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孟红 《党史纵览》2010,(2):19-23
徐大刚.1926年11月出生,他原来并不是搞摄影的专职摄影师,而是文字记者。1945年,19岁的他参加了新四军。抗战胜利后,他进入山东大学新闻系学习。毕业后先后在大众日报、农村大众报、沪郊农民报等报社从事新闻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因为他以前当记者时曾搞过摄影,  相似文献   

2.
<正>1937年10月,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了一本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的书,书名叫《红星照耀中国》。仅仅一个月后,这本书就发行到了第五版,后又多次被多家出版社重印和翻印,从中国走向世界,拥有了亿万读者,成为当时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首要通俗读物。埃德加·斯诺是一名美国记者。1930年,  相似文献   

3.
《理论与当代》2013,(2):59-60
据2012年第23期的《半月谈》报道,记者近来在基层采访发现,一些地方不惜成本,制造增收假象,给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极大隐患。一位去年换届后由一个小县提拔到一个大县担任县委书记的官员告诉记者,  相似文献   

4.
6月29日下午,记者在海淀区人民法院见到了刚刚参加完党代会分组讨论、匆匆赶回来的宋鱼水。面前的宋鱼水比记者想象中还要文弱一些,每当记者提问时,她总是在认真聆听后,语速轻缓地一一作答。这和记者想象中方正威严的法官形象似乎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5.
李春风  王运强 《前线》2009,(9):60-60
美国记者斯诺在1936年和1939年先后两次长期访问陕北根据地和延安后,盛赞“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是“东方魔力”,是“兴国之光”。  相似文献   

6.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著名记者、出版人、文化学者。1915年出生于波兰,自幼随父母定居中国天津。1931年任《京津泰晤士报》记者。1937年任美国联合通讯社记者。1939年参加宋庆龄发起组织的保卫中国同盟,负责宣传工作。抗战期间,他积极向世界人民报道中国共产党、解放区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  相似文献   

7.
雅菲 《奋斗》2006,(5):64-64
1920年秋,瞿秋白以北京《晨报》记者身份,赴苏俄考察,自北京抵达哈尔滨后.由于通往赤塔的火车被谢米诺夫白匪破坏.瞿秋白与同行的两位记者在哈尔滨住了50天,以一个记者的身份对哈尔滨进行了考察,著名的报告文学《饿乡纪行》的前几章,就是在哈尔滨完成的,他在这本书中说,他在哈尔滨首先“得到共产主义空气”。  相似文献   

8.
西藏邂逅,一见钟情 李悦,1978年出生于沈阳,大学毕业后曾在家乡工作过两年,2001年到深圳发展,先后从事过银行职员、服装指导、体育记者等职业,现为自由撰稿人。  相似文献   

9.
在1944年6月访问延安的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成员中,有一名常驻白宫的美国高级记者。他在来中国前,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召见。罗斯福授权他与中共领导人接触,以更多地了解中共敌后抗战情况,回来后向他报告。罗斯福还交给这名记者一份《世界航空图》,要记者代他转送给中共领导人毛泽东,以示美国政府对中共的友好态度。这名记者来到延安之后,要求单独会见毛泽东。毛泽东高兴地接受了罗斯福赠送的地图。  相似文献   

10.
9月3日下午,记者顶着秋日的烈焰来到贵州省军事体育运动学校。校领导知道记者的来意后,简单介绍了张卫刚的情况,接着便说;“还有几天,张卫刚就要去京参加党的十五大。十五大闭幕后,他回到贵阳没几天,又要去上海参加全运会。赛前训练的压力很大,这几天来了几拨记者我们都婉谢了,希望你们能理解和支持。”不到10分钟,这次采访就结束了,记者只好讨得张卫刚家的电话后告辞。张卫刚家电话着实不好打,拨了六八次,回回都是忙音。第二天,记者想找张卫刚的同事了解些情况,便再次来到军体校。大概记者的诚意感动了“上帝”,校领导立即…  相似文献   

11.
2011年10月12日,记者的采访车从广安市区出发,驶上高速公路,向岳池县f亍进。20分钟后,车子开进了岳池县委大院。  相似文献   

12.
周旋 《共产党人》2008,(24):54-54
山西领矿难“封口费”的记者可分三种:真记者——即有新闻出版总署核发之“记者证”的记者;假记者——声称自己是记者却与新闻职业不搭界的冒牌货;准假记者——有证件却非来自新闻出版总署的各色人等。事发后,三者中的假记者很快成为众矢之的,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斥之为“害群之马”,传媒口诛笔伐,矿方不依不饶,公安“立案侦查”。  相似文献   

13.
陶短房 《党建文汇》2006,(11):46-46
2005年10月,当王德显带着孙英杰和邢慧娜意气风发来到十运会赛场时,无论如何不会想到一年后的今天,几乎所有自己亲自带过的冠军队员都站到了他的对立面。记者好不容易打通王德显的电话,但王德显只有短短一句话:“我什么都不想说。”  相似文献   

14.
2008年的最后一天,三鹿集团原董事长田文华受审。在此前后,记者走近她的“身边人”,试图还原这位备受争议人物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5.
董谦 《红岩春秋》2009,(1):30-33
各路记者云集山城 抗日战争前,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对外口岸,世界各大新闻媒体都在上海设有机构或派驻记者。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日军于淞沪登陆,继而南京失守,集中在上海的外国通讯社和记者,纷纷迁往香港和武汉。  相似文献   

16.
中央文革记者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存在过的一个小机构,归中央文革小组办公室(后称办事组)领导,1966年9月成立,1969年5月撤销。它派出的记者以解放军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红旗杂志(求是杂志前身)、光明日报等报刊记者的名义,奔走于全国的大中城市;所调查采写的稿件,源源不断地被送到中央常委的案头。40年过去了,对它的有关具体情况,至今仍鲜为人知。其时,笔者参与了记者站工作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
状元府的奇遇(上)金凤我于1948年到华北解放区,组织上分配我当人民日报记者,至今已整整47年了。47年记者生涯,接触过许多人和事,有些还颇为奇特。50年代初我在人民日报抗美援朝组当记者,为了写一篇北京市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经验,到北京市基层采访。东城...  相似文献   

18.
书林漫步     
《理论与当代》2009,(12):52-52
《朱镕基答记者问》 1998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朱镕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就在接下来的记者招待会上,共和国新任总理说出了这句掷地有声、铭刻人心的话——“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此,每年“两会”后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便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朱总理的机智幽默的语言和勇敢无畏的气势频频打动国人、凝聚国人,振奋国人。  相似文献   

19.
重品都江堰     
临近“5·12”汶川大地震两周年纪念日,我们再赴重灾区之一的都江堰,感受并记录下它灾后两年的新气象。 灾后重生的都江堰,有着很多让人心动的东西。不过,本刊记者最为之心动的还是都江堰决心打造国际旅游城市的气魄和行动。  相似文献   

20.
感悟做事     
王敬瑞 《新湘评论》2010,(10):59-59
上次来巴黎是10年前。这次重返巴黎,有朋友问:10年后故地重游有何感受?记者不假思索地说,感觉巴黎好像没有任何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