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潘金莲的悲剧是《水浒传》中最为突出、最为复杂的爱情悲剧,也是众多评论家争论较大的悲剧性人物。究其根本原因,是畸形的社会酿造了一个为追求爱情而无力抗争、随波逐流的畸形女性,潘金莲是一个害人者,也是一个受害者,是社会环境使她成为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相似文献   

2.
托马斯·哈代在《无名的裘德》中塑造的裘德,追求爱情而与资本主义宗教信条下不可跨越的道德观念抗争,追求婚姻而与不公的资本主义婚姻制度抗争,追求个人学术理想而和教育体制抗争,最终成为不公现实的殉葬品。通过分析主人公由一个勇敢者沦为失败者的根源,揭示这一悲剧形象在个人背景和社会环境、个人信仰和社会宗教、灵与肉、理性与感性的冲突与分裂之间表现出的爱情观和婚姻观,从而凸显裘德的悲剧形象,加深了《无名的裘德》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3.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杰出剧作家亚瑟米勒的代表作,是一出典型的现代悲剧,它粉碎了美国社会的"人人可以成功"的神话,向观众呈现了一个普通美国人梦想的破灭,走头无路,走上自杀之路的悲剧故事。作者用完全现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一系列贴近生活的人物形象。他们和美国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一样,都过着平凡的生活,但也渴望发财,成功,飞黄腾达,而剧中的人物悲剧的结局,也引起了大众的共鸣。  相似文献   

4.
莫里森的《宠儿》中,主人公塞丝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再次重复自己黑人奴隶般非人的遭遇,亲手杀害了自己年仅两岁的女儿,用震惊社会的弑子行为宣告了自己对野蛮的奴隶制的反抗,同时也标志着自己作为女性这一特殊群体在男性霸权和社会压制双重枷锁下的性别意识的觉醒和重新建构。欧里庇德斯的《美狄亚》中展现的也同样是一位女性在异族中遭遇背叛和欺辱之后,用杀子反抗社会、复仇的悲剧,体现了美狄亚女性意识的觉醒。可以说,两部风格不同的作品却都渗透出了女性在面对所谓的"法"的社会制度时,那种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由此而进行的重塑自我主体的悲剧性抗争。  相似文献   

5.
悲剧与现代性的联系已成为当今的热门话题,对悲剧的阐释是理解现代性的重要维度之一。美国的现代性实质上是一个悲剧过程,处于南方社会转型时期的福克纳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悲剧性的理想主义人物形象,他们自视为英雄,旧制度的维护者与正义的捍卫者。本文拟在马克思主义历史悲剧的理论框架内探讨昆丁与贺拉斯这两个理想主义人物形象,以期从人物塑造方面深化对南方社会现代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文学不等于历史,因此研究文学作品应从文本出发,循着创作规律和人情物理对人物做出客观、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对《红楼梦》中众说纷纭的秦可卿亦是如此。秦可卿在《红楼梦》中除了本身的形象意义外,主要是一个具有结构意义或曰功能的人物。其结构意义在于曹雪芹通过她匆遽的出场和退场预示了全书的五大悲剧主题,即女性悲剧、爱情婚姻悲剧、家族悲剧、"人"(生命有限性)的悲剧和传统文化和道德的悲剧,为全文的故事起到了一个预演和概括之作用。  相似文献   

7.
《愤怒的葡萄》是斯坦贝克的代表作,标志着作者文学创作的高峰,被誉为美国文化中的一个里程碑,作品中人物意识的觉醒是众多评论家评论的焦点,本文拟从意识觉醒的维度来分析它。  相似文献   

8.
2010年底以来在阿拉伯国家爆发的抗争事件,以反专制、反腐败、追求自由、要求社会公正为诉求,体现了阿拉伯社会公民意识的觉醒,是一次自下而上的社会变革,对整个中东地区的力量格局、社会形态、宗教与世俗力量对比,对世界大国力量博弈、文明结构的动态变化产生了现实和深远的影响.文章借用抗争政治理论分析阿拉伯国家的抗争事件,从这些国家抗争政治产生的原因入手,推断阿拉伯国家抗争政治可能导致的结果,进而对中东阿拉伯国家这一政治变迁的重大实践活动进行理论上的反思与总结,旨在揭示其政治转型的内在规律及特殊性,同时检验西方“抗争政治”理论是否具有普适性,能否正确反映和指导中东国家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9.
《欲望号街车》是美国戏剧大师田纳斯.威廉姆斯的代表作,它是一曲女性的悲歌。剧中女主人公布兰奇想要努力与生活抗争以获得幸福,却最终事与愿违。她悲剧的根源就在于没有清楚地意识到女性只有从思想及经济上真正获得独立,才能扭转自身命运,因此,深受男权社会影响的布兰奇所做的不彻底的反抗无济于事,她的命运注定了是场悲剧。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把喜剧原作《李尔王》改编成为一出杰出的悲剧,创造性地增添了一些场面和人物,如暴风雨中的荒野,有关葛罗斯特及其两个儿子的副情节,弄臣等人物的出现等等。莎翁之原意是这样更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使剧情更为生动感人。对这个剧本改编,历来有不少争议,有人不赞成莎翁的某些改编,尤其是托尔斯泰,对改编及上述增添持全面的否定态度。笔者不赞成托翁的这种态度,文中试图说明托翁否定之失当及其否定态度之根源,并论述了莎翁悲剧结尾的重大意义;暴风雨一场对塑造李尔性格的必要性;副情节说明此类悲剧事例无独有偶,起着重要的陪衬作用;弄臣以卑贱的身份厮混于上等社会,可以对上等人冷眼旁观,起着生活评论员的作用,对李尔的醒悟有不小的启发教导之功,在剧中实际上是个十分严肃的人物。  相似文献   

11.
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鲜活生动,在世界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这一系列女性的遭遇和历史所赋予她们的不同命运来分析其历史必然性和个体的悲剧性。女性的社会角色和地位是历史发展的反映,因此,研究托尔斯泰时期女性地位的历史印记和女性个体的命运抗争,更好地反映俄国资产阶级萌芽时期的社会现状,证明女性的生活自主权、社会地位和经济自主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王安忆对女性生存状况和价值取向有着特殊的关注和感悟.其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尽管经历了无数的坎坷,往往以悲剧结局,但面对不公的命运,并没有放弃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这些女性形象不甘沉沦、不向命运屈服的抗争精神,使小说获得了一种极具震撼力的效果,不仅凸现了小说主题的深刻思想内涵,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内心潜在的悲剧意识,启示人们更多地关注女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潘金莲这个重合了受害者和害人者双重身份的女人成就了<水浒传>中一段颇为复杂的爱情悲剧,也使其成为了一位具有特色的悲剧性人物.究其原因,社会环境促成了她的悲剧命运,同时她的悲剧也成为了社会性的悲剧、女性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悲剧"作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自亚里士多德时代以来就备受关注,在现今的艺术作品中也比比皆是。文章选择陆川导演的影片《可可西里》,通过影片的故事架构,主题构建,人物塑造,试听语言几个方面,分析审美范畴"悲剧"在此艺术作品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安娜.卡列宁娜是托尔斯泰创造的一个为了追求爱情自由而与整个上流社会抗争并最终以死的悲剧收场的妇女形象。根据安娜所处时代、生活环境、自身特性的心理探讨,可以探究其最终卧轨自杀的悲剧的起源、时代性、自身性以及终结等几个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孙犁的短篇小说,塑造了众多鲜活亮丽的乡村女性。她们以女性的眼光清醒地洞悉自我、审视世界,突破了传统囿于宅院居室的空间限制,超越了只做贤妻良母的心灵藩篱,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与男性相媲美的"社会人",展现了新一代乡村女性立足家庭任劳任怨的奉献意识、心系天下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和投身抗战不为强暴的抗争意识等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嬗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中国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与日本平安时代晚期作家紫式部的物语小说《源氏物语》作为参照蓝本,阐述了中日两国的尚悲文学传统在两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并通过作品中人物被礼仪道德和社会的价值取向所束缚之下的悲剧命运,进一步探索两部作品所包涵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8.
劳动权益受损与行动选择研究:两代农民工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利益抗争行动参与比例远高于第一代农民工.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利益抗争行动的主要因素是工资权益受损及认知、人生及健康侵害经历和认知、结社力量;影响第一代农民工利益抗争行动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合同签订情况、工会与居住状况.客观权益受损及其认知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利益抗争行动的影响说明工人的意识、觉醒及阶级经历对于行动的重要...  相似文献   

19.
中国30年代话剧创作中的人物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话剧创作中的人物悲剧,具体包含了英雄型、良善型和过失型3 个主要类型,均在30 年代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曹禺的《日出》和《原野》是中国30年代话剧创作中人物悲剧的双子星座,代表了这一领域的最高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20.
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美国南方女作家中的代表人物.然而,随着女性意识在美国现代社会的蔓延和发展,女性成长这一写作主题也开始出现在卡森·麦卡勒斯的作品中,她的作品中女性成长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婚礼的成员>中的弗兰淇和<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米克.从女性意识的成长这一角度来分析这两个女孩的成长既反映了女性对自身性别意识的困惑,也反映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其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