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围绕着“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曾上下求索,东西寻求,提出了各种振兴民族文化,挽救民族危机的理论,形成了汹涌涮湃的近代社会思潮。改造国民性思潮即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种持续时间长而且涉及面广的重要社会思潮。曾有许多的思想家和普通的知识分子以极大的热情和智慧思考过、谈论过、争辩过这个问题,他们对此或悲愤陈词,或慷慨议论,或深情呼唤,  相似文献   

2.
民族主义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无法避绕的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民族主义的动机——挽救民族危亡,拯救百姓于水火——成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传播,并且推动马克思主义超越其他社会思潮而发展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民族主义的推动下,从坚定爱国主义、批判大亚细亚主义的立场出发,到提出以民族自决、民族解放为基础的新亚细亚主义,李大钊逐步实现从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从民族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基于近代中国社会现实所产生的民族复兴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潮是近代中国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掣肘、渗透,不断发展。民族复兴思潮一定程度上激发、推动了"中国化"观念的形成,也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问题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潮在"民族"观念的新、旧之辨中继续成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民族解放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上半叶,民族主义思潮已发展成当时中国诸多社会思潮中最有号召力且影响最广泛的一种思潮。它是中国人民的政治立场和文化选择,与近代中国法制变革互为表里,并制约着传统法制的现代化变革。守旧救国思潮并不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主流,代表其主流的是变革救国思潮。就发展大势而言,守旧救国思潮不断低落,日趋穷途末路,变革救国思潮日益高涨,不断加速推动着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90年前的今天,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这是一场中国近代历史上空前广泛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群众运动.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60年前的今天,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亿万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空前高涨!今天我们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再一次被强烈唤起.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6.
公民社会是在西方社会产生并长期存在的政治现象和政治理论,在近代西方"国家主义"盛行的同时掀起了对公民社会讨论的又一次热潮,这一讨论也波及到了中国并对中国政治学、社会学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改革的逐渐展开,中国公民社会逐渐产生并在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公民社会的产生与政府的转型有着密切联系,公民社会的发展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政府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在中国的种种特权。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孙中山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思想。考察其思想发展轨迹,爱国主义是孙中山废除不平等条约思想和行动的原动力及核心所在。弘扬孙中山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当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极其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的留日学生群体,不仅是中国近代社会中的一支新生社会力量,而且也是中国社会变革的最为活跃的阶层。他们以学习法政、军事以及师范类专业为主,力求从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以实现挽救民族危亡与振兴中华的愿望。其在宣传民主进步思潮、参加资产阶级革命以及促进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发展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推动我国近代化变革的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个典型的陆海复合型国家,这样的地缘因素要求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必须既要重视陆权又要重视海权。但近代以前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却一直是以重视陆权的"塞防"为主。步入"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后,近代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也进行了大的调整:先是注重"塞防"的安全战略,后是"塞防"与"海防"并重的安全战略,最后到了侧重"海防"的安全战略。这种安全战略的调整,尤其是其越来越强调台湾岛在安全战略中的独特性这一特点,与近代中国遭遇日益严重的海疆危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国家认同所经历的危机、重塑、强化、巩固的历程,正是近代中国由强到弱又重新实现富强,中华民族由盛而衰又重新走向复兴的社会生活在思想观念中的反映。也正是在近代中国国家民族危机中迸发出的国家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强国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  相似文献   

11.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五千多年来鼓舞和动员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爱国是体现在情感、思想、行动的相一致。应该说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是有爱国之情的,但是,现实中又出现如西安打砸事件等极端的现象。这是爱国情感与爱国思想、行动的背离,明显体现出很多人虽然有深厚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但是在思想和行动层面经常出现"零"思维和"道德暴力"。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今天,在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面对新任务、新形势、新问题,爱国主义并没有过时,我们要在坚持爱国主义的同时,研究开放式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路径,这对于抵制狭隘民族主义,拓展大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大学生理性爱国,凝聚大学生报国力量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采取开放式的、兼容并蓄的态度,不断吸取外来文明成果,吸纳国外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结合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立足弘扬本国优秀文化,在教育的方法上着眼于细微之处。把传统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进行有机的整合,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爱国主义教育方法,这样才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基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空坐标,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爱国思想、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国家建设实践。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质是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根基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情怀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必须牢牢抓住树立并弘扬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这一认知基础,把握住爱国主义教育这一基石,坚持在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和爱国主义实践中理性爱国。  相似文献   

14.
法律现代化,是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市民社会的形成和个人自由的确认密不可分、同步发展的。同样,中国法律现代化也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市民社会和个人自由的成长息息相关。从中国近代和现代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来看,中国法律现代化大体上可以分为晚清、中华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期。回顾历史,自1792年英国使者马戛尔尼访华到今天,已经过去了217年,然而,中国法律现代化事业并没有全部完成,历史的重任落在当代中国人的肩上。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河北青年运动中体现出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的必然结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必须加强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加强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从而继承、丰富和升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6.
现代国家建构是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的双重建构,其本质是国家主权性与国家合法性的二维建设。中国在现代国家建构之中,不仅存在着民族—国家建构与民主—国家建构的非均衡性,而且还存在着城乡发展的非均衡性,尤其是农村基层的民主、法治建设落后于城市发展,国家政权认同在乡村社会遭遇合法性危机。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构建服务型地方政府;大力完善农村基层法治建设,增强国家合法性,是当下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7.
现实中国的环境生态状况面临较大挑战,而美丽中国的建设给中国人民以极大的动力和希望。美丽中国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主要内容;生态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基础探索生态危机形成的社会制度根源,探求既能解决生态危机又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思潮。要实现"美丽中国"目标,首先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当关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化问题,他们的生态文明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很有指导意义,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生态意识对现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澜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盟杰出的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他一生爱国爱民,主张民主和正义。本文通过追述张澜爱国主义思想与实践活动产生的背景、表现,论述其爱国主义思想与实践活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梦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百年命运与中国人的文化选择,是现代中国文化一以贯之的精神守望。伴随着百余年来的文化启蒙和实践探索,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世界和平与发展始终是中国共同的社会理想与文化期待。实现中国梦,需要解读其历史语境、文化内涵和哲学境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精神,以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方法探究促进中国社会持续发展的路径,进而在对世界文明对话的过程中确立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  相似文献   

20.
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了史无前例的民族灾难,也在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上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民族仇恨与爱国热情。原本敌对的国共两党、彼此倾轧的国民党内部派系与心存疑忌的少数民族,在民族大义面前消融了内部隔阂,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转化为团结御侮的救国实践。并上升为中华民族整体的行为方式与实践目标,国家与民族在国难面前达到了空前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