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达的“实践唯物论”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达在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将"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并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论"。最终形成了强调"实践的唯物论"而更重视作为认识论的实践的理论特色。李达的"实践的唯物论"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要坚持学理性与实践性的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2.
李达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中共创始人之一和早期领导人。李达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中国化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介入中国经济研究,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的传播和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与纯粹的经济学家不同,李达的经济学研究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并与其哲学研究密不可分,同时李达的经济学研究对李达本人的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江虹 《当代广西》2006,(13):16-17
马克思主义在广西的传播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后,李大钊、陈独秀、李达、毛泽东等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当时,统治广西的旧桂系军阀饬令严防、查禁“过激主义”(指马克思主义),但真理的穿透力是任  相似文献   

4.
本期推介     
<正>李达是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本期由武汉大学教授汪信砚主持的专题"李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赵士发和李亮华的《李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提问题的反思及其重要启示》,汪信砚和郎廷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开启之作——李达的〈中国产业革命概观〉探论》,鲁涛的《李达对史学理论的探索》,三篇文章分别从普  相似文献   

5.
"王会悟同志是中共创始人之一李达同志的夫人。她在党的一大筹备期间,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这段文字,见于1993年11月18日新华社《李达同志的夫人王会悟在京逝世》的电讯。原来,中共一大召开时,王会悟担当后勤保障的重任。当第六次会议出了变故紧急休会后,又是她献计改址嘉兴南湖,精心策划在游船上继续开会,并志愿充当警卫,保证了一大圆满闭幕。  相似文献   

6.
李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前驱之一,在其毕生从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事业中,李达反思和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面临的一系列基本的理论难题。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要解决的第一个前提性问题,就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问题,具体而言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遍性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特殊性之间的矛盾关系问题。这一问题不先行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就成问题。李达在自己的理论工作中,较早地反思和解决了这个前提性问题。李达的卓越贡献,对于我们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及未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李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早期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李达在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深刻的独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他明确提出了建立"普遍与特殊之统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具体理论的历史任务,为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作了直接提示;主张从学理上有系统地彻底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准备好理论前提;提出并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李达的《社会学大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正>陶德麟,男,1931年10月生,湖北武汉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195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留校任李达同志学术研究助手。1956年在《哲学研究》上批评前苏联《简明哲学词典》的论文受到国内外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1920年夏天,30岁的李达抱着"寻找同志干社会革命"的目的,从日本回国。到上海以后,得知陈独秀和李汉俊正在准备发起组织中国共产党,就接受了陈独秀的邀请,加入了发起人的行  相似文献   

10.
尼克·奈特认为,李达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声望,取决于《社会学大纲》所呈现出的博学。奈特站在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认为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以苏联哲学为模型,论述主题与方式都与苏联哲学的维度与框架相似,是苏联正统哲学对李达哲学思想影响的有力证据。奈特的论述驳斥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异端"的观点,但他对《社会学大纲》正统性认可的同时,过于强调权力对真理的正统性解读,忽视了文本本身所具有的"中国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思想丰富深刻,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一项极其重大的任务,而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是这项任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蕴涵着"化大众"与"大众化"的辩证统一。他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还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要从李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思想中获取教益,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相似文献   

12.
一板斧砍掉毛泽东的主张毛泽东和李达世交很深,两人同籍湖南,同是中共“一大”代表,又同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延安时期,毛泽东拜读过李达的《社会学大纲》,非常赞赏,认为是一本好书,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教科书。他在书上作了很多批注,大约3...  相似文献   

13.
<正>民国七年四月,为日本压迫中国留学生,留日学生在春假中全体归国,有郭沫若、王兆荣、李达、曾琦、雷震等。有一部份人在上海办了救国日报(龚德柏当时不过是很不重要的一员,当时的救国日报和如今也完全不同),李达就到北京来连络学生。那时候北大的代表是段锡朋和我,李达也来找过我们。北平的学校,当时有北大、高师、高工、医专、艺专、俄文专修班等八校,一方面选了十几个代表向总统冯国璋请愿取消二十一条,一方面就准备  相似文献   

14.
一九二○年夏天,董必武同志和陈潭秋同志等创建了武汉共产主义研究小组,这是我国创建较早的党组织之一。董必武同志从一九三七年至一九七一年曾作过多次回忆,包惠僧也回忆过一些情况,另外,李达同志也曾谈及。但他们的回忆有些不一致。对此,本文谈点粗浅的认识。 董必武同志谈武汉共产主义研究小组 一九三七年,董必武同志同尼姆·威尔斯谈话中说:“一九二○年(注:应为一九一九年)李汉俊这个从日本回国的学生,我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李达在以极大热情从事党的创建工作的同时,也十分关注中国妇女问题和妇女解放运动。除主持平民女校、指导《妇女声》刊物以外,他还译介国外有关妇女解放著述,介绍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结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与中国妇女解放实际结合起来,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妇女问题特别是中国妇女解放问题,撰写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妇女解放的著作,积极探索中国妇女解放的道路。李达在党的创建时期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所做的贡献,对推动党的创建起了重要作用,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孔海珠 《乡音》2011,(4):42-44
流离生活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占领北平,李达先去湖南家乡暂避。王会悟带子女留守家中,又将李达书稿及有关抗日救国的书籍装箱埋人院中地下,但不久仍遭日本宪兵和伪警的检查殴打,并遭拘留。  相似文献   

17.
<正> 还在60年代前期杨献珍始处逆境时,李达就曾伸出拇指说:“杨献珍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这个。”杨献珍大难不死重新活跃于哲学论坛,日本学者尾奇庄太郎评论说:“最近三十多年来,中国哲学界一直存在着以杨献珍为中心的‘震源’。”“由于他直言不讳,积极发挥作用,多次引起波澜”。苏联学者B·T·布罗夫甚至认为:“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在五十至六十年代之交的年代  相似文献   

18.
虞志坚 《求索》2013,(1):257-258,233
李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着眼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对建党初期土地问题与民生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李达认为,当时土地问题与民生息息相关:特定的社会形态是土地问题的发轫也是民生维艰的根源;土地问题沉重拖累民生;民生维艰呼唤土地问题的合理解决;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是分析土地问题民生问题的钥匙;土地国有化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趋势也是改善民生的关键。李达指出,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是通过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土地国有。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共产党内,有两位李达,即战功卓著的李达上将和参加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建国后担任武汉大学校长的哲学家李达。人们一般把使他俩称为文李达、武李达或是李达校长、李达上将。1958年春,(红旗)杂志筹备创刊。召开第一次编委会时,列名编委会编委的李达校长没有到会;未列名编委、在军队工作的李达上将却赶了来。主持会议的中央总书记邓小平料想到一定是发通知的人搞错了。类似的差错还发生过不少回,两位李达逐渐地都不以为怪了。1959年4月,两位李达都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人民大会堂见面了,亲切的交谈过…  相似文献   

20.
任向阳  李斯 《求索》2012,(10):89-91
基于其探索"中国出路"的目的及其对教育的特殊理解,李达在建国后积极参加改革旧教育的实践,并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为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