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的迫切愿望。服务型政府作为一种以公民为本的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其构建及发展都离不开公民的有效参与。公民参与对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意义重大,公民参与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服务型政府的持续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2.
公民本位:构建服务型政府的价值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构建服务型政府已成为我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对其所蕴涵的公民本位之伦理向度与价值选择进行深刻而理性的思考,是一项基础性的任务。从不同语境中公民与政府关系的梳理、公民本位与服务型政府内在价值的逻辑、公民本位向度中服务型政府的原则考量和以公民为本位构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现实路径四个方面展开思考,有利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李蕾 《学理论》2011,(18):39-4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服务型政府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确立其为目前我国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公共服务型政府强调以服务公民为导向,让公民参与到公共治理中来,由政府单项度治理向政府、公民和社会合作的多元化治理转变。借鉴西方诸国的政府管理经验和新公共服务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列入我国政府改革的日程。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政府本身的改革是首要的,而这其中更离不开公民有序的参与过程。  相似文献   

4.
现代公民就是培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责权主体.它代表了社会公共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身份,使每一个人做有尊严的公共生活主体.然而由于历史的惯性和现实的制约,培育现代公民进而构建公民社会尚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培育现代公民应该从树立公民意识、拓展公共传媒领域、培育企业公民和NGO发展及学校公民教育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公民参与权是公民具有的基本政治权利,保障公民参与权是实现行政民主的前提和基础.政府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权可以从实体意义和程序意义两个角度加以分析.我国政府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权利体系应该主要包括公民知情权、公民动议权、公民听证权、公民监督权、公民救济权五项权利.  相似文献   

6.
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各地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改革成果,但很多地方出现形式主义、进展太慢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有:来自于政治制度的内生动力明显不足,建设进程中公民参与明显缺失,政府的部门利益成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严重制约,传统官本位思想导致公共服务意识低,建设成果的制度化法律化工作不足.解决的对策是:通过体制改革增强内生动力;结合大部制改革和阳光工资的推行,消除部门利益的阻扰;实行行政信息公开,鼓励公民参与服务型政府建设;建立充分反映公民服务满意度的政绩考评系统;实现改革成果的法规化,完善后续制度等.  相似文献   

7.
一、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与公民意识的概念界定政治参与(political participation),亦称参与政治,是当代重要的政治现象,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它是指"普通公民通过一定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的决定或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  相似文献   

8.
正构建服务型政府是新世纪中国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的总体目标和战略定位。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近年来,伴随互联网在中国的快速普及以及公民民主意识、维权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的不断提高,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基础上的网络问政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地方政府的执政新风,并日渐成为现实政治行政体制微观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嵌入"于服务型政府总体改革目标范式下的网络问政,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理念与价值诉求预设了  相似文献   

9.
公共管理模式嬗变的反思——基于公民性的变迁与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希腊的"原始公民性"开始,从公民意识与公民精神两个维度考察,公民性经历了以臣民意识为特征的公民性缺失、捍卫公民权利的消极公民、具有责任和参与意识和公共精神的积极公民的变迁过程,这一过程与公共管理由"统治型"、"管理型"向"服务型"的嬗变相互交织,是公共管理嬗变的社会基础和内在动力。现代"服务型"公共管理的发展伴随着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的共和主义复归与重塑,并有赖于从社区开始的多中心治理机制、沟通与协商机制、合作与共治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服务型政府构建不是单纯的政府职能转变,而是事关整个社会运行体制及管理模式的转型。其进程和效果不仅取决于政府高层对于行政改革的决心和力度,还深深根植于必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条件。它涉及公共政策制定、执行等环节的公民参与以及对公共权力多层面的监督和问责。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深入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需要实现公共服务资源社会化、公共财政运行民主化、公共服务职位开放化。  相似文献   

11.
公民是西方文明的产物,由于我国特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原因,公民意识一直很淡薄.公民作为社会基本成员,其公民意识更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精神基础,公民意识的确立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者在对公民和公民意识的内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公民意识尤其是青年一代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青年一代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是新公共行政和强势民主理论强调的重要主张之一。它具有契合民主理念、确保决策品质、分担政府职能,培育公民自主与合作精神的优势,对目前我国服务型政府创建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把公民参与引入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还需要从提供基础条件、扩大参与形式和防范负面影响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徐庆辉 《学理论》2011,(26):33-34
近年来,在以广州为代表的许多大城市出现了一批"80后"、"90后"为代表的青少年公民发起的公民行动,这些行动涉及的主题涵盖了文化保育、公益环保、个人权利和公共事务等各个方面。这批青少年公民意识的觉醒表现出一些新的时代特征,在肯定和支持城市青少年社会参与意识发展的同时,考虑到青少年自身的不足和局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做好引导工作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公民社会的日益兴起,公众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逐步增强,公共服务需求的内容及层次要求也相应地发生巨大变化,它们构成了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外部环境与压力。如何将外部环境的要求与压力内化到政府管理制度及成员的行为规范之中,这是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需要研究的重要议题。确立以公民和社会为本位的价值理念,构建新型公共治理模式,在政治过程中实现与公民社会良性互动,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5.
合作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生存状态,是人的自身需要.合作不仅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政府与公民行政合作是一种新的行政理念,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行政合作使行政法的模式由政府与私人对抗关系的管制行政法转交为政府与私人合作信任关系的服务行政法.应加强行政合作基础理论、基本原则的研究,并构建行政合作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的公民意识逐步增强,公民要求政府在行使管理社会权利的同时,履行政府义务。政府应该依照权利义务理论,根据政府最基本的性质和目的,提高对自身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在民主政治环境下向公民负责,按照宪法和人民的要求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树立政府在社会中的权威,增进社会的福祉,满足公民对政府的需求,获得社会的认同、提高公民的满意度,增强合法性。  相似文献   

17.
公民参与表明了一种全新的公民责任、权利以及治理的观念。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对提高公共政策的质量进而实现其良好的施行效果具有实质性的作用和极其重要的功能,公民参与是公共政策的基石。公民社会是国家和家庭之间的一个中介性的社团领域,是公民参与的载体。公民性是公民参与的内在支持和保证。伴随国家民主化改革的进程,我国应当培育公民社会,促进公民性的发展。国家的治理需要有一个讲道德、守法律的公民社会。依靠有良好公民性的公民社会,才能节约治理的成本。  相似文献   

18.
法治理念下建设服务型政府,行政立法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当前,我国行政立法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立法观念上的"官本位"意识和"管制型"倾向,立法内容和立法程序中不利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问题或环节.加强行政立法工作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法制保障的对策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立法观,改革和完善立法模式,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违宪审查制度,妥善解决法律法规冲突问题,提高公民参与行政立法的程度,建立健全行政立法信息公开制度,完善行政立法听证制度,加强对行政立法的监督,等等.  相似文献   

19.
西方政治学对公民政治义务理论的研究素为重视。在考察近现代、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视野下的公民政治义务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尝试对"走向权利时代"中的中国公民政治义务的内涵与类分作一初步论述,提出要把公民政治义务的履行与对公民权利的保护结合起来,培育健全的公民政治义务意识,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一个国家或地区行政管理的方式和特点 ,本质上是其行政文化的再现和具体化 ,行政管理受行政文化的支配和制约。不同的行政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行政管理思想、学说 ,政府管理组织与公民关系会有不同的定位。本文分析了我国传统行政文化对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影响 ,即在对政府与公民关系的认识上出现了严重的错位与缺失 ;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必须处理好行政文化国际化和民族化的关系 ,对中国传统的行政文化进行批判性改造 ,积极构建适应时代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府与公民的关系 ,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