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犊牛饲养中 ,由于饲管粗放与失当 ,常引起犊牛真胃阻塞。笔者曾遇 4例不同原因引起的皱胃阻塞病例 ,虽 3例死亡 ,兹简要介绍 ,供临床诊疗时借鉴。病例简介病例 1  83日龄黑白花母牛。病初主要表现食欲渐进性减退 ,反刍消失 ,瘤胃时有臌气 ,听诊前胃蠕动缓慢。后期喜卧厌动 ,胃蠕动音微弱 ,心跳 12 0次 /min以上。经用泻剂、制酵剂治疗及补液均无效而死亡。剖检发现病牛幽门处被一质地坚硬的毛球阻塞。病例 2  18日龄黑白花母牛。出生后经健康检查正常 ,11日龄后食欲开始减退并伴有下痢。以后食欲完全废绝 ,逐渐消瘦。经健胃、补液、…  相似文献   

2.
1987年6月笔者曾遇到一例奶牛真胃右方变位。临床检查:病牛精神衰竭、不安;眼窝深陷,皮肤松弛,微循环障碍(齿龈粘膜微血管充血时间在4秒钟以上);体温41.5℃,心跳120次/分,呼吸急促;常以右侧卧地。直肠检查:瘤胃右移,并与右腹壁粘连,结肠盘也与右腹壁粘连,左侧腹腔空虚,小肠移入腹腔左侧。由于病牛体格较大,未触及真胃。瓣胃穿刺,获得棕色液体,其pH值为2。根据检查结果及病史调查,初诊为真胃变位。  相似文献   

3.
(一)发病情况和病因笔者从1962年初至1988年底,共收治前胃炎病牛32例,犊牛、成年牛、公母牛皆有。这些病例均因瘤胃积食、前胃弛缓等前胃疾病大剂量灌服蓖麻油或多次大量投服高渗盐类泻剂所致。这些药物在前胃停留,刺激前胃上皮变性,粘膜脱落,运动机能减弱,内容物后送迟滞。分解产物积  相似文献   

4.
牛的三胃阻塞、四胃炎、四胃扩张等病,是诊断治疗都比较复杂和困难的疾病,临床症状以排黑干粪球或排粪停止为主要特征。过去,我们多采用投服盐类泻剂和植物油或大承气汤为主进行治疗,效果往往不佳。近几年来,我们在临床治疗中经过反复观察,全面分析研究了致病因素、病理变化和发病机制,采用中西药物结合疗法,收到了满意的效果。自1980年10月至1982年11月先后收治病牛135例,治愈131例,治愈率达97%以上,现将治疗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犏牛和黄牛的瓣胃阻塞、真胃阻塞、真胃阻塞并发瓣胃阻塞,虽然发病没有前胃弛缓多,但治愈率低,死亡率高,损失较大,而有关这类疾病的病因、病理、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等论述所见不多,特别是瓣胃和真胃阻塞时瘤胃的临床病理学(包括瘤胃运动机能的扰乱程度、胃内容物理化性质的改变以及积水等)相关变化的研究更属少见。本文就笔者4年间(1975、1979、1981,1982)在甘肃武威地区通过临床综合检查、手术探查或剖检确诊的10例瓣胃阻塞、14例真胃阻塞、21例真胃阻塞并发瓣胃阻塞和5例真胃阻塞并发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发病后瘤胃机能状态作概括报道,以期为开展役用牛胃肠病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牛真胃移位包括真胃左移位和真胃右移位。前者是指某种病理因素诱发下真胃从其在腹腔右侧的正常位置移到腹腔左侧,停留在瘤胃和左腹壁之间,后者是指在病因作用下,真胃在腹腔右侧向上浮动,超出它的正常位置,然后又施转90~180度,故真胃右移位有时又称为真胃扭转。 本病主要见于奶牛,特别是产后1个月以内的母奶牛。以往由于对本病缺乏认识,故临床诊断率不高。笔者1978年曾遇1例奶牛真胃左移位,是在病畜死后剖检时才确诊的。近年来,对此病的报道  相似文献   

7.
笔者用瓣胃、真胃交替给药法诊治真胃炎病牛46头,除1头被淘汰外,余均痊愈。 临床症状 病初渐进性吃、倒不足,食欲不振,喜饮水,常嗳气。扣压真胃区敏感。继而出现  相似文献   

8.
奶牛真胃变位在临床上分为左方移位和右方变位。左方移位是真胃通过瘤胃底部从腹腔的右侧移至腹腔的左侧,置于瘤胃与左侧腹壁之间;右方变位是真胃仍在右侧腹腔,只是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顺时针或逆时针转位(即向前或向后转位),称为真胃扭转。近年来,由于集约化饲养,真胃变位有明显增多的趋势。1984年以来,笔者遇奶牛真胃移位27例,经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一)症状 真胃左方移位发生较缓慢,症状缓和。高产母牛分娩后发病较多。病牛食欲减少,粪便量少呈稀糊状,有时便秘或拉稀,并带有粘液。产奶量随食欲减少而降低。体温、脉搏、呼吸无明显异常。两侧肷窝下陷,左侧特别明显,在左肷窝触压瘤胃,往往不易触摸到,且感瘤胃与左侧腹壁之间有间隙,瘤胃蠕动音弱而短。在左侧肘突与肩关节水平延长线上倒数1~3肋间听诊并同时叩诊,可听到类似敲击钢管的音响。病状较剧者,左  相似文献   

9.
牛真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真胃壁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病程长,死亡率高。以前,国内外文献对本病记述较少,很少引起兽医临床工作者的注意。据本站1971~1974年4月底统计,111例真胃病例,死亡及淘汰104头,致死率在90%以上。1982年以来,配合西北农业大学兽医系,开展黄牛真胃炎的诊疗研究,采用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真胃炎病牛51例,治愈39例,治愈率为76.4%,情况不明5例,死亡7例,占13.7%。 (一)临床症状 真胃炎病牛,初期呈现消化不良;前胃弛缓,表现食欲、反刍减弱或消失;不同程度腹痛或呕吐;精神沉郁,垂头站立,行走无力,眼睛半闭,眼神无力;被毛粗乱,鼻镜干燥以至龟裂;可视粘膜潮红或黄染;舌色发黄或潮红,舌系带两侧发红;口内有大量粘稠粘液和干臭气味;体温一般变化不  相似文献   

10.
仔鹿真胃积食的诊治新疆建设兵团某养鹿场饲养天山马鹿200头,存栏数每年递增25%~30%,1995年9月鹿群发生仔鹿真胃积食病,病程短、死亡率高。分群时共有仔鹿56头,离乳分群的8月27日当天发生急性真胃积食死亡1头,9月5~11日相继发生真胃积食5...  相似文献   

11.
对马结后腹泻曾用其他方法治疗,恢复较慢。后改用加减参苓白术散治疗10多例,效果甚好。配方:党参30克,茯苓30克,白术25克,扁豆100克,山药45克,陈皮25克,石榴皮25克,砂仁30克,甘草20克。 病例 一马因结症服用泻剂过量而发生腹泻一天多,来我站就诊。因患马病情较重曾服药一剂而未见  相似文献   

12.
1924年美国首次发现牛真胃扭转,到目前为止已有不少文献记载。在国内,水牛的病例尚无报告,作者于1980年8月诊疗水牛真胃扭转一例,报告如下。 四川省新津县邓双公社彭绍安饲养16岁役用母水牛一头,1980年8月21日发病,30日晨死亡。经剖检确诊为真胃扭转,其特征  相似文献   

13.
1970年以来,我们采用中西兽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治疗牛真胃疾病34例(其中真胃炎 23例、真胃炎伴有溃疡出血的6例、继发真胃扩张而造成阻塞的2例、继发肠炎的3例),治愈率达85%。  相似文献   

14.
真胃变位是牛的常发病,我校附属兽医院仅1984年3月至1985年2月2日的11个月内,就先后确诊奶牛真胃变位9例,其中5例为右方变位(顺时针),4例为左方变位。9例均经剖腹探查验证,其中手术治愈6例,死亡3例(右方变位2例,左方变位1例)。 (一)真胃右方变位 1.发病情况:5例患牛系3~7岁黑白花奶牛,其中2例妊娠6~7个月,1例正常  相似文献   

15.
松本英人曾对山羊胃电进行了研究。Тарнуев运用胃电图机记录了病理状态下犊牛真胃体表胃电图。Ruckebusch观察了绵羊胃肠的生物电活动。但有关奶牛胃电的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试验探索了奶牛的生理胃电活动规律,为深入研究奶牛病理胃电特征和临床诊断奶牛胃病提供了客观指标。 (一)材料和方法 1.试验动物:系兰州铁路局奶牛场饲喂的黑白花奶牛,经临床检查,其体温38.5±0.3℃;呼吸23±2.9C/M,心率66±6C/M;瘤胃蠕动1.8±0.6C/M,持续时间18.9±3.2S,网胃蠕动1.4±0.4C/M。全部实验动物均须于试验前禁食12小时以上。  相似文献   

16.
牛真胃积砂症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善,饲草饲料单一,造成营养不良,微量元素不平衡,引起异嗜癖。或草中混有砂子,使砂子等异物滞留于真胃所致。1988年以来,我先后治疗8头,治愈4头,2头因误诊失治而死亡,2头因病程过长,脱水严重,在治疗后的2~3天死亡,经尸体剖检,均为真胃积砂并发百叶干。  相似文献   

17.
1984年6月和1986年3月,笔者先后治愈2头黄牛草噎继发食道扩张。 症状 在颈部左侧中部,形成一个长15cm,宽5cm(一个长25cm、宽8cm)硬块,触之有痛感,针刺无液体流出,有空咽动作,口流涎,病后1~3天能饮稀粥,饮食废绝,继发瘤胃臌气。 治疗 采用各种方法治疗无效时,施行手术。首先用二号胃导管,自鼻腔插入患处,然后将胃导管固定,灌石蜡油50~100ml。在患处剪毛消毒,用盐酸普鲁卡因40ml,在患部两侧分点封闭,然后分层切开皮肤、肌肉,露出纺锤状扩张部,从扩张部下部切开食道,慢慢掏完噎草,将胃导管插入胃里固定,然后恰当的切除食道扩张部分。用丝线螺旋形缝合粘膜,肌肉层、外膜用螺旋形或纽扣状缝合。经7天护理痊愈。  相似文献   

18.
迷走神经性消化不良是牛的常见病,其发生与支配前胃和真胃的迷走神经腹支密切相关。饲养管理不当,迷走神经由过度兴奋转入抑制,便出现瘤胃蠕动迟缓、膨胀、厌食和反刍停止等综合征。笔者1985年以来共诊治153例(水牛132例、黄牛21例),治愈149例。症状...  相似文献   

19.
笔者先后在陕西、西藏共收治28例牛的真胃性阻塞病例,均以轻质氧化镁进行治疗,获较好效果。具体治疗方法 ①轻质氧化镁300~500g加常  相似文献   

20.
治疗幼畜便秘的方法,成书报道甚多。在临床中,幼畜便秘部位一般多在直肠或结肠,灌服油类泻剂疗效缓慢,不太理想;盐类泻刘小剂量达不到泻下作用,大剂量容易继发肠炎。按一般灌肠法治疗,由于压力较小,结块堵塞,不易将灌液注入直肠内,边灌边流出,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笔者改用注射式灌肠法,多年来据不完全统计,经治便秘幼畜(马驹、骡驹、驴驹、牛犊)34例,除2例因延误未能治愈外,其余都全部治愈。现将该疗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