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石兵营  王聚芹 《求实》2006,1(Z4):122-123
"费尔巴哈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和《逻辑学》之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成就的如此赞誉,以至学界普遍认为:马克思从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基本内核"获得更多营养,而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合理内核"只不过是份量极轻的"补充".这种思维模式使我们长期认为马克思哲学无非是在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营垒的对阵中,对原先的旧唯物主义的"接着讲",很难理解马克思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超越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概念引入认识论,从而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的界限,实现了认识论在哲学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变革。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  相似文献   

3.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唯物史观的历史起源和逻辑基点,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形成的萌芽。实践的观点贯穿于整个《提纲》,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核心,昭示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性。《提纲》通过批判和揭露一切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缺陷,阐明了实践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提纲》首次从实践的视角考察了认识的真理性问题、人和社会的本质问题,并作出了经典的描述。《提纲》指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属性,立足实践论证了新唯物主义改造世界的归宿。  相似文献   

4.
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讨论中,无论是坚持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还是坚持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双方都一致同意: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基本形式是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结合;其区别仅在于在这一结合中赋予了“实践”以什么样的地位。既然如此,双方也应该一致同意: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结合,是以唯物主义地改造唯心辩证法和辩证地改造旧唯物主义的形式而实现的,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过程,也就是这“两个改造”的过程。众所周知,在马克思问鼎哲学时,他面对的是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因此,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中的“两个改造”,就是马克思以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的一般立场来改造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然后用改造而成的唯物辩证法再去  相似文献   

5.
曹兴江 《世纪桥》2009,(15):63-63,67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从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了其特有之实践观。实践并非指一般的物质性活动,而是指人类特有的自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存在三个基本特征,即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以及自觉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分水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范畴之一,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与基石。因此,正确地解读马克思提出的独特的实践观,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个体系。  相似文献   

6.
余栋华 《唯实》2010,(7):28-32
唯物主义方法与唯心主义方法是两种根本的哲学方法,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从属唯物主义方法或唯心主义方法的。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都是唯心主义的,唯物主义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根本变革的实质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7.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马克思“历史科学”建构的起点,蕴含着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在《提纲》第一条中,马克思合理地介入实践范畴,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展开了彻底性批判,既有力驳斥了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感性直观的致命缺陷,又猛烈抨击了唯心主义抽象能动的根本缺陷。马克思经由对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双重清算,不仅完成了对旧哲学内在体系的彻底解构,从旧营垒的困境中跳脱而出;而且以实践观为锁钥开辟了认识世界的新路径,通达出一种导向科学观念本身的历史思维模式,从而实现了对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历史性超越。  相似文献   

8.
实践即社会实践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范畴,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范畴。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全面阐述了由他们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新的世界观一方面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中拯救出了辩证法,另一方面在继承唯物主义传统的同时又超出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第一次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自己的哲学理论时,为使它与旧哲学严格地区别开来,便把自己的哲学定名为“实践唯物主义”。他们在毕生的理论创建活动中,从各个方面对实践唯物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恩格斯通过对黑格尔逻辑学体系的辩证法及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体系的梳理,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并指出其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的形成与黑格尔及费尔巴哈的区别和联系,进而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确立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本质区别,针对思维能否准确把握世界的问题上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此外,恩格斯还清晰了阐述了对社会历史产生作用的是人的活动,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存在,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进程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同时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实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论述了中国实学的内涵及其主流和核心,中国实学的起点和终点,中国实学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12.
后实践哲学是为着实践哲学的补偏救弊而提出的.在后实践哲学中,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超验维度和经验维度的张力的存在是极其微弱的,既缺乏社会实践背景现实的有力铺垫,又部分地缺失了理论承接的维度.后实践哲学的限度体现在对马克思实践哲学价值定位的偏见,对实践哲学本土化本真面目部分的扭曲以及对实践哲学本土化历史、现实和未来三重向度衔接的漠视和浅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在80年的奋斗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实现了两次理论上的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并开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在今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要坚持理论指导与中国实际的紧密结合,继续进行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创新必须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孟德斯鸠对自由的言说,是近代西方整个革命时代和启蒙时代最全面、最系统、最具体的,他使自由价值的追求走向实践的诉求.孟德斯鸠虽然没有赋予自由以新的价值和意义,却以现实关怀为旨趣,具体限定了政治自由的范围和向度.自由在孟德斯鸠那里主要是作为工具理性而存在的,自由的歧路指向奴隶制、专制主义或极端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15.
对职业道德的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社会的职业道德水平呈下降或滑坡趋势。究其主要原因,采取提高全社会职业道德水平的基本措施,那么,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当前职业道德水平滑坡的现象必将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相似文献   

16.
潘平格人生哲学的宗旨是"求仁",他对孔子的"仁"作了新解,由"泛爱众"推广到了爱天地万物。提出了"浑然天地万物一体即是仁"、致知格物、笃志力行为主要内容的"求仁"学说,是当时独树一帜的经世实学思想。他认为人们只有而且应当通过在人伦日用中的主观努力来实现自己这种"求仁"的本性,从而创造出人人饱暖、家家团聚的和谐的理想社会。同时,他对宋明理学中最关键的概念"格物"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提出"物"是身家国天下,"格"是功及百姓,"格物"是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一事。因此,他提出了"笃志力行"的道德实践论。在他看来,不仅孔子、孟子,就是一般老百姓也可以成为圣人。这种圣凡等价的价值取向,是对中国封建社会关于人的等级价值观的否定。  相似文献   

17.
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有跳出“三农”,才能解决“三农”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这就必然把农村人口城市化问题摆在刻不容缓的议事日程上来。农村人口城市化,既可以往小城镇“化”,也可以往大中城市“化”,但从演变趋势看,应当越来越往大中城市“化”。与此相联系,还必须因势利导消除制约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和正统的儒家文化虽然具有明显的道德性特征,但是,无论从儒家思想的内部分歧、儒家理想现实化的过程中,还是从中国文化大小传统的差别中都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明显的实用性特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性与实用性是相统一的,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兼具"价值理性""工具理性",蕴含着独特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国有股减持是推动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措施,文章对国有股减持的目标、原则作了深入思考,并从实践层面提出了若干可操作性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20.
黄宗羲实学的基本特点在于:坚持修正理学与发展实学的统一性,坚持经世致用与民主启蒙的统一性,坚持研究史学与创立实学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