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现代化模式"问题的提出与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创新密切相关.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理论创新,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国现代化模式".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中国人在模仿西方以及苏联现代化模式过程中,缺少理论创新,犯了照搬照抄的错误,未能形成自己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中国现代化模式"的最终形成主要是在近30年,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创新的结果.未来"中国现代化模式"的发展与完善还要靠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创新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郭萌 《前沿》2005,2(4):9-11
现代化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20世纪30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曾就中国现代化问题进行了讨论,但未能付诸实践。在改革开放中,邓小平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命题,将对外开放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实现现代化目标,使中国的现代化从理论探索转化为亿万人民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中国模式"及其世界命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源于"北京共识"的"中国模式"是对中国改革发展道路、现代化路径以及文明推进方式的概括.本文正是要在"中国模式"内涵理解基础上探讨中国的改革发展方式能否成为他国或地区改革发展的范本,探讨中国的现代化模式能否成为他国或地区现代化路径上值得仿效的范型,进而探讨作为"中国模式"根基的中华文明能否成为世界文明发展的模本.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和全球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思想史上的两个重要观念,这两大观念的出现都是从西方进入中国,但中国人又根据自己的改革实践进行了自己的理解和发挥,使之符合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现代化被视为一以贯之的直线"发展",于是全球化的问题基本上是被作为现代化的问题来看待的.  相似文献   

5.
1933年中国知识界的这场讨论,是对中国“现代化”问题比较早的认识与探索。无论其深度还是广度,都大大超过了二十年代有关中西化的论战。在这次讨论中,众多学赋予“现代化”以描述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的内涵,解答如何挽救中国的危机和中国究竟往哪里去的问题,成为中国现代化思潮演进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是衡量一个社会健康发展质量的核心标准。所以作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实践的重要议题,文化的发展与变革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舞台的影响日益增强,尤其是中国的现代性文化在经历了引进、消化与吸收之后,今天有必要开启"中国化"的文化创新时代。笔者认为,我们应立足于当代世界文明的发展视野来检视中国现有的精神文化资源,并面对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所凸显的文化问题,面对当代人类所共同关注的文明发展问题,作出富有启示性的回答,进而形成自觉的文化意识。基于这一价值诉求,我们组织了"中国文化发展模式与新理论"论坛,参与讨论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阐释了他们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道路"的提出本来已经明确了乡村振兴的长期性、方向性.但是,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农民市民化的农村未来模式已经固化为中国现代化的思维习惯,不仅至今影响着人们的"乡村振兴"研究,而且也事实上影响了一些地方的发展决策.在理论上把本来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暂时化为"城市化""市民化""工业化"的等待期,在实践上则在发展决策中产生了"工业园区化"泛化的问题,以至于"鬼城""鬼村"涌现.于是,笔者特别梳理了学界对"就地现代化"问题的探讨,以此强调我们长期坚持的中国乡村如何振兴的结论:"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农村"就地现代化",包括时间向度上的"现代化"与空间向度上的"就地化".因而,"乡村振兴战略"应该从"乡村振兴道路"高度来认识,应该按照"两条腿"走路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阵地在乡村、主体是乡民、主导靠政府、主助为全国、主道是就地实现的现代化、目标则是城乡统筹的全国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8.
实践形态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指的就是科学社会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改革及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并不断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道路的历史过程.总的来说,伴随着"问题与主义之争"-"新民主主义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实践形态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逐步实现由奠基阶段-过渡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9.
"全盘西化"思潮在中国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全球范围内现代化浪潮、西方中心主义思潮和西方的文化扩张均对其形成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作为一种极端化的激进主义思潮,"全盘西化"思潮在根本上是一种错误的思想,它至少在以下几对关系上是错误的一是在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上将二者决然对立,忽视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相承接的一面;二是在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问题上以偏概全,忽视了现代化模式和道路的多样性;三是在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上犯了绝对性的错误,没有看到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中国只能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文明成果,但不能全盘西化.  相似文献   

10.
置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深刻反思"发展与社会现代化"问题,已成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活动的重要议题.近日,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就该议题举办了学术研讨会,着重从新的取向和角度,探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研究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1.
在近70年的学术研究中,费孝通先生始终把社会学和人类学密切联系在一起,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关注人类社会和人类生活所遇到的或将面临的现实问题.费孝通先生认为,都市人类学的研究,要强调中国多元文化的主体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上发生的变化.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应关注两大问题,一是发展,即西部大开发.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在都市研究中赋予了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内涵,现代化过程必然包括少数民族的现代化.二是和平共处.多民族在城市中共同的政治、经济组织的框架之内要和平共处,才能继续发展."中和位育"几个字代表了儒家文化的精髓,成为中国人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而不同"已成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和新阶段,中国不仅面临着工业化、城市化、资源环境问题导致的经济不可持续性等基本问题,而且面临着信息化、知识化、区域发展不平衡、"刘易斯转折点"即将到来等新问题,新旧问题交织使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在未来的知识经济形势下,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占有一席之地、借以顺利实现经济现代化,是今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针对面临的问题,本文探讨了人造资本积累、资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知识化的内涵及其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以知识化战略促进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也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就其"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不断开启中国现代化新的宏大思路和宏伟实践。  相似文献   

14.
从浙江实际出发,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最重要的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具体实践.新一届中共浙江省委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紧密结合浙江实际,进一步确立了加快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的发展目标,明确了分两阶段推进和"抓好一三五、不断上台阶"的发展途径,提出了从八个方面系统推进现代化的发展任务,构筑了"目标值、路线图、任务表"相互关联、互为支撑、三位一体的长远发展格局. 牢牢把握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的发展目标 省委提出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的奋斗目标,完全符合十八大精神,是结合浙江实际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信息窗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重点科研课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青年社会问题"研讨会于1992年9月23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该课题的主要内容为:社会思潮与青年的过激行为;高科技条件下青年的科技素质;就业机制转换中的青年就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代际关系;走向21世纪青年生活方式的变迁.这一课题已被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年度课题.▲全国青少年信息资料中心日前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成立.该中心是一个收集、整理、保存和交换国内外有关青少年问题研究信息资料的机构,为青少年研究工作者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提供准确、及时、优质、高效的咨询服务.▲广州市团校举办的"马克思主义团学研讨会"于1992年4月6日至11日在穗召开.会议就马克思主义团学的内容、架构、发展问题进行了讨论.与会者  相似文献   

16.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现代化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核心是政府治理现代化,因为政府治理处于国家治理的前台,对于首都城市管理者尤其如此。在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组织的各处室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交流讨论中,我们听到最多的词是"改革"、"创新"、"意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一部署来自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从发展阶段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根据国际经验,在这一时期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防止工业与农业、城镇与乡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调.坚持"四化"同步发展,并形成相互促进的协调发展机制,是从战略层面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是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矛盾和问题的有效途径.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潜在内需,也是支撑未来经济实现高速增长的最大动力.  相似文献   

18.
王泽龙教授在答《社会科学报》(2007.5.17)记者问时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性意义,应该说是不需要讨论的,没有"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没有20世纪中国人的现代思想观念的确立,它是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的历史转折点。至于它对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由现代化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中"文化形象"的特点,可以反观中国社会发展本身的整体特点."分化和自治化"是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各社会生活领域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而"文化"在后发现代化中国中的"自治化"程度一直相对不足,表现为"文化"很长一段时期内被当作单纯的"政治的工具":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又有沦为"经济的婢女"的趋向.文化除了具有政治、经济功能外,其本身还具有培育"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主体的功能,是中华民族全面振兴所必需的重要的"精神的涵养区",时其过度开发,会使中国社会发展整体失衡,并丧失可持续性的创造力源泉.  相似文献   

20.
李君如 《今日浙江》2007,(14):12-13
"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胡锦涛总书记"6·25"重要讲话的主题.他深刻地回答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事关全局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