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霞 《中国监察》2014,(5):37-37
正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460件,同比上升68%;自办案件863件,同比增长146%……2013年以来,山东省潍坊市纪检监察机关牢固树立执纪办案的理念,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拓展线索渠道、增强办案力量、注重办案安全,取得了一定成效。"纪委不办案,惩治腐败就失去了威慑力。"市纪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一年来,他们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把查办案件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既重视查大案,又重视查小案;既注重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又注重查处违反作风建设有关规定的案件;既注重加大自办案件力度,又注重与司法机关搞好联合办案。  相似文献   

2.
今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纪委把查办案件工作作为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积极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严厉查处了一批贪污贿赂、挪用公款、侵吞国有资产、失职渎职等违纪违法案件,彰显了查办案件的威慑效果,体现了查办案件的综合效应。在办案理念上,把查办案件作为反腐倡廉的重要手段。市纪委始终把查办案件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坚持各级党委对办案工作的统一领导,确保办案的正确方向,把查办案件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之中统筹谋划、高效运作,既提高了办案效率,又降低了办案成本;既实现了办案目标,又彰显了治本效果。  相似文献   

3.
在2007年4月召开的打击经济犯罪协调会商机制工作会议上周永康同志强调:要从事关全局的高度,加强和改进防范和打击经济犯罪工作,提升防范和打击经济犯罪工作水平,要坚持办案效果与经济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既及时破案,又全力追赃;既积极主动办案,又保护正常的经济活动;既严格执法,又充分考虑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和职工的就业生活;  相似文献   

4.
在办案实务中,审查逮捕执法活动的完整过程,既需要办案人员深入到案件中,详尽考察与案件有关的种种情况如:事实、证据、情节等;又需要办案人员站在案件外,准确运用法定的标准对案件整体进行客观的衡量,那么这个标准是什么,它应当具有怎样的内在要求呢?本文在此试就审查逮捕执法标准作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在办理刑事案件工作中,哲学给我们提供了最有力的武器。每一个办案同志,受理每一个案件,都要涉及到如何分析案情,如何认定案件性质等一系列问题。这当中,最主要的是解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打击刑事犯罪斗争中,既狠又准:既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既维护法津的严肃性,又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怎样才能克服办案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呢? 1.既要重视口供,更要重视证据。办案工作中,我们既要审讯,又要调查,既要询问被害人,又要讯问被告人。而这一切又是紧紧围绕证据进行的。证据是认定被告人有罪或无罪,罪重或罪轻的事实。这种事实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客观性。它们必须是确实  相似文献   

6.
刘焱 《法制与社会》2011,(4):120-120,155
在办案实务中,审查逮捕执法活动的完整过程,既需要办案人员深入到案件中,详尽考察与案件有关的种种情况如:事实、证据、情节等;又需要办案人员站在案件外,准确运用法定的标准对案件整体进行客观的衡量,那么这个标准是什么,它应当具有怎样的内在要求呢?本文在此试就审查逮捕执法标准作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立案、审理是人民法院处理各类案件过程中的两个阶段,二者既相互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在目前民事、经济纠纷、刑事自诉以及行政案件的审理分工越来越细,各类案件日益增多的情况下,过去那种一名办案人员包揽立案、审理的习惯性办案方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已无法适应  相似文献   

8.
加强审判管理,提高办案质量,是人民法院一直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所说“‘多层次并进’提高办案质量工作法”,力图就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和尝试.“‘多层次并进’提高办案质量工作法”,既不是办案的质量标准,也不是办案质量的规定,而是一项如何提高审判工作办案质量的规范、科学、系统的管理工作方法,其含义是指从意识、责任、能力、监督、管理“五个层次同时并进”,作用于审判主体,使之产生紧迫感、压力感,进而形成一股无形的内驱力,达到发挥其提高办案质量主观能动作用的目的.其功能在于紧紧围绕审判工作办案质量的管理问题,抓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一核心,从意识、责任、能力、监督、管  相似文献   

9.
主任检察官办案模式是继主诉检察官办案模式改革失败后在检察系统开展的又一改革尝试.这种办案模式符合检察机关的权力多元的性质,能够协调好检察官独立办案和一体办案之间的关系,因而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办案模式,主任检察官制度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需要抓住主任检察官办案模式中的主要方面,组织好主任检察官办案模式的内容和形式,协调主任检察官办案模式的内外关系.  相似文献   

10.
屈群利 《中国监察》2014,(12):40-41
切实加大办案力度。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相似文献   

11.
清代官员在一些司法实践中,有时会采用到"动用鬼神"的方法。通过比较两名清代著名官员蓝鼎元和汪辉祖的动用鬼神的司法实践及他们关于鬼神的思想观念,可以发现,这种"动用鬼神"的司法实践虽然表面相似,但其背后的理念可能并不一致:蓝鼎元纯粹是在"利用鬼神",而汪辉祖则相信鬼神介入司法的力量,希望得到鬼神的帮助。实际上,清代官员的司法实践,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其鬼神信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清代的因案修例,即基于某一司法案件对《大清律例》中的相关条例进行修改。这是清代司法实践中一种常见的法现象。《大清律例通考》《读例存疑》等考证类释本和《驳案汇编》《刑案汇览》等描述类案例集,分别以法律文本备注和刑事案例陈述的形式,记载了因案修例的诸多实例。结合因案修例的各方面特征来看,它属于清代法律的一种司法创制机制,带有典型的传统中国特色。清代统治者通过此种机制从司法案件中抽象出成文法则,进而实现法律文本稳定性与适应性的均衡。对于当前我国的案例指导制度,因案修例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其对明确案例指导制度的发展路径和方向,以及完善“由案到法”的衔接机制、指导性案例的审核机制、类案判断机制、指导性案例的退出机制等,具有积极的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3.
观念是一定社会法律现象、法律制度、法律运行模式的理性概括。中国近代的法观念是在中国传统法观念与外来法文化的冲突、扬弃中形成的。治外法权的丧失、太平天国运动对封建法观念的摧毁、清统治者对封建法观念的破坏、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是其产生的历史土壤。其内容主要是礼法分野、诸法并重、肯定个体的权利、司法独立等。中国近代法观念的转变为清末法律改革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对民族救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均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志强 《法学研究》2003,(3):146-160
以《刑案汇览》中运用成案裁决案例的基本史料为基础 ,并借鉴现代判例制度的理论 ,从法律推理的角度探讨成案的具体论证方式及其中所体现的法律思维过程 ,可以较为清楚的认识清代成案制度的性质、特色以及当时法律结构的模式。清代成案具有较明显的司法效力 ,是一种重要的法律渊源 ;清代对成案的运用已形成一套富有特色、较为复杂的论证方式 ,但与现代判例制度相比 ,在区别技术方面具有明显的缺陷。这是当时的权力分配体制和法律思维方式共同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清代司法审判的性质和裁判依据一直以来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从中可以挖掘传统法律文化的精髓来指导今天的司法实践。把清代的司法审判还原到清代的社会现实来进行实证研究,应该从以下两个维度思考:其一,以普通人对法律的认知及司法诉求来探讨其对清代司法审判的影响;其二,以断案官员自身的理念和对普通人的思维模式及行为方式的了解为前提,并且在背景依赖的制约下来探讨官员对清代司法审判结果的影响。清代司法审判的性质和官员的断案基准是在二者的紧张关系中展现的。  相似文献   

16.
原美林 《法学研究》2012,(3):181-194
明清时期国家注意对乡里社会的控制,鼓励各地家族在自己的谱牒中制定约束族人的规范,并赋予家族尊长对这些规范进行裁断和强制执行的权力,家族司法由此产生并发展。此时期的家族法规对家族内部的司法组织、辅助人员、管辖、告诉、审断、执行等主要制度和程序都有所规范,地方官府也在不同程度上承认其司法效力。家族司法有着鲜明的特点,对古代国家州县一级的司法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虽然清代中国缺乏近代西方那种"职业"的法律专家,但是就刑部官员而言,由于他们享有广泛的司法职能,不但占居着司法机构的顶层地位,而且发挥着司法实践的枢纽作用,因此对法律知识也颇为重视。从诗文、传记、墓志等资料中可以发现,清代中国的刑部官员与读律的关系确实非常密切。刑部衙门有着相当浓厚的法律阅读氛围,官员之间商榷法律问题、合作编撰法律书籍之事,亦不乏记载。刑部官员不但具有丰富扎实的法律知识,而且法律阅读的态度比较积极,动机也比较正当,甚至还形成了较为有效的阅读方法。总体而言,清代中国的刑部官员保持了对法律阅读的极大热情,也有相当精湛的法律素养。正是这种素养,使刑部官员基本上胜任了他们肩负的修律和司法使命。  相似文献   

18.
张晓蓓 《法学研究》2009,(4):174-186
四川民族混居地冕宁县保存了大量的清代司法档案,客观地再现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司法实践的原始状态。详细分析其诉状并结合地方志等材料,可以看到清代这一地区的诉讼制度已较完善;各族民众将到州县诉讼作为纠纷最终解决方式已很普遍,已具有较强的国家法律意识;案件审断既能遵循国家律例及其规定程序,又能根据当地情况进行适当的变通,以实现多民族和谐相处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9.
我国羁押制度的法文化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经海 《法律科学》2008,4(3):11-18
史料表明,汉语中的“羁押”一词并非自古就有,是清末“西法东渐”的产物,具有特定的法律文化渊源,是现代羁押制度在我国确立的重要表现。我国清末“西法东渐”前的剥夺或完全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因不具有以上法律文化渊源而不是现在意义上的羁押;新中国重建的所谓羁押制度,因不具有现代羁押制度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而名存实亡。  相似文献   

20.
眭鸿明 《法律科学》2011,(4):188-195
清末民初商品经济的发展、民间家族势力的拓展以及国家政权的更替,使得民俗习惯成为社会生活与法律调整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间,国家机构开展了两次全国性的民商事习惯调查运动,反映了统治者对民商事习惯的立法和司法价值的基本认同;民初的司法机关积极援用民俗习惯进行审判活动,为后世留下了诸多有益的历史经验;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广泛关注风俗民情,尊重本土资源的文化氛围。不过,相对于政治国家强势的权力构造及"法律形式主义"体制,民俗习惯在政治与社会生活中,总体还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