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诉讼公正与诉讼效率是一对矛盾。如何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理论界一直是存在争议的。而在弱势群体的诉讼保护方面,衡量诉讼公正与诉讼效率,实现二者价值的最大化,以及社会的和谐健康稳定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略论沉默权     
沉默权是西方各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我国却是一个空白.其意义是处于被司法机关审查状态的公民,可以自主地选择说话或不说话的方式表达其意志.沉默的表示应当视为以不作为的方式与司法机关合作,我国将正常行使沉默权纳入抗拒的范畴是不妥的.我国"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传统政策应当修正为:"坦白应当从宽,沉默受到保护,抗拒必须从严".正确意义上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与沉默权并不矛盾.在保护人权的同时,必须强化国家的司法权,根据我国的国情,对沉默权应当予以必要的限制.本文首先对沉默权简要的介绍然后通过分析我国学者的争论及我国确立沉默权的价值分析,最后提出了我国建立沉默权的若干构想.  相似文献   

3.
公正和效率是诉讼程序的基本价值.司法实践中,要协调好公正与效率的关系,在确保公正得以实现的同时,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4.
模式的概念应从事物或行为的特征概括或抽象中探寻。在考察诉讼模式时 ,我们有必要从诉讼起源入手分析 ,总结诉讼本质特征 ,找出诉讼模式立论的基准点 ,进而以程序理念为指导思想 ,结合考察诉讼的结构、诉讼主体的职能和素质 ,以及具体的诉讼制度抽象出诉讼模式的基本构成 ,为我国具体诉讼模式的构建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对沉默权的理论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阐述了沉默权的含义及性质 ,然后通过中外立法比较得出由于我国和西方国家传统法律文化、价值观不同 ,虑及对公正与效率价值的选择 ,结合分析我国法治现状 ,认为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如实回答”的规定是科学的。对西方沉默权理论应持一种辩证分析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诉讼效率是人类社会在司法过程中永远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它强调的是如何用最少的诉讼成本最快速地达到法律的社会目标,解决诉讼纠纷。在“公正优先,兼顾效率”的价值取向下,我们试图寻找一个平衡点,能够以最少最快的投入达到法律制度框架内的公正。这就目前我国的现状来说,必须从司法体制、诉讼体制和法官素质三大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和谐司法应该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和谐司法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这是确定沉默权的大环境。沉默权制度的本土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确立沉默权制度有利于维护程序公正,能够有效地遏制刑讯逼供,有利于节约司法成本。  相似文献   

8.
“沉默权”法律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学上的效益原则是评价一项法律制度是否完善的准则之一。我国目前对刑事诉讼法中的沉默权制度的分析和论证是从公平与正义等传统思维角度出发的。探讨沉默权制度的经济分析价值是必要的 ,也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设立小额诉讼程序的呼声日益高涨。在小额诉讼程序在提高诉讼效率、维护当事人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小额诉讼程序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小额诉讼程序的构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追求公平公正,力求达到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体到司法实践中,就是要在司法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司法公正,诚信司法。和谐司法应该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司法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这是确定沉默权的大环境。我国应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借鉴西方先进的法制经验,采用有限制的沉默权。  相似文献   

11.
对引入沉默权的若干否定性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默权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对人权的保障、对刑讯逼供现象的缓解方面的意义都掩盖不了其固有缺陷,即与中国法律传统不协调、与刑罚理论存在内在冲突、对被害人权益的变相损害、对法律的正义导向有消极影响。因而,在我国应当暂缓采用明示的沉默权制度,鼓励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如实陈述,而将沉默视为一种可接受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保释制度是指对被逮捕或羁押待侦查、审判的人提供担保后予以释放的制度。保释最早产生于英国 ,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今日较为完备的一项以保障人身自由为目的的制度。保释制度为国际社会所接受是以其内在诉讼价值作为依托和支撑的 ,其所蕴含的权利保障理念对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吸取其合理因素来改造取保候审对我国来说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13.
程序正义问题是近年来法学界关注的焦点。作为实现社会正义重要程序之一的民事诉讼 ,不仅需要程序正义 ,更需要程序正义得到保障。我国民事诉讼中存在轻程序正义的现象 ,程序正义意识薄弱 ,必须对现行的民事诉讼制度进行改革 ,如确保法院和法官的独立、辩论主义的确立和法官释明权的赋予、直接言词原则的确立和司法公开原则的完善。  相似文献   

14.
公正是再审程序的首要价值目标,但效率之于再审也绝非仅仅只是点缀。我国现行的民事再审程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公正价值的追求,但效率价值却被严重忽视,效率低下的问题较为突出。鉴此,在高效视野下优化民事再审程序显得十分必要。这就需要在"公正优先,兼顾效率"、"依法纠错"与"有限纠错"相结合、尊重当事人处分权等原则的指导下,限制规范再审程序启动主体,科学设置再审事由,合理规划程序运作及确立再审案件预收费制度。  相似文献   

15.
设立刑事简易程序的目的在于合理配置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益。改革我国刑事简易程序,构建刑事简易程序调解模式更有利于契合设立刑事简易程序的立法初衷。恢复性司法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妥协精神、效率价值、对权利的平等保护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几个方面。恢复性司法对刑事简易程序调解模式的构建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证据法学是研究证据规则的学科,它是以诉讼活动为基础并存在于诉讼活动中的,以刑事诉讼为例,刑事诉讼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受认识论的指导,因此,证据法学也是以认识论为其理论基础的。另一方面,程序正义论也是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只不过认识论与程序正义论处于不同层次而已,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是以认识论为原则,以程序正义论为例外。  相似文献   

17.
公益诉讼法律化后的宏大法律图景未能在行动中的实践成为可视的制度实在,公益诉讼法律条款基本处于休眠状态。主要原因在于立法者推崇实用主义和渐进式功利主义的改革路线和利益导向机制,严格限定公益诉讼的主体范围,将大量主体阻隔于法院大门之外,割裂协调有序的公益诉权主体链条,致使公益诉讼无法实效发挥制度机能。公益诉讼的制度化或者再制度化可将权利生成和整体正义作为指引公益诉讼精细化发展和长远性发展的基本功能导向,适当开放公益诉讼通道,建构行政机关、检察院、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多元互补的原告主体体系,并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务实而理性地探求主体扩张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民事诉讼中确立自由心证原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民事诉讼法》在将来作进一步修改时应当充分关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关于提供证据的时限,我国民事诉讼一直实行证据随时提出主义。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经济领域的民事纠纷越来越多,与此相应地要求法院迅速及时地行使审判权,高效率解决争端,从而使设立举证时限制度也变得迫切、必要。并且,为使该制度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运行,需要我们进一步促进观念环境的优化,确立起法律真实和程序公正的诉讼理念。  相似文献   

20.
浅析司法鉴定中当事人权利保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鉴定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环节。但由于现行司法鉴定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当事人的权利得不到充分的保障。为此有必要通过制度改革,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鉴定体制,保障当事人对鉴定活动的监督权、知情权和参与权等一系列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