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民主建国会与中共的关系是随着历史环境的发展而变化的。两党代表不同利益决定了二者之间有区别,但是中国的历史环境以及中国革命自身的特点又使二者不可避免的相互联系。由于两党自身的性质和历史的原因,民主建国会从建党以来和中共的关系经历了合作到领导与被领导的变化。建国后,民主建国会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的重要一员。  相似文献   

2.
2011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9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最鲜明的特质,是我们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有力保证。2011年11月26日至27日,中共毕节地委统战部、中共毕节地委党校、毕节地区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毕节模式”理论研究会以及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在毕节地委党校联合召开了“同心思想”与毕节试验区发展研讨会。与会者向大会提交了“同心思想”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相关论文36篇,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同心思想”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192 7- 1935年 ,由于共产国际的影响以及中国共产党和第三党自身的原因 ,两党都没正确地认识对方 ,对中国革命及两党自身的发展都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这也为我们今天中共在处理与民主党派关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80年来,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初期对党派的排斥、不信任,到协作、共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充分反映了中共对党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在这种深化和发展中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也创立了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相似文献   

5.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下简称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一个伟大创造。它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色。在新世纪,我们要与时俱进地巩固和发展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推向前进。一、顺应时势,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三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不断深化对多党合作的认识,不…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工民主党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初创时期,在艰难曲折的斗争中,与中共发生了切实的合作关系。在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的认识上的一致性,与中共在反蒋独裁统治、土地运动以及反蒋的武装斗争中,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策应、配合与合作,为复兴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改革初期,中共认为,市场的作用是辅助性的,同时强调加强市场的作用.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起“基础性作用”.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在十四大认识基础上不断深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中共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认识的重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同心思想”产生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与民主党派同心合作的历史和实践: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实现了从争取民主党派与之同心到领导民主党派与之同心;另一方面,各民主党派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奋斗,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9.
“五一口号”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最终胜利之际发布,一经发布即得到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华侨团体等爱国进步人士和团体的热烈响应,标志着民主党派自觉接受中共领导,与中共同心合作,我国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基本政治制度由此奠基,“五一口号”在统一战线史和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重温“五一口号”的重要历史意义,对于我们在民族复兴新征程上继续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通过统一战线的民主实践功能坚持并完善中国式民主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民主党派参加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既不在野,也不在朝,成为事实上的参政党。新民主主义时期,民主党派的政治转型实现了与中共在政治上的“同心同向”,民主党派的思想改造实现了与中共在思想上的“同心同德”,民主党派与中共的“同心同行”,形成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政治格局。但长期以来,“团结、教育、改造”的统战思维惯性延迟了民主党派从“改造党”向“参政党”的转变,民主党派的主体性、独立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的定位,成为新时期参政党建设理论发端的原点。  相似文献   

11.
一、要深刻认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1.我国现有政党制度的性质和特点 我国现在实行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各民主党派在中共领导下共同合作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制度,它是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也是多党,但是,中国的其他党,是在承认共产党领导这个前提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在对待中间势力的问题上是有过沉痛教训的.早在1930年,邓演达从苏联回国建党的时候,曾派人找共产党谈判,但未被接受.当时中共的"左"倾领导人拒绝与中间党派合作,"对其它党派的政策,没有加以区别,把他们一律看成敌人",因而对第三党采取了否定的态度,致使两党之间形成了严重的隔阂,给革命造成了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要不断深化对“三个规律”的认识,首要的是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的初期,既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也经历了严重的挫折。期间,中共对苏共二十大的认识变化曾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当时对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探索。探究其中的原因,认真总结其经验教训,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提高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从而不断地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关于中共对苏共二十大认识变化的原因,长期以来,人们惯…  相似文献   

14.
古田会议决议在总结井冈山斗争革命实践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正确提出和解决了从思想上把中共建设成马克思主义的党和从政治上把工农红军建设成真正人民军队的问题,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与军队关系认识上的重大飞跃,从而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并为中国革命通过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取得最后胜利开启了大门.  相似文献   

15.
"支部建在连上"是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失败后对成分复杂的革命军队进行改革的策略之举,更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和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革命道路,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特殊实际作出的战略决策。"支部建在连上"思想是毛泽东早期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建党和革命进行创造性探索的结晶,有效地解决了建立一支中共绝对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关键问题,成为中共开辟农村革命道路逻辑起点和实践起点。  相似文献   

16.
去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9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最鲜明的特质,是我们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7.
"同心"思想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理论的重大发展,它与阶层关系的和谐具有较多的内在契合性,践行"同心"思想对于促进我国阶层关系和谐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社会各阶层在思想上、行动上以及目标上努力践行"同心"思想,以促进阶层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在长期革命与建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民主革命时期,各民主党派作为在野党、反对党同帝国主义、封建独裁统治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斗争,但没有任何一个民主党派的政治影响力像中国共产党那样深入人心,更不可能在军事、经济上与中共相比,中共在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民主革命斗争中始终站在最前列,理所当然地处于领导地位.为了壮大人民革命力量,早在20世纪30-40年代,中共就与各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在长期的民主革命斗争中逐步得到加强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 :要“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加强同民主党的合作共事。保证人民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一方面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高度重视 ,另一方面也赋予了参政党更为光荣的历史使命。进入新世纪 ,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对参政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农工民主党的地方组织 ,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大精神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与时…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下,中国民主同盟在东南亚地区建立了海外组织,在侨胞中展开了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民主运动,积极宣传中共和民盟的政策主张,谱写了中共与民主党派在海外合作支援国内革命的辉煌篇章.抗战胜利后中共与民盟在东南亚地区的合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伟大实践,对当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讲好中国故事,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