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陈筠 《两岸关系》2009,(1):12-13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上世纪70年代,台湾诗人余光中于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的名作《乡愁》,道尽了无数台湾同胞的思乡情怀;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北京大学举办了一场“诗与海峡——余光中、朱炳仁诗会系列交流活动”,大家浅吟低唱,从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到大陆著名铜艺大师朱炳仁先生的《云彩》,一时间“诗人兴会更无前”。  相似文献   

3.
<正>“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诗人余光中在《乡愁》这首诗里深深地吐慕着拳拳的游子之心,引起两岸同胞强烈共鸣。乡愁里,蕴含着台湾同胞对亲人同胞的思念、对回归故土的渴望、对两岸统一的期盼。也正是这股乡愁的力量,召唤着一批又一批台湾青年回到祖国大陆的怀抱,积极投身到大陆相关省区、特别是福建省热火朝天的乡建乡创事业中;他们是乡村建筑设计师、乡村营造师、村庄规划师、文创设计师、生态“新农人”……他们正努力以自己的兴趣发挥热情和专业与专长,  相似文献   

4.
永春大鹏山麓,山道迤逶,仿佛一条百折干绕的“乡愁”绳结。2003年9月18日上午9时许,被称为“乡愁诗人”的台湾著名诗人、学者余光中携夫人范我存,终于走在了“原乡行”的路上,回到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寻根谒祖,在车上,望着窗外被拉近了的记忆中的故乡,几回回在叔叔余承尧画境中看到的连绵的铁甲山水,他感慨万千地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归乡梦,终于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5.
余光中 走好     
正《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个代表两岸"文化共同体"的符号诗在这头诗人在那头台湾的乡愁大陆的痛一首《乡愁》让无数读者认识了余光中。2017年2月14日,享誉两岸的台湾"乡愁诗人"余光中在台湾高雄医院病逝,享年89岁。  相似文献   

6.
提起台湾著名作家诗人余光中,人们最难以忘怀的诗作就是他的那首《乡愁》了。“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  相似文献   

7.
记得我曾经读过台湾诗人余光中爷爷的一首小诗《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在余爷爷的笔下,乡愁变成了一枚小小的邮票,变成了思念的鸿雁、怀乡的信使。一枚小小的邮票,那多齿的方舟上,不仅抒写着白发苍苍的老人的诗情,也满载着大陆少年的思念啊!   爸爸的邮册里,曾珍藏着一套《台湾风光》的特种邮票,那晶莹剔透、积雪不化的玉山,那湖光山色、四季不同的日月潭,那举世闻名的天祥大瀑布,…  相似文献   

8.
若兰 《两岸关系》2015,(3):59-61
<正>台湾诗人余光中著作的《乡愁》的最后一段是"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40年后海峡两岸通航,余光中先生又续文一段:"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来这头,我也去那头。"而今,我应了余老先生《乡愁》的续文,我真的通过武汉开放赴台湾个人游这条长长的桥梁,去了海峡那头。2014年3月16日,我与先生舫兄登上飞往台湾班机,我庆幸,梦想多年、筹备多日的台湾之旅终于成行了。自1949年在昆明与已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父亲一别,他去了台湾,  相似文献   

9.
《台声》2002,(4):34-34
台湾已故文学家张我军先生,是20世纪20年代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开拓者。他同当年一些先进分子一道,在日本统治者对台湾实施严厉镇压和怀柔同化政策的恶劣环境下,把祖国大陆“五四运动”的新思想、新文化,介绍到日据下的台湾岛内,并猛烈抨击当时盘据台湾文坛的旧文学、旧思想,坚持“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不能与中国文学分断”的主张。从而被台湾学者称为“摇篮期台湾新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或“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10.
施修蓉 《当代广西》2004,(10):45-46
仲春时节,作为台港和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者和教学者,我们应香港文艺家协会之邀.在香港拜会了香港文艺家协会会长、世界华文文学会会长、著名归侨诗人、散文家王一桃先生和他的诗界、艺界的朋友们。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和香港著名作家、评论家梁锡华,曾分别以“一桃成春”和“一桃多秀”诗意地评价一桃先生的  相似文献   

11.
厦金两门唇齿相依,两地最近的距离只有1800余米。在乡愁诗人余光中的眼里,厦门和金门是联系着台湾与大陆的两扇天然门户,1949年起的三十年对峙无法抹杀两岸同根同祖的渊源。今天,依然可以在厦门老城区中山路上的骑楼建筑中,寻到和金门商业街相似的闽南风情。从30余年前“金门厦门门对门,大炮小炮炮打炮”,到如今热议的“厦金生活圈”,厦门与金门已经共同走过了跌宕坎坷的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12.
声音     
《台声》2013,(4):14-14
林毅夫:乡愁,就像我潜意识的一部分,年纪越大感觉越强烈。尤其现在清明时节,真的很希望回去祭拜过世的父母、再看看自己生长的地方、品尝台湾小吃。我是一个台湾囝仔,想要回台湾。——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林毅夫在“两会”接受台湾媒体访问时作出上述表述。  相似文献   

13.
姚同发 《黄埔》2008,(4):52-55
台湾著名作家叶石涛在他的《台湾文学史纲·序》开宗明义地说:“从遥远的年代开始,台湾由于地缘的关系,在文学和社会形态上,承续的主要是来自中原汉民族的传统。明末,沈光文来到台湾开始播种旧文学,历经两百多年的培育,到了清末,台湾的旧文学才真正开花结果,作品的水准到达跟大陆旧文学并驾齐驱的程度。”他还说:“台湾的新文学运动,也曾受到‘五四’文学革命的刺激。”  相似文献   

14.
孙传勇 《台声》2003,(11):40-43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余光中先生的一曲《乡愁四韵》饮尽多少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2003年9月18日的清晨,2003年9月18日上午9时,台湾著名“乡愁诗人”余光中终于踏上了阔别近70年的故土———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谒祖。10时,76岁的余光中坐在祖居“石杉郑”旧厝后面自留地的老荔枝树根上,手里拿着宗…  相似文献   

15.
我与台湾著名诗人痖弦的交往,说来话长。记得,那是十多年前的一天上午,坐在收音机前的我竟意外地等来了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播放的“文学剪影”节目《彼岸的诗人——介绍  相似文献   

16.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台湾诗人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著名诗篇——《乡愁》。  相似文献   

17.
张晓风是台湾“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她那只“仰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的笔,书写了中华赤子的寸寸柔情,“响着久违的乡音”的《愁乡石》更诗化了中国人的中国情结。捧读她的散文,拨动读者心弦的就是那“超载的乡愁”。  相似文献   

18.
2002年清明节这天上午,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终于踏上了故乡———武进市漕桥镇,终于站在了芳草萋萋的亲人的坟头。他和妻子范我存恭恭敬敬地点燃了三炷香,青烟袅袅,犹如游子的乡思缕缕。抬头,远山如黛;身边,乡河似碧。“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但是这天,“一把怀古的黑伞,撑着清明寒雨霏霏”回到江南故土的余光中,他的乡愁在故乡的烟雨中,在乡亲们的亲情中消散了。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回乡扫墓@陈士行 @周逸敏…  相似文献   

19.
两岸一家亲     
如果说解决台湾问题是全体华夏子孙的渴望,那么想象台湾、神往台湾就是所有中国人的情结。想起已故诗人顾城的诗《远与近》“你看云时很近/你看我时很远”,虽只有短短的六句,却容纳了对历史反思的丰富内涵。“远”、“近”:是物理距离概念,这是客观存在,有科学的衡量标准。但在情感作用下产生的心理距离却不同,“远”可以变“近”,“近”可以变“远”。一个民族被分裂在两岸,只能隔海对峙观望,这实在是民族的不幸!我常常想:为什么泣血的愿望总被人为地阻挡?为什么深深的乡愁至今还没将浅浅海峡填满?为什么一些人总想抛弃和平,硬要一步一步走…  相似文献   

20.
1998年,台湾文坛围绕“皇民文学”问题展开一场论争。张良泽等美化、正当化“皇民文学”的论调,乃近年来台湾一股亲日仇华社会思潮在文坛的折射。陈映真等奋起批驳,指出“皇民文学”的本质及其与当前社会政治思潮的联系,在文坛树立起“统派”的鲜明旗帜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