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习近平同志在担任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省长期间,曾先后五次到闽西革命老区永定县考察调研,他在永定调研时亲民爱民和对老区建设的关切,至今仍为当地群众所津津乐道。1996年5月2日,习近平同志风尘仆仆到永定调研客家土楼旅游开发工作。在听取县委、县政府工作汇报时,他深情地说:"革命老区过去为革命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和牺牲,可是今天还是那么贫穷落后,我们心中有愧啊!我们要带着感情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50年代初,围绕山西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问题在党内引发了一场争论。争论的表面是老区互助组织要不要提高一步,但实质上是老区农村或土改后的农村要不要开始起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这场争论不只是在山西呈现白热化,而是直接牵动着中央高层领导,影响至全国。甚至到了1966年"文革"爆发,林彪、康生、陈伯达、江青等人又重提这场争论,并把它作为农村"两条路线斗争"的案例,以及刘少奇反对在农村搞社会主义的"罪证材料"加以利用,致使刘少奇等一大批中央及省、地、县党政领导干部遭受猛烈批判和斗争,有的甚至被摧残、迫害致死。  相似文献   

3.
1928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张鼎丞等革命先辈带领不堪压迫、追求正义、渴望自由的永定人民揭竿而起,举行了震撼八闽的农民武装暴动——永定暴动。这次暴动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属全省之最,受到了当时中央、省委的高度评价。这一惊天动地的壮举犹如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迅速点燃永定20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革命烈火。从此,一批又一批革命志士投身革命的洪流。永定先后成为闽西苏区的中心、闽西  相似文献   

4.
年末岁首,冬春交接,中央领导和一些省市领导,走进灾区,走进老区,走进湖区,走进城乡结合部,走进群众中去,调查研究,问政于民,问需于民。对此,人们形象地称为"用脚决策"。  相似文献   

5.
正1933年,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到江西瑞金,实现了中共中央最高领导机关的长途迁徙。这中间,离不开沪港粤闽赣秘密交通线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早在1931年12月,周恩来化装成工人由交通员萧桂昌等人护送从上海出发,到汕头化装为牧师,经大埔进入永定、长汀,最终安全到达瑞金。  相似文献   

6.
1928年6月,继龙岩后田、平和长乐、上杭蛟洋农民武装暴动之后,张鼎丞、阮山、卢肇西等人又领导了永定农民武装暴动。这次暴动,无论在准备、规模、影响、成就等方面,都是前三次暴动所无法相比的。具有下列三大特点: 一、永定暴动的发动经历了由经济斗争走向阶级斗争,而后发展到武装暴动这样几  相似文献   

7.
一九二八年初春以后,福建各地(主要是闽西南地区)农民武装斗争在党的领导下迅速发展,相继爆发了龙岩后田、平和、上杭蛟洋、永定等地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特别是永定暴动以后开展了土地革命,建立了全省第一个苏维埃区域。这一系列斗争,震奋了全省工农群众。当永定暴动的消息于七月初传到厦门之后,临时省委认为永定不但已经具备了在乡村割据的条件,而且可以造成全县的割据。七月上旬,省委第十一次常委会议决定在永定成立中共闽西特委和闽西暴动委员会,委派省委常委王海萍立刻前往闽西,领导这一斗争。随后,临时省委又于七月十五日制定了《闽西秋暴工作方  相似文献   

8.
1928年,中共闽西党组织先后领导了龙岩后田、平和长乐、上杭蛟洋和永定暴动,其中以永定暴动的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它不仅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在永定的反动统治,而且创建了福建第一支红军武装,建立了福建第一个区苏维埃政权,并进行了土地革命的伟大实践。永定暴动的成绩与其他几大暴动相比,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尤其是土地革命和建立苏维埃政权,是永定暴动的最  相似文献   

9.
2001年5月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革命老区在战争年代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我们有责任帮助老区群众尽快脱贫致富。"习近平省长在今年5月到省老区办调研时也强调,"老区的根本问题是要把经济发展起来"。我省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根据地之一,加快老区专业镇经济发展,不仅有利于优化我省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我省的侨台优势和对外开放优势向纵深发展,增强全省的综合竞争力,对我省的政治和社会稳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以"纪念建党八十周年福建百名社科专家老区行"漳州地区的调查为基础,探讨专业镇经济为基础的老区经济发展模式,以期为我省老区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新思路。一、农业专业镇经济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
福建永定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英勇的永定客家土楼人在党的领导下,顽强斗争,前仆后继,用鲜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伟人的足迹——革命领袖在永定客家土楼 周恩来等率领南昌起义军在永定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了震撼中外的南昌起义,这支起义军曾先后两次进入永定客家土楼。  相似文献   

11.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一批文化工作者集聚到上海,形成以知识分子和文化工作者为主要成员的党支部,为中央文委的建立提供组织基础。当时,解决上海"革命文学论争",推动创造社、太阳社等左翼文化团体与鲁迅、茅盾等组成联合战线,是中央文委成立的重要原因。中共六届二中全会提出加强党对文化工作领导的要求,中央文委最终成立。时任中央文委书记潘汉年积极谋划"左联"筹备工作,充分发挥旗帜性人物鲁迅等作用。中央文委对"左联"、左翼文化运动的贡献与作用,推动了左翼文化的发展,强化了党对文化战线的领导。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福建省闽西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20周年。在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已退出党政军领导岗位的闽西籍老领导、老将军、老红军情系老区人民,关心乡梓建设,于1989年自发成立了福建省闽西老区建设促进会,为促进闽西老区的建设和发展,不遗余力地继续发挥余热并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福建省闽西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20周年.在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已退出党政军领导岗位的闽西籍老领导、老将军、老红军情系老区人民,关心乡梓建设,于1989年自发成立了福建省闽西老区建设促进会,为促进闽西老区的建设和发展,不遗余力地继续发挥余热并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正永定暴动:中国共产党于1928年6月在福建省永定县领导的一次农民暴动,是福建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一次群众性武装暴动。土改分田:1928年8月,永定溪南里成立区苏维埃政府。邓子恢、张鼎丞领导全区13个乡、2万多人口开展土改分田工作,他们创造性地提出"抽多补少"的土地分配原则,为中央苏区的土地分配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5.
仲夏时节,槐花飘香。6月21日,省室研究三处调研组一行来到闽西老区永定县参观调研。在一天多的时间里,我们先后参观了位于金砂乡的永定暴动陈列馆和张鼎丞纪念馆、永定暴动遗址——金谷寺、张鼎丞故居和位于湖雷镇的福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永定支部成立旧址——万源楼.与县委党史研究室以及湖雷镇等有关同志进行了座谈。整个行程给我们一个深切的感受.那就是——在永定这片红土地上,党史工作依然红红火火,党史工作的触角已经深入基层、深人人心。  相似文献   

16.
西柏坡是全国著名的革命圣地,是新中国的摇篮,是平山县、石家庄市乃至河北省对外的一张名片。"大西柏坡"理念,是伴随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伴随着思想解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提出,体现了中央和省、市领导对老区发展的重视和对老区人民的关心.  相似文献   

17.
1929年12月至1931年9月,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苏区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反革命“围剿”,使中央革命根据地扩大到江西、福建的21个县,拥有250万人口。为了适应革命战争发展的需要,中央要求江西、福建两个省要有一个统一的军事指挥机构,建立江西、福建军区,密切配合工农红军,参军参战,保卫胜利果实。1932年3月,福建省在长汀召开了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全省的革命政权得到巩固。3月下旬,在闽西永定的虎岗召开了成立大会,福建军区光荣诞生。以罗炳辉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治委员,地点设在永定虎岗的杨公堂。福建军区最高指挥机关是司令部,司令部下设政治部、组织部、宣传部、作战部、参谋部、卫生部,各部下设科。福建军区下辖3个军分区:上杭、永定、龙岩的独立团、营游击队由第一军分区领导,司令员郭清义,分区司令部设在上杭的太拔村;长汀、清流的北部部分地区,连城的独立团、营、游击队由第二军分区领导,司令员黄火星,分区司令部设在连城的新泉镇;宁化、清流、归化的独立团、营、游击队由第三军分区领导,司令员伍修权,司令部设在宁化县城。福建军区还附设一所随营学校和红军后方医院。  相似文献   

18.
1928年3月8日,在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和中共平和临时县委的领导下,平和县农民武装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八七会议所制定的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在永定和广东饶平、大埔等地农民武装的配合下,高举武装暴动的大旗,一举攻占县城九峰镇,演出了"福建农民自动夺取政权的第一幕",点燃了"土地革命在福建开始的信号".  相似文献   

19.
在我党历史上,这是沉甸甸的一页.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后,开始了土地革命时期以王明为代表的第三次"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对党的统治.1931年11月的中央根据地党代表大会和1932年10月的宁都会议,根据六届四中全会的错误纲领,污蔑毛泽东同志的正确路线为"富农路线"和"极严重地一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并改变了中央根据地正确的党的领导和军事领导.到1933年初,临时中央因为白区工作在错误路线的领导下遭受严重损失,而迁入中央根据地,更使错误路线得以在中央根据地和邻近根据地进一步地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20.
卫小将  孙平 《探索》2011,(3):138-1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从隐性到显在、从理念到理论、从边缘到中心"的渐进历程。它初萌于第一代中央领导,隐性产生于第二代中央领导,初步发展于第三代中央领导,显性成熟于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具体阐释为:社会建设的许多话语和理念弥散于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论断中;邓小平初步将其条理化、成型化;江泽民进一步发展,使其趋于显性化、实践化;胡锦涛明确提出社会建设的概念,使其显性化、理论化和系统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