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在贿选的定义、贿选的惩戒、选举的监督三个方面,美国、日本、台湾、香港、澳门等地的反贿选立法有一些相似的制度经验。贿选专指选举中以金钱或物品换取选票之行为;贿选的法律后果包括丧失选举资格、罚金、监禁、选举无效;选举监督机关包括选举主持机构和司法机关。我国的反贿选立法宜进一步明确贿选与其他选举贿赂行为的区别、明确贿选的形式和法律后果等。  相似文献   

2.
村庄资源是村委会选举中贿选的内在动力来源和竞选者实现利益的基础,也是贿选蔓延的终极源头和激励因子。村庄资源可以分为村庄物质资源、权力资源、社会关系和脸面资源。在这些资源中,村庄物质资源是消费性有形资源,社会关系和脸面资源是无形的精神资源,而权力资源是工具性资源,即贿选者通过贿选投入获取村庄权力,然后通权力的运作可以实现个人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所以要从源头上铲除贿选行为,就必须强化村级管理制度的系统建构和民主管理监督体系建设,同时还要积极推进村庄典章建设。  相似文献   

3.
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村庄经济不断发展和村民自治制度的安排,传统派系不断向现代利益派系演变,进而形成了村庄派系的新格局.在新格局中尽管村庄派系活动产生了一些负功能,但其有着重要和明显的正功能,所以村庄派系是农村不可缺少的非正式组织.  相似文献   

4.
村庄三元派系不同组合的赛局可以形成多种村级权力结构稳定与不稳定类型。村庄三元派系力量的均衡度与村级权力结构的稳定性成负相关,三元派系力量越均衡,村级权力结构越不稳定,反之亦然。W村是三元派系力量均衡、村庄权力结构极不稳定的典型代表。要促进村级权力结构的稳定,就要强化村庄派系精英的素质教育和制度建设,提高他们的讨价还价能力的宽容度,促进农村社会公共精神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宗族是我国传统社会乡村治理的主要力量,选举过程中村民的宗族偏好在所难免。2011年是集中换届之年,宗族派系势力这一课题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从个案入手,研究宗族派系势力对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的影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一定的理论价值。在做出基本价值评价后,为把宗族派系的矛盾和竞争引导到和平、公开、可控的秩序中,从观念认识、文化法律、技术操作等维度,提出具体的建设性意见和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6.
宗族是我国传统社会乡村治理的主要力量,选举过程中村民的宗族偏好在所难免。今年是集中换届之年,宗族派系势力这一课题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从个案入手,研究宗族派系势力对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的影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一定的理论价值。在做出基本价值评价后,为把宗族派系的矛盾和竞争引导到和平、公开、可控的秩序中,从观念认识、文化法律、技术操作等维度,提出具体的建设性意见和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7.
"贿选"行为是当前选举活动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严重破坏,也是破坏选举罪重点打击的行为。实践中,"贿选"行为手段日益多样化和隐蔽化,"贿选"行为在其范围、对象、类型等方面都存在不少疑难,需要予以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8.
村民自治是我国重要的基层政治制度,但目前"贿选"现象严重,危害了这一制度并可能摧毁我国村庄基层民主的基础。应通过大力宣传选举政策、规章制度等提升村民认识,因地制宜地调整村民自治形式及增强惩罚机制等办法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在农村选举的研究中,学者对宗族、农村灰黑势力和富人参与选举作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不过,村民选举是一个有机整体,而各研究之间是割裂的。对于村民贿选,学者分析了其原因、表现形式和后果,但并没有揭示贿选发生的机制。本文通过一个案例的分析,目的在于弥合现在研究的鸿沟和揭示贿选发生的机制。村民贿选是市场交换原则取代农村社会交换原则的过程,随着市场经济渗入农村社区,农民生活基本市场化和货币化,选举也成了选票买卖行为。在市场化规则下,村民坚持"选谁都一样",竞选者坚持"谁选都一样",基层政府坚持"谁上都一样"的原则共同推动村民贿选的发生。宗族治村、灰黑恶势力治村和富人治村,三者之间既相互交错呈交替发展趋势,又有内在关联,还与整个社会环境相关。  相似文献   

10.
市场化程度是否会对道德偏好产生挤出效应?这是一个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普遍关注的前沿问题,对此至今仍难以取得一致认识。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现有的研究无法将市场制度与其他相关因素如收入、教育、法律和文化分离开来观察制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而中国现存的集体主义村庄为此提供一个科学观察的极好际遇,从而为中国经济学家最终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一些综合性集体上访中,"公开文本"所呈现的"维权"性质虽基本成立,但在"隐藏文本"层面则呈现农民谋利或者"出气"的实质诉求。从村庄内部视角来看,熟人社会的村庄结构使干群之间公与私的冲突交织连结,一些村民因为"衡平感"的丧失诱发"气"的产生、累积。在遵循"报"的行为逻辑下,上访成为"气"的宣泄途径或派系斗争的武器之一。因此,综合性集体上访是村庄政治运作的一部分,而非基于权利、利益或道义诉求的对抗政治。乡村内部政治冲突以各种"维权式上访"呈现,上升为地方政府乃至国家需要直面的问题,与村庄政治平衡的解体紧密相关。这是基层治理从"整体支配"向"技术治理"转型的意外产物,也是高压维稳政治背景下底层行为逻辑策略性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村干部贿选的诱因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及管理制度等方面分析了村干部贿选的原因,进而从发展农村经济、规范公共权力、加强文化建设、明确法律规制及健全民主管理制度等方面探讨了村干部贿选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经历千余年发展进步的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精邃的理念深深地征服着后世各国民法学者,被称作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罗马法为法律行为制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必要条件和客观条件,探究罗马法在法律制度产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将有助于我们深刻地领会和理解法律行为制度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4.
法律现代化,不仅包括法律制度和法律运作方式的现代化,而且必然内含法律理念的现代化。无论是立法、司法,还是执法和守法,都离不开司法理念的导引。本文以法律与道德为视角,来分析建立在社会土壤、经验基础及制度纽带基础上的司法理念对审判行为这一重要诉讼行为的导引及制度优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刑事诉讼法律行为的概念特征,地位意义,有效要件和部分效力内容作了深入探讨。文章认为,刑事诉讼法律行为具有意思表示二重性、相关性、次序性等不同于实体法律行为的重要特征;它是最重要的诉讼行为,在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和诉讼法律制度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应以主体合格、内容适当、形式合法、相关行为合法有效为有效要件;阶段性的法律行为具有可采效力,终局性的法律行为具有执行力。  相似文献   

16.
,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5,20(5):115-122
司法实践中,由于对在建过程中房地产登记制度的法律性质认识不一,加之不动产登记制度不够完备,故引发了不动产物权变动中的诸多法律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一阶段的登记行为的深入分析,进一步明确其法律性质,并结合审判实践中发生的相关案例,探讨解决审判难点问题的方案,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完善商品房预售登记制度和统一司法实践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我国村委会直选中出现的贿选行为具有多样性、隐蔽性、多发性、严密性的特点。遏制贿选行为必须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完善约束激励机制、对竞选者建立和完善竞争机制以及监督制约机制、规范选举程序、加强培训教育、适当弱化村委会的经济管理职能、加强立法等方面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18.
买卖是法律生活中最重要的合同 ,权利瑕疵担保制度是买卖合同的核心内容。权利瑕疵担保责任是基于债权发生的物权变动过程中产生的 ,与物权行为理论密切联系。在物权行为理论立法模式下 ,权利瑕疵担保制度有其应用价值 ,但是在非物权行为理论立法模式下 ,权利瑕疵担保制度与我国现行法律存在制度设计上的冲突、矛盾。  相似文献   

19.
慈善捐赠对于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还缺乏完善的慈善法律制度来规范慈善募捐等行为,致使募集人信息公开透明度不高,捐赠人的权利经常受到侵害。这严重打击了捐赠人的积极性和对我国公益事业的信心。本文从捐赠人权利的相关基础理论出发,通过调研和案例分析具体探讨了我国捐赠人权利行使的障碍和慈善捐赠行为的法律性质,以进一步推进捐赠人的权利保障和救济制度完善,促进慈善事业和慈善捐赠法律规范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可接受性理论是指在法律的发展过程中,法律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被大众普遍认可,人们愿意按照法律制度的规定去行为,并自觉地接受法律制度的约束,乐意用法律制度对人们之间的行为进行价值衡量的理论。可接受性理论是民间法生成发展的重要机制;是国家法强制性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是衡量我国法治进程的一把标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