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而能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成立80多年来,始终以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己任,从而成为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信赖的领导核心.为了使这一纲领真正得到落实,必须从认识渊源、正确方向、实践载体、制度保障四个方面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2.
列宁的思想灌输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正确理解和贯彻这一原则,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环节和基本前提.以往我们在贯彻列宁的思想灌输原则中,为什么会出现"左"、右摇摆的现象?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对灌输原则本身认识上的种种误解,不能不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一是将列宁的思想灌输原则等同于"注入式"等不科学的教育方法.其实,这是一种望词生义所造成的误解.列宁提出的思想灌输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反对"注  相似文献   

3.
"倒爷"、"官倒"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怪胎".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党中央已下决心加以整治.思想漫笔《倒腾之害必须除》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情,井提出要从制度法律监督与舆论监看两方面去整治倒腾之害,也是值得一读的.  相似文献   

4.
当前,在宣传工作中,存在着一种"唱"和"不对应的现象,有些人对上级的文件,官方的消息,报刊的文章,电台的广播不爱听,不愿看,不乐学,正如顺口溜中说的:"政治学习老迟到,传达文件睡大觉,开会中途留了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首先从真理被人们所掌握的过程来看,总要经历一个由"寡"到多的渐进顺序,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尤其是在新的变动时期,由于全局高于局部;新的认识要取代旧的认识,各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于是,就容易造成"曲高和寡"的状况. 一般来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他们内在地、自发地蕴藏着认识真理,接受真理的必然要求和可能  相似文献   

5.
黎育 《瞭望》2008,(12)
时下,有的干部对待群众上访是满腔热情接待。然而也有的干部却认为群众上访不光彩、不体面,甚至说成是"闹事"。两种思想、两种态度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先说积极接访。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连续10年主动邀请群众上访,十年来从  相似文献   

6.
下基层五戒     
一戒机关气.切莫人下去了,作风未变,很不适应既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又实实在在、具体入微的基层工作,仍旧念着坐办公室的舒适环境,"娇气、惰气、暮气"尚存,懒得接触实际,重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毛病,把"挑肥拈瘦"、"嫌贫爱富"的不良作风带到选点上,出现对群众的态度不够亲切,对群众的疾苦不够关切,对群众的联系不够密切的现象.如果这样下去,与其说是为民排忧解难,倒不如说是为民添麻烦.应该切实转变机关作风,真正沉下去,到问题多、困难大、不安定因素突出的地方去发挥作用,经受锻炼.  相似文献   

7.
"不忘初心"、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使命。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形成可以从三重维度来认识和把握,即:主体维度,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凝聚的主体;理论维度,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传统中"扎根",在借鉴中发展,在总结中丰富;实践维度,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植根于中国特色实践。着力践行这一思想就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构建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更高层次认同;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在发展中进一步改善民生;坚定文化自信,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美好需要。  相似文献   

8.
在原始文本中,恩格斯是在物理学意义上使用"合力"概念的,这一概念不是人们协作中产生的一种大于不协作时候的力量,即人们熟悉的系统论意义上的1+1>2的作用力.在"合力"的作用下,是"人们"而不是"人类"创造着自己的历史.由此,理解恩格斯的"合力"思想,不能离开这一思想所包含的物理学的概念特征和分析方法,要认识到"合力"对社会历史及历史规律形成所产生的客观影响.恩格斯这一思想也为我们认识历史规律及其形成特点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正>近期,我国中南部地区遭遇持续强降雨袭击,"光天化日"之下防灾体系的缺陷和薄弱暴露无遗,个别地区甚至不堪一击,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大灾过后要有大反思。实际上,这次"天灾"不仅是对各级政府抗灾  相似文献   

10.
尽心竭力地为群众办实事,是落实六中全会决定的一个突破口,也是党加强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条根本途径.说它是"突破口",因为这些年来在我们的一些干部中,确有"说得多,干得少"的毛病,群众对干部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小平同志一再强调,少说空话,多办实事.群众是最讲实际的,他们是要从一件件具体的、实实在存的事情中来观察、了解和认识我们的.只有坚持办实事,为群众排忧  相似文献   

11.
企业为职工办实事,是落实十三届六中全会决定,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突破口,也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调动职工积极性的一条重要途径."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集体能够为职工着想了,广大职工就会关心企业,爱护企业,积极为企业的生产和建设贡献力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想就此提出几点浅见. (一)办实事是"为职工"办实事,因此必须体察广大职工之所需,尽量满足他们各个方面的需要. 在为群众办实事之前之中及之后深入群众做  相似文献   

12.
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主题的认识,理论界经历了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认识"三个代表"的科学论断.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34)
"打铁还需自身硬"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一种易于为群众接受的表达",这种表达既让人听得进、记得住、传得开、用得上,同时也透露出习近平对传统文化的准确把握,体现了其丰富的哲学智慧。"阐旧邦以辅新命",如何从儒家哲学角度对这一话语进行解读,并从这一角度对党员干部出现自身"不硬"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为全面打造"自身硬"提供儒家哲学的锤炼方法,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一)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所谓"断层",是指由于各种原因,致使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宣传教育、党的方针政策等不能正常贯彻、不能正常开展、不能显示成效的现象.我认为,日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四个方面的"断层"现象. 一、思想认识上的"断层".这是指某些单位的领导和干部(包括某些专职政工干部),由于不重视或不懂得思想政治教育在两个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所产生的"断层",或称之为认识"不到位"的"断层".这种思  相似文献   

15.
当前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三个代表"为指导,联系实际,面向现实,贴近群众,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应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切实搞好理想、信念教育;二是帮助群众认清形势;三是关心群众生活,为群众办实事.  相似文献   

16.
与观念更新紧密相联,思想政治工作的思维方式也要变革。富于商品经济意识和科学民主精神的时代新文化,已经向思想政治工作的带有浓厚的经学色彩的思维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长期以来,从事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常常无法摆脱对以下两种现象的困惑和苦恼:一是上而布置要搞的一些东西,和基层的需要不一致,要求向人民群众宣传的一些思想和观点,与人们的认识、理解不尽一致。基层的同志进退维谷:搞吧,群众逆反;不搞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的表述是对“两个结合”思想的丰富和深化,在人类认识史和马克思主义认识史上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从价值看,这一表述将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置于独特地位;从认识看,这一表述历史性地赋予人民群众以文化主体性;从实践看,这一表述强调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内在于人们生活实践的特点;从方法看,这一表述开辟了社会科学研究视域,拓展了研究方法。这四个方面四位一体,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广泛和坚实的群众基础;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体现在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中,才能为人民群众实践马克思主义提供行动基础;只有科学研究什么是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才能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提供事实、方法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不少地方人民群众向组织举报揭发腐败的积极性不高.据某地新近的一则调查,在问到"您发现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怎么办?"时,被问者中回答"通过正当渠道批评检举"的仅占39.2%,而60.8%的人表示"保持沉默"、"发牢骚或跟同志议论"、"消极怠工".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对此,我们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召开座谈会20多个,接触干部群众500余人.调查结果表明:心理上的障碍是影响群众举报积极性的主要原因. 一是无关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主要是一些一般干部和群众,尤其是其中的事业心不强、不关心国家大事、混日子的人,他们认为:执政者,"官老爷";腐败者,"官老  相似文献   

19.
于璐 《学理论》2014,(3):38-39
"以人为本"思想是党中央的治国方略和执政理念,是对人的主体性进行的现代化提升。"以人为本"思想中人的主体性体现在它要求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积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进程。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只有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思想,才能正确解决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周恩来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对促进宗教和谐进行了有益探索,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其宗教和谐思想非常丰富.在促进宗教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各宗教之间的和谐、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之间、信仰不同宗教群众之间的和谐方面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思想观点.研究周恩来的民族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