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裁判要旨】人肉搜索作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在带给人们无穷网络魅力的同时,也引发了相关的法律纠纷。这些纠纷涉及的焦点主要在于是否侵害他人隐私,并进而侵害名誉权(我国立法上将侵害隐私纳入名誉权的保护范畴)。因此,准确界定隐私的范围尤为重要,在这个问题上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果在人肉搜索的同时还有其他侵害名誉权的行为,那么通常可以认定侵权情节和后果比较严重,并进而影响到具体侵权责任形式的确定。  相似文献   

2.
如今,新闻侵权案件屡见不鲜。其中,新闻侵害名誉权是新闻侵权中最常见的一种。但是由于新闻侵权所具有的传播范围广、侵害后果严重等特殊性,再加上各类新闻侵权的性质不尽相同。因此,本文从法学的角度,分析了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责任认定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张瑞 《中国审判》2010,(8):82-83
在文学创作中,小说侵害他人名誉权时有发生。但司法实践中对具体文学作品是否构成侵害他人名誉权,无论从侵权事实的构成、侵权责任的认定还是法律适用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难度,争议很大。  相似文献   

4.
田志 《法制与社会》2011,(14):83-83
一般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有四个,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有其特殊性,使得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的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具有不同于一般侵权责任的特点。此类案件的举证责任不能简单用“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来处理。  相似文献   

5.
论侵犯名誉权的民事责任及其抗辩事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为人因为过错而非法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侵犯名誉权与一般民事侵权在构成要件和责任承担方式上均有所区别。行为人虽侵害他人名誉权 ,但为了平衡社会公共利益 ,也可能享有减轻或免除民事责任的抗辩事由。  相似文献   

6.
新闻报道中侵害名誉权现象在司法实践中较为普遍。新闻名誉侵权是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机构或者个人在新闻报道、新闻批评以及新闻评论中侵害公民或法人等民事主体名誉权的行为。对新闻名誉侵权的责任主体、内部刊物新闻名誉侵权、报道内容严重失实、新闻名誉侵权行为的不作为形式、新闻名誉侵权的抗辩事由等方面进行认定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我国网民人数不断增加,当前已经达到5亿人,其信息传播量巨大,传播速度之快,加入互联网本身具有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点,网民的言论自由权界域也难以界定,因此,人们在自由发表言论的同时,名誉权也受到很大的威胁和侵害.名誉权是公民一项很重要的人格权,如何正确的划分网络名誉侵权的法律界域十分重要.本文对网络名誉侵权的特点、界定进行探析,然后进行案例分析进一步了解网络名誉侵权以及其法律保护政策和惩罚方式.  相似文献   

8.
网络无疑是这个时代最富有特征的东西。它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生活的重要部分,但正如任何技术发展都有代价一样,网络这柄双刃剑也给我们提出了各种新问题。其中之一即为大规模的网络侵权。近年来,网络侵权、“艳照门”、“熊猫烧香”等即为明证。实践中,引起公众关注的网络侵权则主要是侵害^格权,如隐私权和名誉权。  相似文献   

9.
一、如何认定因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侵害名誉权是一般侵权违法行为的一种,其构成也须同时具备四个要件,即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行为的违法性,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和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有因果关系.由于名誉权的侵害行为与一般的其他侵权行为表现形式不同,它具有以下特征:  相似文献   

10.
网络的迅猛发展使网络名誉权的保护问题逐渐凸显,而因为网络名誉侵权行为所造成的网络名誉权纠纷也逐渐增多,厘清网络名誉侵权的概念,分析新形势下网络名誉侵权的特征,希望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网络名誉侵权问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12.
林景新 《法人》2010,(1):26-27
在公众眼中,央企最令人痛恨的生存逻辑就在:依靠政策保护垄断市场,不顾民众利益而最大化自身及企业员工的利益。在周而复始的媒体偏向性传播之下,央企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形象怪圈:规模越大,恶评越多,形象越差。  相似文献   

13.
14.
宋双  赵磊 《行政与法》2010,(6):73-75
本文以权利和程序为切入点,通过对黄静诉华硕名誉侵权这一热点案件进行了法理分析本案是在华硕及黄静的行为均不构成权利滥用的情况下,由于名誉权与言论自由权之间的权利边界不明确而引发的权利冲突,在此基础上着重对解决本案的程序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论法治信用     
法治是人类社会治理方式的较佳选择,信用是人类社会存续和发展的基础。信用意味着人人互信与互为保障,它涉及人的内在品质与外在行为能力,是人的内在品质与外在行为能力的统一。法治是一般的、抽象的人类活动规范的动态运行系统,没有人的信用这一内核,法治将成为没有生命的躯壳。因此,建构法治的信用机制是法治理论与实践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通过构架立法、执法和守法信息公开机制、沟通与共识机制和监督与责任机制,法治信用即可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6.
无论立足形式还是实质判断标准去观察,实践中大量存在的行政违法事实公布行为都属于一类新型的声誉罚。作为声誉罚的行政违法事实公布之所以倍受青睐,既源于行政执法机关在公益保障与私益侵害之间的权衡,也是传统法律文化中的耻感文化在行政执法活动中的延伸,更与信息规制工具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广泛运用息息相关。形式合法性的欠缺、适用范围的模糊以及程序的不规范是目前行政违法事实公布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有效防止行政违法事实的不当公布对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应当从法律依据、适用范围及程序设置等三个方面实现对这种新型声誉罚的法律控制。  相似文献   

17.
《Global Crime》2013,14(2-3):175-196
This paper focuses on criminals who could easily be labelled as entrepreneurs and who deal in compromised computer systems. Known as botmasters, these individuals use their technical skills to take over and control personal, business and governmental computers. These networks of hijacked computers are known as botnets in the security industry. With this massive computing power, these criminals can send large amounts of spam, attack web servers or steal financial data – all for a fee. As entrepreneurs, the botmasters' main goal is to achieve the highest level of success possible. In their case, this achievement can be measured in the illegitimate revenues they earn from the leasing of their botnet. Based on the evidence gathered in literature on legitimate and illegitimate markets, this paper sets to understand how reputation could relate to criminal achievement as well as what factors impact a heightened level of reputation in a criminal market.  相似文献   

18.
政府形象的好坏关系到政策执行的难易程度、社会稳定程度以及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政府形象危机的出现重则威胁到政府的执政基础和政权的稳定性,轻则影响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政府职能的履行。政府形象危机实质上包括政府合法性危机、政府产出危机和政府理念危机三个部分,其中的任何一种危机都会危及政府的形象。对政府形象危机构成的认识有助于构建有效的政府形象修复和救治体制。  相似文献   

19.
罗玉红 《法学杂志》2004,25(2):65-67
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商标产品平行进口问题在我国是新问题,其对独立商誉的影响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我国应当有条件地限制平行进口商标产品,而不必完全禁止。  相似文献   

20.
论损害他人商誉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损害他人商誉罪是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该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具有捏造、散布虚假事实的行为并造成严重后果;罪过形式是故意;主体为一般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