苑中独具异彩。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写下了“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的自勉联,显示了他的抱负、情操和治学态度。“望崦嵫而勿迫/恐之...  相似文献   

20.
出口成联意境高妙──毛泽东的应对联袁南生作为伟大的革命家采。杰出的楹联艺术家,毛泽东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众口传颂、流传千古的对联。其中,他采取口头创作的形式,或者巧出对句,或者即兴作答,创作了不少妙语迭出、对仗工稳、意境高阔、回味无穷的应对联。濯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