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雅克·普雷韦尔是法国20世纪著名诗人、电影编剧。他的诗歌通俗易懂、贴近生活,有如诗歌领域中一股清新的空气;此外,在其简洁生动的语言之下,往往还蕴藏着丰富的生命哲理。本文试图通过雅克·普雷韦尔的诗歌《在花店》,来分析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对某首马拉美十四行诗中一段诗节的解读。通过其语义和韵律两个层面,领略诗人别具匠心的创作美。  相似文献   

3.
张亘 《法国研究》2004,(2):195-200
本文是对某首马拉美十四行诗中一段诗节的解读.通过其语义和韵律两个层面,领略诗人别具匠心的创作美.  相似文献   

4.
“明澈之路汇集在我的身上”。——《无知者》“对于自我的执着,增加生命的不透明”。——《播种期》在十九世纪末,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如此表述他的愿望,“愿把世界写成一本美丽的书”。无疑,马拉美对于唯一的、大写的、完美的书的绝对追求影响了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无数诗人,寻求以纯粹的语词切近理念的世界,无限探索语言之局限,直至走入“纯诗”的绝境。在二战后开始创作的一代法国诗人,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在西方文明的废墟之上,认为要“从一本书走向世界”。菲利普·雅各泰(Philippe Jaccottet,1925-)正是这一代诗人中卓越的一位,在…  相似文献   

5.
以阿洛依修斯的名字得到波德莱尔和马拉美赞赏的《夜晚的加斯帕尔》的诗作者迄今湮没无闻。这位拉丁民族的诗人更似日耳曼民族的后裔。我们可以在 E、T、A 霍夫曼的那些深受可怜的加斯帕尔惠爱的短篇故事里感到这一点。然而,雅克·路易·拿破仑·贝特朗却于1807  相似文献   

6.
从巴纳斯到象征派19世纪40-80年代,法国诗坛拥有的,对于现代诗而言,好几位先导人物,均在文学史占有显著地位,日后多半被尊为宗师:戈蒂埃(1811-1872)、波德莱尔(1821-1867)、里尔(1818-1894)、魏尔仑(1844-1896)、兰波(1854-1891)和马拉美  相似文献   

7.
战智峰 《法国研究》2023,(1):98-112
布朗肖在《文学空间》中发展了马拉美的“双语制”,发掘了词语的“物质性”及其导致的“模棱两可”。而在《想象物的两种说法》中,布朗肖将语言的模棱两可在三个层面展开:与世界的融洽、形象和意思。布朗肖的文学尤其强调了语言、书写的被动,他一方面批判了主体性的权能,另一方面以沉默的方式为他异性提供了话语层面的尊重,并因此从根本的不可溯源的层面提出了文学的可能性,即一种话语伦理——对无限的呼应。  相似文献   

8.
诗歌作为语言的最高艺术形式,用精练的语言形式通过节奏和音律来反映生活和抒发感情。无论在语言形式上还是在文化内涵上,诗歌都完美地体现着这个民族的惟一性。法国诗歌,是法国语言形式的最高体现,有着特有的音节与韵律的要求。我们希望在了解法国诗歌的同时,探讨翻译诗歌翻译的特点和难点。"诗歌是不可译的"主要原因,是诗歌极难用语言在音形义上做对等转换。然而由于诗歌深厚的意境与华美的用词,仍旧有不少人在孜孜不断地努力,希望中文的读者也能够鉴赏到法语诗歌。  相似文献   

9.
诗歌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音、形、义的完美统一.而在法汉诗歌互译中,原诗的这种独特性很难得到再现.本文探讨了诗歌翻译的忠实性问题并以此界定了诗歌不可译的含义,在系统介绍中法两国的翻译界在诗歌不可译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由于汉法两种语言系统、汉法两种文化以及汉法诗歌诗法等的差别导致的汉法诗歌的不可译.  相似文献   

10.
法国当代诗歌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诗歌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为了掌握新时期诗歌的特点,有必要对诗歌的基本情况作简短的回顾。  相似文献   

11.
应小华 《法国研究》2005,(1):284-289
雅克·普雷韦尔是法国20世纪著名诗人、电影编剧.他的诗歌通俗易懂、贴近生活,有如诗歌领域中一股清新的空气;此外,在其简洁生动的语言之下,往往还蕴藏着丰富的生命哲理.本文试图通过雅克·普雷韦尔的诗歌<在花店>,来分析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文章首先把要介绍了法国诗歌的起源、发展和现状,描述了法语诗歌的一般特征,然后论述了作者对诗歌翻译的一些基本想法。作者认为,诗歌所表达的内容是人类共同的,但诗歌所依赖的物质载体─—语言却是特殊的,法语诗歌的任何表现手法都必然受制于法语本身所固有的特点。然而,诗歌虽不象音乐、绘画、雕塑那样具有超越地域的普遍性,但比任何其他艺术形式更能直接地表达使用同一语言的人们的情感。正是基于诗歌的这种特殊性,诗歌翻译的工作才很有意义,同时也很艰巨,因为译者既要深刻体会所译语言的丰富色彩,又要透彻了解所译作品的文化内涵,在翻译中必须形神兼顾,并能使译出的作品在读者身上唤起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在两种文化之间架起桥梁。翻译的奥妙就在于能成功地用不同的语言形式传达相同的人类境况。  相似文献   

13.
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文学形式,诗歌这朵文学花园中的奇葩直至今日仍然娇艳美丽。中法两国都拥有悠久的历史,留下了大量的不朽的诗作。随着两国文化交流的繁荣,如何更好地把中国传承千百年的古代诗歌介绍给法国读者便成为了中国翻译界思考的问题。本文介绍了目前诗歌汉译法的主要方法,并从三个不同文本入手,分析诗歌汉译法中的得失并提出"零度翻译法"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比沈宝基的早期诗歌与缪塞著名的《四夜》组诗,发现沈宝基早期诗歌受欧洲“世纪末之子”缪塞的影响颇深,在沉郁、焦灼、幻灭相交织的精神痛苦中发出感伤主义的忧郁呻吟,诗歌总体特征表现为在悲伤的情绪和痴狂心理中塑造一种病态忧郁美。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在法国的翻译与传播,对于加强中法文化界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进中国古典诗歌在法国乃至世界法语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6.
《窗》(LesFenetres)①为马拉美(St6phaneMallarm6,1842-1898)早期作品,1863年写成,1866年第一次发表于《当代巴那斯人该诗深受波德莱尔风格影响,是一首典型的象征主义诗作。在此,我们仅就这首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和主题意象的营造作一点粗浅的分析。《窗》是一首格律诗,共有十节四十行,全诗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严格对等的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前五节)构成象征的喻体,第二部分(后五节)构成象征的本体,两部分之间的过渡通过第六节首行第一个词“这样”(ainsi)来完成,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比喻方式,它把解读象征的钥匙直接提…  相似文献   

17.
弗利德里希·吕克特于1833年首次以诗歌体形式将《诗经》转译为德语,在《诗经》德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吕克特译本在翻译上比较自由,并加入了译者对中国诗歌的大量阐释。该译本直接体现了吕克特的"世界诗歌"理念:翻译世界各民族古代诗歌以促进民族间的和解与精神交流。译本问世后一再被后世诗人改写传唱,影响深远,是《诗经》西传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下半叶,西方对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巅峰——唐诗有了新的认知。20世纪初,大批颇有影响力的德国诗人尽管不懂中文,但纷纷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介入对中国诗歌的改写,从而使处于新旧交替之际的德国文坛涌现出一股"李白热"。自然主义诗人阿诺·霍尔茨将李白的诗句和母题嵌入其诗歌巨著《幻想者》中;印象主义诗人理查德·德默尔创造了"拼贴法",用新的主题将李白的多首诗歌融汇在一起;表现主义诗人克拉朋特则主张从"精神"出发,对中国诗的"殿宇"进行重建,不仅借中国诗歌表达了和平主义思想,还为德国读者呈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诗歌王国。可以说,德国诗人与李白的精神对话使唐诗间接参与了世纪之交德国现代诗歌的转型和重构,唐诗由此也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师存勋 《当代韩国》2016,(4):126-128
正近年来,朝鲜半岛文学、文化的研究风生水起,成为新的学术热点,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但有分量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2016年1月,曹春茹、王国彪两位学者的《朝鲜诗家论明清诗歌》由国家社科规划办资助,由中央编译出版社隆重推出和出版。"本书立足朝鲜古代汉籍,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全新的域外视角展示了明清诗歌的面貌和特色,扩大了明清诗歌的研究范围和影响,并进一步彰显了中国传统诗歌文化的魅力和国际地位,对中国其他时代文学的域外影响  相似文献   

20.
作为地地道道的巴黎人,波德莱尔深谙现代大都市的隐秘诗意,在巴黎这座让他爱恨难抉、喜忧交加的城市采撷最光华灿烂的诗歌灵感,并借此改造诗歌语言、意象和审美趣味。在法国文学史上,正是波德莱尔通过诗集《恶之花》和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为文学中的巴黎题材寻求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诗意,为城市诗歌带来了别开生面的景观。他基于对现代生活的关注而创作的大量歌咏巴黎的诗篇树立起了现代诗歌的形象,成为后来各种诗歌运动极具活力的重要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