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迟延萍  牛晓艳 《前沿》2010,(14):185-188
新世纪需要培养大量复合型外语人才,语言和内容的融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本文主要从语言的发展途径、语言的分类、语言的性质等方面分析了融合的原因;提出了融合教学中的策略:语言教师和学科教师密切合作;多渠道提供可理解性输入,优化输出;语法情境化;融合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等。并由英语浸入式实验测试的研究结果,表明语言和内容的融合教学既是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族群组成的客观条件之有形特色之一,具有与他者最容易区分的特征。语言背后隐藏着各族群不同的文化习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任何语言政策的拟定与执行深刻反映着政治角力与权力较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以及语言权概念的提出,各英语国家的语言政策也作出相应调整,从英语独尊到尊重少数族群的语言和文化,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我们选择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既有原住民,又主要是移民的英语国家,从语言权的角度,对其语言政策及其变化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使用母语作为一种基本人权,通过法制和草根运动将母语和文化作为一种资源加以保护,有效维护语言的生态平衡和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这些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马识途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位著名作家,他用独特的创作方式和深厚的笔力为读者奉献出一系列特色鲜明的优秀作品。本文试图从马识途先生的小说入手,探索他作品中独特的语言风格,并分析马识途小说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李军 《前沿》2012,(12):139-140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英语作为世界的通用语言,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英语是一门语言类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在英语国家,英语有很多的表达方式,俚语就是其中之一,并且被广泛地应用。俚语是语言的一个特殊分支,随着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俚语在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因此,对英语俚语的语言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语言学的重要课题。英语俚语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促进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通。本文主要对英语俚语的语言文化和社会文化进行分析,探讨了英语俚语的社会功能,阐述了英语俚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而促进英语语言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字母词在中文媒体语言中的渗透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语言现象,是当今社会发展变化在语言领域的一个反映.这一现象既是英汉语言大规模接触的语言结果之一,又与社会经济全球化、英语国际化、英语具有较高市场价值有关,还与我国宽松的社会语言环境、宽容的社会语言态度、较强的外来语言文化认同感密不可分.主流媒体应担当起引导社会语言生活的职责,理性规范使用字母词,营造利于媒体语言应用和汉语健康发展的良好语言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吕波  龙华 《思想战线》2011,(Z1):351-352
茶艺表演肢体语言具有较强的形体美学特性,它是以手势与面部表情为中心的有限形体运动,从整体上看,茶艺表演肢体语言的美学特性,具有动静、虚实、情境结合的诗意形态,因此通过对中国茶艺表演中肢体语言的美学特征和审美情趣的探析,旨在探讨茶艺表演的美学价值,以达到弘扬民族茶文化精神,为茶艺表演的创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作为宗教话语的一种重要表达形态,武当道教图式语言创造出的独具特色的审美范式给人们以强烈的宗教情绪化感召,为道教理念赋予了视觉化的想象,对道教精神起着巨大的诠释作用。它历经世代的磨砺开创了一种独特的美学范式,同时它还体现着中国人的审美神态,是华夏族的艺术瑰宝和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8.
反义同词是一种特殊词汇现象,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有所体现。汉语的反义同词主要包括一词兼有正反二义和正反义词同源。英语反义同词的产生也有其历时和共时原因。本文通过汉英反义同词现象的对比研究,对其分类和产生原因作了详细论述,以说明正确掌握反义同词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马京 《思想战线》2003,29(1):55-60
语言人类学的学科定义以及语言实践、言语行为、指引性和参与性等理论方法的研究视野加深了我们对语言的理解。把语言视作一种交际工具、一种思维模式、一种文化实践 ,即一种行为形式的语言观 ,使得这门边缘学科能够创造性地继续影响它所吸收养分的人文社会学科 ,同时对我们理解语言对于人类的意义有其独特的贡献。语言人类学是人类学背景下的语言和言语研究 ,是把语言作为文化源和言语作为文化实践的研究 ,是语言学的一种人类学阐释。  相似文献   

10.
语言模糊性研究的哲学阐释学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才云 《求索》2010,(4):100-101,107
模糊性是现实世界的基本特征和常规现象,作为客观地反映现实世界的语言必然会带有模糊特性;另一方面,出于语言表达的策略考虑,人们也常常故意使用一些语义模糊的词语以适应不同的交际需要,此外,模糊,一旦进入美学范畴,它便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这些在哲学阐释学中得到了充分印证。  相似文献   

11.
从诗歌语言变异看诗歌的诗性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是艺术中的皇冠,一切纯文学都蕴涵诗的特质。为了更强烈地表达主体的感受,诗人常常通过诗性思维,对常规语言变异,诗歌语言的变异给诗歌蒙上一层陌生、新奇、迷离而又特别的美学面纱。本文分析了诗歌语言变异的美学功用,以及变异的两种情况:句法的变异和词汇的变异,并将这两种变异归结为诗人对传统思维变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新东方》2004,(6):42-42
领导公关语言技巧既然属于语言,就具有毋庸置疑的实用性,它能陈述、记录和负载指称对象;而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它又具有美学价值,能够激发和表现人的情感与态度,这一点正是其价值所在。以上两方面决定了领导公关语言技巧的特征必然是情感性、激励性、针对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正英语是现在世界广泛使用的语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其重要地位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共识。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词汇的学习是最困难的。因此扩大词汇量是掌握并学好一门语言最基本的条件。英语语言词汇量有多大?精确统计非常困难,西方有的学者估计起码有300万个。这样庞大的外语词汇确实是外语学习的一道门槛,学生应该努力跨过这道门槛,而不是开这道门槛。在外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英语教育中的心理语言距离是指少数民族语言认知心理造成的主观英语习得与客观英语实在之间的差距,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学生对英语这一外来语言体例的心理警觉、对抗与防御机制。以藏族英语教育为例,详细阐述了少数民族语言生态环境的干扰体系、认知依据障碍,以及民族主义情愫杂糅其中的心理语言距离产生根源,分析了其对少数民族英语教育产生的深刻影响,基于心理语言距离的调试目的,呼吁构建少数民族学生应对繁杂语种干扰的认知辅助工具,并致力于推动英语学习的语言权力观向语言资源观过渡,实现少数民族英语教育的世界性与民族性平衡。  相似文献   

15.
西方现代艺术美学思想在上世纪初随着西方造型艺术的传入而涌入中国国门,一直以来西方艺术史学研究理论的发展形成影响着中国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开启了近百年的西方现代艺术美学语言的民族化转换历程。本文从传统审美哲学的引入、地域文化的渗透和语言技法的中国化三个方面,来论述西方现代艺术美学语言民族化转换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6.
马来西亚华人一般会说华语、英语和马来语,也广泛使用祖籍方言或地方方言。华人的成长和生活环境中有多种语言群,包括华语、马来语、英语或其他语言群。马来西亚华人在社会活动中与不同语言群不时接触,在多语环境中耳濡目染下,他们在谈话中往往不经意地混杂使用不同的语言。在粤语和华语的闲聊谈话中,混用英语和马来语的情况相当明显。华人说华语和粤语时混用其他语言不无原因,主要是没有相应和适当的对等译词、其次是受谈话者的角色与双方关系、或是特别的话题所影响、说话者需要强调澄清某要点、说话者的表达习惯以及为了凸显说话群体的共同身份。  相似文献   

17.
张艳君 《青年论坛》2005,(6):103-105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最务实、最实用的实践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为老百姓所接受、所喜爱。这既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有密切的关系,更与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紧密相连。本文的研究围绕着邓小平语言风格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展开,通过对邓小平语言风格的整体风貌、形成原因的剖析,探究邓小平语言风格与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8.
靳琰  张婧 《人民论坛》2010,(3):126-127
网络词汇结构独特,语义丰富,颇受网民青睐。运用模因论分析"被XX"类网络新词这一语言现象,并对其复制和传播的过程进行分析,得出"被XX"类网络词汇产生并且流行的内在和外在双重原因。语言模因论揭示了语言发展进化的规律,更为预测网络语言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刘东彪  刘怡 《前沿》2012,(4):180-181
随着世界经济和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已经被大多数不以其为母语的人作为通用语或者国际语言来使用。本文主要从英语语音方面探讨大学英语教师对“标准英语口音”以及不同英语口音的观点和态度。结果表明,大学英语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英语已经成为国际语言这一当前形势,并且许多教师仍然认为标准英语口音只有美音和英音,而其他的口音并不标准,并且汉语式的英语口音是不被接受的。  相似文献   

20.
邹晓玲 《思想战线》2012,38(4):137-138
语言接触作为一种常见而又复杂的语言现象,近年来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涉及语言学科的各个领域。不同领域的研究,丰富了语言接触研究的外延,拓展了其研究的空间。但是,在研究的系统性、研究的重心分布、研究视域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一、作为语言现象和理论话题的语言接触语言接触(language contact)指不同语言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的相互接触现象。语言接触研究又称接触语言学,其涵盖的范围较广,大致包括如下两方面:第一,语言现象的描写及其原因阐释。对语言接触背景下语言成分的借用、混合、分化、融合,语场的升降、语言使用范围的变化、语码转换、双语现象、语言冲突等进行如实的记录和描写。第二,语言问题的解决。在充分描写和分析各种语言现象的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