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层是防灾救灾的第一现场,提高基层防汛救灾能力是一项重点工作。为了切实提高基层组织的应急处置水平和防汛救灾能力,近几年来,浙江省临海市按照民政部、省、市相关要求,积极探索基层防汛救灾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
正凭借组织灵活、贴近基层、反应迅速的优势,社会应急力量配合常备应急力量开展抢险救援,是防汛救灾工作中一支重要的补充力量。据统计,截至6月27日,全国累计120余支社会应急力量、3500余名救援队员以及大量城乡社区应急志愿者,参与了广西、湖南、重庆等地暴雨洪涝灾害抢险救援和台风防御工作,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对于基层社区而言,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本文将从救灾方案、宣传教育、救灾演练、物资储备等方面提出思考和建议。我国潜在的自然灾害隐患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高标准抓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保护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尤为重要。制定社区救灾方案,理清社区救灾思路。救灾方案既是指导救灾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直  相似文献   

4.
杨光武 《中国减灾》2022,(21):56-57
<正>做好城乡社区减灾示范创建工作,是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的重要抓手。湖北省多措并举,探索以“十个一”着力推动城乡社区灾害事故防范等综合减灾创建工作,引领带动城乡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建设,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提供安全保障。2022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考察时指出,社区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优势就是把城乡社区基础筑牢。总书记强调,要把更多资源下沉到社区来,充实工作力量,加强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中国减灾》2014,(3):20-21
近年来,北京市按照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关于加强城乡社区综合减灾工作的安排部署,制定出台《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本市城乡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积极推进减灾救灾综合协调体制机制建设,明确工作职责,强化责任落实,将加强基层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作为履行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全面推进全市城乡综合减灾工作科学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6.
社区作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要载体之一,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社区减灾是最基础、最基层也是最广泛深刻和全面综合的减灾工作。近年来,浙江省紧紧抓住城乡社区建设全面深入推进的有利契机,以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抓手,加强研究探索,创新体制机制,整合各方资源,拓展社会参与,着力提升  相似文献   

7.
《中国减灾》2014,(5):20-21
正年来,北京市按照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关于加强城乡社区综合减灾工作的安排部署,制定出台《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本市城乡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积极推进减灾救灾综合协调体制机制建设,明确工作职责,强化责任落实,将加强基层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作为履行创新近  相似文献   

8.
灾害信息员是民政技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覆盖城乡基层的灾害信息员队伍,是国家救灾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民政技能人才专业化、职业化的必然要求. 一、提高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的认识 各级民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提高救灾工作水平、加强民政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实、抓细、抓好.要结合本地区实际,结合加强应急体系建设,结合加强城乡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整合各方资源,制定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规划.  相似文献   

9.
灾害信息员是民政技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覆盖城乡基层的灾害信息员队伍,是国家救灾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民政技能人才专业化、职业化的必然要求。一、提高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的认识各级民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提高救灾工作水平、加强民政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实、抓细、抓好。要结合本地区实际,结合加强应急体系建设,结合加强城乡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整合各方资源,制定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规划。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细化任务目标,责任落实到人,  相似文献   

10.
工作动态     
济宁市民政局积极做好防汛救灾工作山东省济宁市民政局牢固树立“防大灾、抗大灾、救大灾”的思想,做到早准备、早安排、早部署,全力做好防汛救灾工作。一是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救灾工作的主动性,把汛期救灾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防汛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层层建立救灾责任制,确保救灾工作责任明确、监督到位、措施得力;二是做好防汛值班,确保信息畅通。制定了汛期期间值班表,每组值班人员都有局领导带队,24小时在岗,确保有汛情能够及时上传下达。三是制  相似文献   

11.
<正>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同志:基层治理、城乡社区治理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石。近年来,武汉市在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社区治理领域作出创新探索,尤其是汉阳区江欣苑社区以"红色引擎"推动城乡社区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被中组部誉为全国"村转社区"成功转型样本,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具有重要研究与借鉴意义,为全省乃至全国基层治  相似文献   

12.
在城镇化推动下,乡村社区逐步分化与转型。作为一种新型社区,城乡一体型农村新社区既保留着一定的传统农村社区特征,又具有现代城市社区的部分功能,是我国乡村社会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城乡一体型农村新社区是转变社会中社会力量释放、个体自由发展的新场所,是城乡基层社会的重要链接点,城乡一体化发展及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支撑点。城乡一体型农村新社区在推动城乡社会协调发展、实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与城乡社会融合,优化基层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过,由于制度、体制、社会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城乡一体型农村新社区的功能发挥并不完善,进一步发挥其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还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中国减灾》2012,(10):8-11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显著增加,灾害风险不断增加,减灾救灾工作繁重、任务艰巨。面对日益严峻的灾害形势,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防灾减灾作为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近年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以提升城乡基层社区的综合减灾能力建设为重点,组织开展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推动“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的规范化、标准化。  相似文献   

14.
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民政局采取多项措施,切实做好全区防汛抗涝救灾救助工作,为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制定了青云谱区民政局防汛抗涝救灾救助应急行动方案,成立了区民政局防汛抗涝救灾救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防汛抗涝救灾救助各项具体工作,为全区防汛抗涝救灾救助工作提供了各项保障。  相似文献   

15.
正7月30日至8月3日,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李纪恒先后深入黑龙江省、吉林省基层一线,就民政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防汛救灾、疫情防控和各项民政重点工作,进行调研。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恒大悦府社区助老餐厅、齐齐哈尔市铁锋区华凯旅居康养中心和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社会福利中心,  相似文献   

16.
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民政局采取多项措施,切实做好全区防汛抗涝救灾救助工作,为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制定了青云谱区民政局防汛抗涝救灾救助应急行动方案,成立了区民政局防汛抗涝救灾救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防汛抗涝救灾救助各项具体工作,为全区防汛抗涝救灾救助工作提供了各项保障。二是实行防汛抗涝救灾救助24小时值班制度,严密关注灾害性天气发展趋势,做好灾情监测预警、查灾核灾、统计上报工作,随时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确保灾情信息畅通无阻。  相似文献   

17.
4月29至30日,全省救灾救济工作会议在珠海召开,部署今年全省救灾救济工作任务,推进灾害应急体系和城乡综合减灾能力建设。会议贯彻了全国救灾减灾工作会议精神,现场参观了全国城乡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一一珠海市吉大街道海大社区,推广了珠海市减灾工作和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工作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动态     
正习近平在听取军队参与防汛救灾情况汇报时强调发扬连续奋战作风切实完成防汛救灾后续任务新华社合肥8月20日电正在安徽视察调研防汛救灾工作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日上午听取军队参与防汛救灾情况汇报,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对参与防汛救灾的人民解  相似文献   

19.
正舆情管理是关乎社会稳定的重要议题。随着当代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环境和传播媒介有了深刻变革,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今年防汛救灾中,灾害预警、抢险救援、谣言等各种信息都不同程度通过新兴媒体平台加以扩散,造成社会舆论在一定程度上正能量与负面情绪相互交织的局面。因此,需要在防汛救灾工作中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本文分析了今年汛期防汛救灾中的舆情和舆论引导概况,并进一步提出了做好防汛救灾舆论引导工作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20.
正7月28日下午,民政部召开全国民政系统防汛救灾和疫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疫情防控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抗洪抢险救灾和防汛工作视频会议要求,部署推动各级民政部门扎实做好民政领域防汛救灾和疫情防控工作。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李纪恒出席会议并讲话,民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詹成付主持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