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6 毫秒
1.
瓦窑堡会议"抗日反蒋"的提法不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抗日反蒋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互相矛盾、难以统一的。之所以在瓦窑堡会议上坚持"抗日反蒋"方针,主要原因是阶级对抗,对蒋介石的仇视心态难以化解;信息闭塞,对外界形势的变化缺乏了解;阶级斗争的思维仍起着主导的作用,难以立即适应发展了的实际。  相似文献   

2.
瓦窑堡会议"抗日反蒋"的提法不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抗日反蒋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互相矛盾、难以统一的.之所以在瓦窑堡会议上坚持"抗日反蒋"方针,主要原因是阶级对抗,对蒋介石的仇视心态难以化解;信息闭塞,对外界形势的变化缺乏了解;阶级斗争的思维仍起着主导的作用,难以立即适应发展了的实际.  相似文献   

3.
《世纪桥》2016,(4)
在中国人民反外敌侵略斗争史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是抗日时间最早、历时最久的抗日部队。这支军队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歼灭了大量日伪军,牵制了大量敌军的兵力,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同时牵制了日本的"北进"战略部署,支援了苏联卫国战争,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东北抗日联军为东北和全中国的抗日战争乃至整个世界反法西斯的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4.
1942年,正值抗战最为艰难的阶段,许光达请缨到条件艰苦、对敌斗争激烈的晋西北抗日前线。受命于民族危难之际,他率领晋绥军区第二分区军民通过开展统战工作、大生产运动、练兵运动、反"蚕食"斗争,将第二分区建设成为晋西北的模范抗日根据地,为八路军的发展和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创下了不朽的功绩。  相似文献   

5.
宋俭 《党的文献》2005,(1):19-23
"新三民主义共和国"是毛泽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刚刚形成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种过渡性建国方案.这是一个既符合全国人民要求抗日民主的愿望,又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并可能为各抗日党派共同接受的切实可行的民主建国方案.由于国民党当局的反对,这一方案最终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6.
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和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东北的序幕。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积极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经历了由"反蒋抗日"、"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  相似文献   

7.
李宗仁治下的广西在民兵组织和动员群众方面获得"模范省"称号,并受到广泛赞誉,特别是有效的抗日宣传和贯穿全省的抗日救亡宣传。李宗仁和桂系的政治策略和思想为广西的群众动员提供了推动作用,并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立。此外,他们进而把反蒋政策推动到关键点——"逼蒋抗日"。李宗仁逐渐总结出著名的抗日思想"焦土抗战论"。这种思想引导了桂系在20世纪30年代的一系列行动,并成为"七七事变"后中日战争中的国策。  相似文献   

8.
孔令波 《世纪桥》2009,(2):43-46
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华民族危亡的时刻,由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民族解放斗争做出重要贡献。东北抗联在敌后沦陷区,面对异常强大的敌人,极端恶劣的环境,难以想象的困难条件,坚持反满抗日斗争.  相似文献   

9.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到关内各地都燃起抗日烽火,千百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用鲜血和生命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写下了气吞山河的瑰丽篇章.东北抗日斗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一个部分.东北抗战是在敌后沦陷区、在日寇疯狂讨伐,残酷殖民统治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进行的殊死斗争.它既有华北抗日战场的残酷性,又有南方游击战的艰苦性,还有敌战区地下斗争的危险性.东北抗日军民在14年的反满抗日斗争中培育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东北抗日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运用反日统一战线策略在东北地区坚持抗日,引发日本方面的高度关注。日方观察到,中共起初灵活运用下层统一战线策略,领导团结东北抗日武装力量进行抗日斗争。1933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一二六指示信"后,中共东北党组织开始实施"反日的统一战线"策略,使东北的抗日斗争迎来新的突破。中共将党领导下的赤色游击队和红军改编为人民革命军并联合或改编其他抗日武装共同抗日,在农村的政权建设从创造苏区转变为建立人民革命政府,在宣传与苏联的关系时从"武装保护苏联"调整为"实行中国民众与苏联兄弟友谊的联盟"。基于大量观察分析,日本方面关于中共反日统一战线策略,在策略的性质、领导者、活动对象方面形成了一些认识:中共在东北实行的反日统一战线策略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雏形;中共始终是反日统一战线策略的有力领导和坚强核心;中共反日统一战线策略极大限度地动员了中外民众共同加入到反日战争中。日方的观察进一步证明,自九一八事变起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斗争,积极凝聚民族力量,是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相似文献   

11.
《奋斗》2016,(9)
正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从内战漩涡走向救国救民战场的壮举。红军长征实现"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一方面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的局面,另一方面,长征的胜利也影响了东北抗日斗争形势发展。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建立陕甘革命根据地后,党中央对东北抗日武装的领导与关注,进一步推动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使正在东北地区抗击日本武装侵略的东北抗日联军,有了坚强的后盾和  相似文献   

12.
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的建立,形成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东北抗战掀起新高潮。为此,日伪军制定"三年治安肃正计划",以军事讨伐、政治诱降、经济封锁对抗日联军展开了疯狂的"讨伐"。相应地,东北抗日联军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反"讨伐"斗争,给日伪军以打击,配合了全国抗战的发展,牵制了大量的日军兵力,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运用反日统一战线策略在东北地区坚持抗日,引发日本方面的高度关注。日方观察到,中共起初灵活运用下层统一战线策略,领导团结东北抗日武装力量进行抗日斗争。1933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一二六指示信"后,中共东北党组织开始实施"反日的统一战线"策略,使东北的抗日斗争迎来新的突破。中共将党领导下的赤色游击队和红军改编为人民革命军并联合或改编其他抗日武装共同抗日,在农村的政权建设从创造苏区转变为建立人民革命政府,在宣传与苏联的关系时从"武装保护苏联"调整为"实行中国民众与苏联兄弟友谊的联盟"。基于大量观察分析,日本方面关于中共反日统一战线策略,在策略的性质、领导者、活动对象方面形成了一些认识:中共在东北实行的反日统一战线策略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雏形;中共始终是反日统一战线策略的有力领导和坚强核心;中共反日统一战线策略极大限度地动员了中外民众共同加入到反日战争中。日方的观察进一步证明,自九一八事变起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斗争,积极凝聚民族力量,是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相似文献   

14.
从"九一八事变"到全面抗战前,中共抗日话语叙述在不同时期发挥的政治功能也呈现差异。长城抗战前,中共"反帝抗日"话语主要发挥政治导向功能;长城抗战到红军长征前,中共"反蒋抗日"话语主要发挥抗日动员功能;在红军长征时期,中共"北上抗日"话语主要发挥对红军长征的激励功能;红军长征到陕北后,中共"联合抗日"话语主要发挥抗日统战功能。中共抗日话语叙述演进与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话语主要反映出先抗日与先安内主张的差别,而国民党"安内攘外"话语最后让位于中共的"联合抗日"话语,并形成国共合作和全国联合抗日格局,显示出中共抗日话语具有激发和推动全国民众抗日浪潮的政治功能。  相似文献   

15.
《求是》2015,(8)
<正>雷人台词背后传递的是一种历史观上的错误。它把客观真实的抗战历史变成了抗日科幻剧,不敢正视甚至蓄意无视历史真相,是一种丢失了历史本色的艺术投机,这其实就是一种反历史。"去历史化"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它将商业片中的"英雄救美"模式在抗日剧中进行简单的移植,将抗日剧俨然变成了披着抗日外衣的武侠、爱情、奇幻、枪战商业片,这样的抗日"神剧"只会让民众在娱乐的洪流中变得不再敬畏历  相似文献   

16.
莫萍 《奋斗》2021,(2):65-65
赵尚志,1908年生,辽宁省朝阳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东北地区早期党员之一,东北抗日联军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与抗日名将杨靖宇齐名,享有"南杨北赵"称誉,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抗日名将赵尚志战功卓著,铁血傲骨,他的名字令敌人闻风丧胆。早在北伐战争时期,赵尚志在东北地区就从事反帝反军阀革命活动。"九一八"事变后,赵尚志参与领导创建北满珠河反日游击队,任队长。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后期,戴季英坚决贯彻毛泽东关于"开展豫西工作基地"的战略决策,深入河南敌后,指挥八路军南下豫西各支队展开英勇顽强的抗日反顽斗争,号召豫西广大民众揭竿而起,组成声势浩大的人民抗日武装,支援八路军打击日伪顽、保卫根据地,使豫西抗日根据地迅速创建发展,为后来八路军、新四军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德作为八路军总指挥,为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主要体现为:积极配合友军作战。真诚团结和帮助友军将士以迭共同抗日之目的;武装动员民众,为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指导和帮助新军建设,使其逐步成长为山西民众抗日的中坚力量;在反顽斗争中坚持以斗争求团结。保住统一战线不破裂的底线。  相似文献   

19.
“反蒋抗日”是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一个重要方针。就其起始 ,一般多说起于九一八事变 ,认为九一八事变后 ,中共即提出“反蒋抗日”或“抗日反蒋”的“下层统一战线”策略方针 1。事实上中共在九一八事变后提出的是“打倒各派国民党”,“反对日本及一切帝国主义”的“下层统一战线”。这是否可以理解为中共已提出和实施“反蒋抗日”呢 ?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一、“反蒋抗日”和“下层统一战线”九一八事变后 ,中共在 9月 2 0日、2 2日、3 0日相继发布了 4份重要文件 2 。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消灭国民党”等口号 ,号召…  相似文献   

20.
关于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对蒋介石政策的演变,史学界一般划分为抗日反蒋、逼蒋抗日、联蒋抗日三个阶段。其时间划分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6年5月5日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前为抗日反蒋阶段;从1936年“五五通电”至1936年12月西安事变为逼蒋抗日阶段;从西安事变至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为联蒋抗日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