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古代法律服务初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法律文明的发展 ,我国古代在民间出现了名家邓析这样的代讼人物 ,后来产生了讼师 ,出现了讼学 ;在官方出现了法家管仲、商鞅这样的官方法律决策人物 ,后来产生了张汤、赵禹等专为官方服务的律学家和律学。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 ,中国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产生律师职业。  相似文献   

2.
王帅一 《中外法学》2012,(6):1278-1291
明清时代的官方对于契约的干预是通过契约订立后收取契税的方式完成的。"税契"除了通常认为是要赋予钤印契约法定的所有权证明力之外,官方还希望能够通过"税契"这一程序为"惟正之供"的田赋征收提供保障作用,即协助掌握土地流转之后的所有权归属信息以便征税。官方对于民间契约行为进行干预的最终指向,是要确保其对于土地产出可以征得税赋。在官方将契约习惯纳入自己的治理体系时,十分重视民间对此的反应。当"税契"条文的立法意图得到满足时,便不会过多地干预到民间契约习惯当中。正是由于官方与民间两重因素的叠加,才使中国传统社会的私法秩序与"税契"法律制度得以存在和延续。  相似文献   

3.
民间金融即非正规金融(Informal Finance),世界银行将其定义为没有被中央银行或监管当局所控制的金融活动.根据该定义可以认为,民间金融就是与官方金融相对的一切金融形式,不管其是合法的、半合法的、还是不合法的,只要存在于正规金融管理体制之外、就属于民间金融.  相似文献   

4.
近段时间,在民间打拐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渐成热点,民间与官方都显示出极高的参与热情,积极响应并付诸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果。随着行动深入,作为一种"釜底抽  相似文献   

5.
治理理论是当今世界上颇具代表性的新型国家——社会关系架构和公共事务管理模式,也是认识刑事政策体系中民间社会与官方(国家)在犯罪抗制场域界分时的重要分析工具。运用这一工具可以看出,民间社会与官方(国家)在刑事政策体系中存在着专治与共治领域的治理分工。其中,专治领域是国家保有的专属犯罪抗制场域,共治领域则是官方(国家)与民间社会合作抗制犯罪的开放空间。同时,在共治领域中,官方(国家)与民间社会应形成协同支持、国家主导的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6.
李元香 《法制与社会》2012,(36):170-171
“民间工会”的出现表明了农民工对“组织维权”的需要.农民工通过老乡、亲友串通起来组成老乡会、同乡商会等“民间工会”进行维权,采用潜规则来维护农民工的权益,带来了新的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同时也影响农民工对官方工会的信任感,造成官方工会威信下降,使得农民工参加工会的比率下降.凡事都有两面性,民间工会虽然对官方工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但在民间工会与官方工会的博弈中,也为官方工会的改革创新带来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7.
随着微博等网络媒体平台的风行,由民间热心人士和社会公益团体发起组织的微博公益活动也陆续发展起来,笔者印象较深的就有"大爱清尘"、"免费午餐"、"随手公益"、"给孩子加个菜"、"请农民工吃顿饭"等好多个.在官方慈善机构因"郭美美事件"的爆发而遭遇公众的信任危机之后,这些来自民间和草根群体的自发性公益行动不仅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也很好地弥补了僵化老旧的官方慈善架构的不足,功德昭昭,善莫大焉.  相似文献   

8.
张龑 《河北法学》2007,25(9):169-173
理想作为规范意义上的行动理由,无论在当前理论中,如追问"中国法律的理想图景",还是在当前实践上,如创建"和谐社会",都是一个重要的论题,但却一直缺乏从规范意义上的分析性观察.通过分析抽象理想和具体理想作为规范在命令、要求和建议层面上的不同意涵,试图揭示出隐藏在美好理想和近现代挫折之间重大断裂的原因:不同意义上的理想本应居于相应的规范位置.基于此,检讨了当前追问"中国法律理想图景"可能具有的积极和消极的一面,进而通过分析全民所有这样一个理想,指出面对和谐社会以及其他现实已经存在的理想,问题不在于发现新的理想图景,而是如何找到实现该理想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最近由于"郭美美事件",中国红十字会被舆论推向了风口浪尖,其他官方慈善机构也由此受到老百姓尤其是媒体和网友的关注,一时间,对于中国慈善机构的言论在各种场合沸腾,公众对中国官方慈善机构的信任引发危机。  相似文献   

10.
龚先砦 《法制与社会》2011,(6):19-21,39
"无讼"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司法官处理诉讼事务的指导思想.基于不同的出发点,古代官方和民间形成了二元化的"无讼"观.这种观念对当今信访困境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所谓高校职务犯罪是指高等院校的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实施的各种犯罪行为。高校职务犯罪既具有我国整个职务犯罪生成的共性,但更具自身生成的典型性。通过数据分析方法定性研究近5年来高校职务犯罪案件,总结其典型生成特征,蹦期提出行之有效的预防机制。  相似文献   

12.
Research on stasis or change in public opinion toward health, health policy, and medical care tends to focus on short-term dynamics and to emphasize the impact of discrete messages communicated by individual speakers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This focus on what we term "situational framing," though valuable in some respects, is poorly equipped to assess changes that may occur over the longer term. We focus, instead, on "structural framing" to understand how institutionalized public health and health care policies impact public opinion and behavior over time.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of public opinion over time is especially helpful in tracking the political effects of the Patient Protection and Affordable Care Act of 2010 as it moves from the debate over its passage to its implementation and operation.  相似文献   

13.
维护社会正义是舆论、媒体与司法实践的共同目标。从系统论看,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助于社会正义的实现。司法案件舆论引导是三者互动的一种常见状态。在司法案件舆论引导中,供给专业法律知识能够促进三者的良性互动。本文以极具代表性的昆山案为例展开案例研究,发现新闻媒体通过法学专家向公众供给专业法律知识、司法机关自媒体向公众供给专业法律知识,能够促进舆论与司法的良性互动,实现司法案件舆论引导效果。社会正义的维护并非仅靠法治实现,司法与舆论、媒体的互动能够更好地落实法治的正义精神。  相似文献   

14.
15.
王强军 《政法论丛》2014,(3):104-111
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公众基于社会安全和自身安全的考量会对刑法有一定的期待,这种客观现实和合理诉求决定了刑法修正时尊重社会舆论的正当性.而社会舆论的非理性、片面性等特点和刑法的残酷性、谦抑性等特点又共同决定了刑法修正时应当超越社会舆论的正当性.过度尊重和囿于社会舆论会导致情绪性立法,而过度超越社会舆论又可能造成对社会舆论的“傲慢与偏见”.为此,应当从切实坚守刑法发展的理性、坚持危害性原则、揭开社会舆论的面纱等方面实现刑法修正和社会舆论的合理互动.  相似文献   

16.
公众舆论与量刑政策:影响模式和参与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社会的公众舆论影响量刑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获得公众对量刑政策态度的方法有多种。公众一般倾向于认为量刑政策过于仁慈,刑罚裁量过于宽缓。大众传媒是公众了解刑罚裁量的重要信息来源,因而公众对刑罚裁量的了解并不准确。近年来,公众要求国家制定量刑政策时要更多地关注公众舆论的声音。而公众舆论对量刑政策的态度存在各种可变性。各国量刑政策发展中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兼顾公众参与但又不过度受公众舆论的影响。建立一个能够反映公众舆论对刑罚裁量准确态度的中立性咨询机构,乃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7.
导向是舆论的根本性问题。坚持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就是要始终坚持舆论的社会主义方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实践中仍有一些因素影响着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因此应进一步加深对网络舆论正确导向的认识,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构建以中央主要媒体为主导的主流舆论格局,大力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8.
Public opinion may be ranked with those social phenomena that are complicated and contradictory. One cannot name a branch of social science that has not studied one or another aspect of this phenomenon. It is currently under investigation by philosophers, sociologists, and psychologists. Lawyers, too, have made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public opinion. In Safarov's monograph attention is centered on the role of public opinion in state administration in developed socialist society. The author has set himself the task of defining the significance of public opinion in the complex mechanism of developing, adopting, and implementing administrative decisions, and of characterizing the manner in which it is actually identified and used in the work of administative agencies.  相似文献   

19.
Demands for changes and reform in our correctional system have a long history. Currently many of those active in determining policy are advocating a shift away from the use of imprisonment to greater local supervision. However, many of these “elites” perceive the public as unreceptive and thereby an obstacle to change. This study focuses on an analysis of public opinion in the state of Washington and a comparison of those attitudes with the attitudes of elites (decision makers) in the state. Further, the study describes elite perceptions of public opinion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those perceptions for social policy. The public is found to be far less punitively oriented than elites expected and far more receptive to the reforms advocated.  相似文献   

20.
进入信息社会以后,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较之以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成为了民众首选的、便捷的沟通渠道,网络舆论开始备受关注,网络舆论监督也已经成为舆论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警民关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要想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就要鼓励民众正确进行网络舆论监督,行使民主权利;同时,公安机关要积极应对网络舆论监督,树立警队威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