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创造和孕育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苏区精神丰富的廉洁意蕴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新时期建设廉洁政治的重要借鉴。在新时期建设廉洁政治的历史进程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提振精神风貌,消除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危险;增强创新意识,提升能力水平,消除党员干部能力不足的危险;继承优良作风,践行群众路线,消除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危险;强化宗旨意识,加强制度建设,消除党员干部消极腐败的危险。  相似文献   

2.
防止和消除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四大危险"已成为摆在我党面前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坚持党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筑牢干部的思想防线;不断加强党员干部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完善党员干部监督机制,从源头上、制度上防止消极腐败;完善干部选人用人机制,为有能力的干部创造干事创业的平台;依托党性教育基地,加强群众观、宗旨观教育。  相似文献   

3.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这首广为流传的兴国山歌,是当年苏区干部好作风的生动写照。在20世纪三十年代前期严酷的革命战争时期,苏区的广大干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密切联系群众,赢得了群众真心实意的爱戴和拥护,打造了中国革命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执政60余年之际,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是全国最大的一块根据地,在土地革命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缔造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培养了一大批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才和优秀干部,铸就了伟大的苏区精神。其中,苏区干部好作风便是苏区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哎呀嘞,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这首曾经传遍苏区的赣南山歌,是对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形象概括和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新时期以来,反腐倡廉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势头得到遏制,标本兼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必须继续运用民主和法制的力量,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领域,发挥法制对干部权力行为的威慑力量。干部行为规范引领着社会风尚,干部行为规范调整着权力运行模式,干部行为规范指引着党员干部行为的方向。要建立反腐倡廉行为法制体系的基本原则,完善国家行为法制体系和进一步完善党内行为法制体系。  相似文献   

6.
权力暗箱操作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权力暗箱操作导致公共权力腐败。党的十七大提出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是人民民主内涵的新拓展,有效防止腐败和公共权力异化。教育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7.
当前,在中共党的执政实践中,执政为民面临着党员干部思想观念错误、错位,制度政策导向不够完善,不同社会阶层利益诉求差异化,腐败进一步滋长蔓延等现实问题的严重挑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一些党员干部价值导向上的某些片面性,制度政策安排统筹兼顾不够,党政机关、党员干部、公务员的职责缺位,各个社会阶层利益诉求力量的不平衡以及社会公共权力缺乏有效的分解、制约、监督和调控等;为此,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价值观,统筹兼顾制度政策,正确处理不同社会阶层利益的诉求,严格党政机关和干部的法定职责,注意分解、制约、监督和调控社会公共权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 ,反腐败斗争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当前 ,腐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权力缺少应有的监督 ,体制转轨过程中管理制度存在诸多漏洞 ,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和政策法规落实不力 ,对干部违纪违规处理不严。因此 ,要通过党内干部监督理论创新 ,积极探索在地方和基层党组织内以权力制约权力 ;反腐败领导体制创新 ,在省市县三级实行同级监督 ;反腐败制度创新 ,使反腐倡廉有法可依和有章可循 ;反腐败机制创新 ,使党员干部不能也不敢腐败。随着经济体制转轨的推进 ,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腐败现象一定会大大减少 ,我们党一定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廉洁的党。  相似文献   

9.
1933年春,中共陕西省委派习仲勋到照金苏区工作。习仲勋到照金苏区后,加强了领导层中代表正确主张的力量。他在照金苏区积累的政权建设、革命武装建设经验,在此后创建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善于做群众工作,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给根据地其他干部很大影响。此后,习仲勋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走到哪里,就把这种作风带到哪里。密切联系群众,是习仲勋一生最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寻找新形势下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方法和途径,努力探索反腐倡廉教育的长效机制,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强化党性党风教育,使党员干部"不想腐败"。突出反腐倡廉教育的根本性作用,健全机制,强化监管,堵塞漏洞,使干部"不能腐败"。严肃执纪,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使党员干部时刻树立警醒意识"不敢腐败"。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建立反腐倡廉教育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遏制腐败的机制探讨王继荣(一)我国当前正在开展的反腐败斗争,是一场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前途命运的重大而严肃的政治斗争,党和国家的一些领导机关和部分党员干部凭借中掌握的行政权力和行业管理职权屡屡发生以权钱交易为主要特征的腐败行为,从现象上看,...  相似文献   

12.
整治腐败 重在以法治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败难治 ,根本在于腐败与权力紧密相联。权力腐败是腐败的核心问题。以法治权是遏制腐败最有力的手段。它包括完善反腐败的立法 ,严厉惩处腐败行为的司法 ,以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同时 ,提高干部懂法、用法的能力 ,保证司法清廉是以法治权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3.
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是建立健全反腐败体系的必然要求。必须强化教育,帮助党员干部增强公仆意识;严格制度,加大依靠制度管人的力度;注重监督,让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相似文献   

14.
从社会建党的角度看待腐败,实质上是关注了党和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关注的是党内腐败给党自身造成的巨大危害,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巨大危害。从社会建党的角度看待腐败蔓延的根源和机制,主要是关注党的权力与社会的关系,关注腐败向全社会蔓延过程中的权力扭曲现象,关注权力和社会之间的制衡机制。以社会建党为遏制腐败的根本对策,就是把遏制和根治腐败放到党的整个建设中去进行,放到党的社会革命时代的基本路线的规范下进行,并对反腐防腐有一个社会性的制度和机制,文明而又科学的制度安排、思想建设和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5.
徐小军 《理论前沿》2005,(14):12-13
近年来,在党中央反腐败斗争力度不断加强,不断取得新的成效的背景下,权力腐败出现了新的倾向--领导干部权力"期权化".只有科学配置权力,加快干部轮岗,加强离任审计,设置离任缓冲期,提高干部退休待遇标准,加强舆论监督,才能标本兼治,将其扑灭在萌芽状态.  相似文献   

16.
反腐倡廉,首先是对领导干部提出来的,加强权力监督也是对干部的监督。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权力监督机制,才能有效地遏制和克服腐败现象。这既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权力必须接受监督”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 任何权力必须接受监督,失去监督的权力,就会导致腐败,导致变质。邓小平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反复强调我们都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勤务员,没有权力当老爷,必经接受人民的监督。  相似文献   

17.
苏区干部树立的良好作风,不但对苏区建设、陕甘宁边区建设起了示范和推动作用,对新形势下干部队伍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学习苏区干部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有利于培养当代干部正确的思维方式;学习苏区干部深入群众的工作作风,有利于培养当代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式;学习苏区干部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有利于培养当代干部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学习苏区干部好学上进的优良学风,有利于培养当代干部注重学习的优良品行。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有的党员干部忘记了自己入党、当干部时的初衷,脑子里个人升官发财的思想滋长起来,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抛到了脑后。在这种念头的驱使下,有的到处拉关系、找靠山,跑官要官,买官卖官,造假骗官,甚至杀人谋官”。目前,这种腐败现象已经导致卖官鬻爵的出现。卖官鬻爵本是封建社会官场流行的一种极为丑恶的腐败现象。可是,在不正党风的影响下,权力部位的干部职位却逐渐同金钱交易贴近,权钱交易成为干部队伍中流行的一种不正之风,近年竟发展成或明或暗的买官卖官。个别严重的,竟明码标价,搞起市场化交易。卖官鬻爵这种旧社会流…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人类社会的文化遗产,科学地提出了自己的权力制约思想;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的革命和建设中,为避免权力的腐败和滥用,也提出了自己的权力制约思想。在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继承和进一步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权力制约思想。在当前新形势下,权力制约的战略构想又有了新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余部来到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武力为手段,赶走了原有的掌权者之后,掌握了当地的行政权力。革命者试图按照革命的需要构建全新的权力秩序,但是,数千年来郡县制管理体制下的基层官吏和地方乡绅合作共同治理地方的传统权力运行模式具有强大的惯性,给革命者的重建过程带来了巨大的阻力和障碍,如地方宗族势力对于权力的反噬、外来干部和本地干部的冲突与矛盾,无不对中共重构的努力形成了挑战。无论是革命者,还是反对革命的人,都为权力秩序的嬗变付出了鲜血与生命的代价。最终,由于战争环境的客观变化,毛泽东率领队伍离开了井冈山,这里的行政权力落入本地干部的手中,完成了权力秩序的嬗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