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古文运动对中晚唐辞赋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晚唐辞赋创作在思想上、艺术上均表现出了鲜明的创作特点。这些创作特点的形成,与辞赋自身发展的规律性相关,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受到了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的影响。古文运动之"文以明道"和"不平则鸣"的创作思想,促使了律赋雅正范式的形成和骚体赋的繁荣,古文创作"辨理论事"的特点和散体单行的文体风格,则促使中唐时期的辞赋普遍具有了议论说理和散体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刘培 《湖湘论坛》2011,(4):110-114
宋代辞赋是宋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辞赋发展中开拓新路的重要一环,是促成宋代散文平易流畅而又深婉蕴藉风格的重要因素。宋代辞赋中,以流畅而富于理趣的美文为主,宋赋在发展中,在追求忧患意识的表达、哲理与情感的融合、追求骈散配合的流转自然等方面多有开拓。宋代辞赋研究的被冷落,与元代人的辞赋观念有关,更与当下浮躁蛮悍的学风相关。  相似文献   

3.
韩晖 《民主与科学》2004,40(2):40-45
李白的辞赋观分为两个层次表层呈现给我们的是他对辞赋和前代辞赋家的不满与否定,这不是他辞赋观的主导方面,具有附着性和暂时性;从深层看,他非常重视辞赋和前代辞赋家,对辞赋有着积极合时的看法与追求,这才是其辞赋观的主导方面.他一生钦重尤加的辞赋家是屈原、司马相如及扬雄,其钦重原因亦不尽同.他对辞赋的渊源、内容、风格、模仿与创新、抒情等问题,都或明(言辞)或暗(创作)地透露出了自己具有时代特色的态度及看法.  相似文献   

4.
陈双蓉  归青 《求索》2013,(9):147-149
辞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独有文体,它滥觞于先秦,发展繁荣于两汉,一直延续到清朝,历时二千多年。辞赋艺术自身的演进发展,又不仅契合于中国古代文学思潮,而且与辞赋所表现之文化气象,以及历史上“献赋”“考赋”制度关系甚密,并由此显示出辞赋在各个时代既相承又异趣的艺术风貌。本文从辞赋的源流与艺术智慧入手.着重研究了两宋辞赋特质及其文学精神的重塑.结果显示审美与致用这两大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左右了辞赋观念在两宋时期演进的大部分行程,而当其全部行程结束时,占据支配地位的则是美与表现力.  相似文献   

5.
李金荣 《求索》2010,(1):163-165
魏晋南北朝之屈赋研究,主要包括文本训解和作品评论两大方面。本时期之屈赋训解,在词语训释方面多能补充或纠正王逸之疏失,在音义和专题研究等方面更有开拓性的贡献。本时期之屈赋批评,在批评角度、批评标准上已由汉代重视对于屈赋的政治功利和道德伦理评价,转向本时期重视对于屈赋的文学评价,重视对于屈赋文学精神和文学意义的揭示,加之他们有着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广阔的视野,所以他们对于屈赋的品鉴显得异常的精要。当然,传统儒家功利主义文学思想也部分地限制了他们对于屈赋的理解,而对屈原思想行为的冷落,甚至批评,也导致了他们在论及屈赋时很少关注屈赋文学精神的形成和艺术成就的取得与屈原个性、气质和人格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作为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贾谊的历史地位早已得到学术界的充分肯定,然而具体到贾谊辞赋的价值,尤其是这些作品在我国辞赋发展史和文体发展史上的特殊意义,似乎还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本文拟就此问题予以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7.
游锡剑 《前沿》2012,(8):156-157
柳宗元在永州创作的诗歌历代论及较多,多注意其山水田园诗清幽高古的风格。但如果从整体上来把握永州时期的诗歌,我们则会发现,柳宗元永州时期的创造诗风是多维的。本文从清幽孤峭,慷慨悲愤,闲散平淡三个维度阐释柳宗元诗歌创作中多维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8.
张仲慧 《前沿》2007,(3):223-225
阮瑀是建安时期著名的文章家.本文通过对其文章作品全面的概述,探讨了他在书牍文、文论方面的写作内容及写作风格,重点评价了他对辞赋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论韩柳传记散文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杏仙 《湖湘论坛》2000,13(2):57-58
韩愈和柳宗元是我国中唐时著名的散文大家,传记散文是他们散文作品中的重要部分。韩柳的传记散文,上承司马迁《史记》的创作传统,下开后人传记文体的创作新风,在古代传记散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0.
我在写《中国美学史大纲》(1985)的时候,忽略了一个人:唐代的柳宗元。实际上,柳宗元在美学史上应该大书特书。柳宗元提出了三个美学命题,极为深刻,代表了唐代在美学理论方面所达到的新的水平。第一个命题;“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是一个涉及审美活动的本质的极其重要的命题。  相似文献   

11.
阮是建安时期著名的文章家。本文通过对其文章作品全面的概述,探讨了他在书牍文、文论方面的写作内容及写作风格,重点评价了他对辞赋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唐宋派作为明代重要的文学流派,他们对柳宗元古文的某些评点本虽然存在着评语、版本需辨析的现象,但他们皆注重唐宋八家古文,通过选评古文,体现出他们从唐、宋古文上追秦、汉之文,重道不轻文的文道合一等文学主张,因此,评点本也成为明代文学观念论争的场所。唐宋派对柳宗元文的评点颇高,在柳文评点史上有着重要的批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格丽娅 《前沿》2009,(2):126-127
文章论述了当代女性领导因自身的特点在领导风格上与男性领导的不同,以说明未来社会发展对领导的要求和女性领导风格相符。未来领导风格就是女性领导风格。进一步阐述了当代女性如何展现自身的领导魅力与风格。  相似文献   

14.
崔莹玺 《前进》2004,(6):39-40
明确地把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作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是第一次,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史上也是第一次。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和反复地思考,深刻地体会这一论点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第一,文化创新把发展先进文化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时俱进特征的生动体现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生存方式,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真正把文化的建设与创新作为治党建国根本任务之一,始之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表明,我们党对建设先进文化的…  相似文献   

15.
在初盛唐文章流行骈体的背景下,元结较早提倡复古,创作古文。作为朝廷官员和地方刺史,他创作了较多散体表文。这些表文在文体形式、思想内容方面创新较多。与独孤及、韩愈、柳宗元的表文相比,特别是贬谪南方的韩柳相比,元结表文的语言更简洁,内容更真率,风格更古质,个性更突出,婉拒担任地州刺史的态度也最坚决。这种特征的形成,与他追复淳古真率的社会理想和反对绮靡浮华的文章风尚紧密相关。对淳古社会的理想化和美化,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否定,既形成了其文学的复古主义特征,又导致了其文学的政治化。这自然影响了其文学的艺术性与审美性,也阻碍了其在后代的普遍接受。  相似文献   

16.
“屈原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株大树,是汉民族文艺的总的根源之一。”作为在湖湘大地度过了后半生,自沉汩罗,创作了大量与日月争光的辞赋的屈原,更是湖湘古代文学的开创者。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组织并领导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支文学创作队伍,这就是以他为首,包括宋玉、唐勒、景差等人在内的“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的楚辞创作队伍。虽然现在还没有材料证明宋玉等人到过湖湘,但它至少是一支楚辞创作队伍,而湖湘也是楚辞的发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17.
由马积高、黄钧两先生主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一部纲举目张、条分缕析、切合教学需要的鸿钜之裁。这部一百二十多万字的新编文学史,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最突出的特点: 第一,它突出了点,拓宽了面,恢复了文学发展多姿多态的原貌。比如,编者在“汉代的辞赋”一章之后,写了“魏晋南北朝辞赋”“魏晋南北朝骈文与散文”,“唐代的辞赋和骈文”“清代的散文与骈文”诸章,具体勾画了辞赋、骈文的发展轨迹,以及它们的  相似文献   

18.
做事风格是一个人处理问题、应对事务及行事的特征。在社会世俗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当代青年务实创新的做事风格正愈来愈明显。它一方面折射出现实主义与实用主义思潮抬头的倾向,也反映了当代青年努力在新的价值平面上完成自己生活观建构的努力。当然我们也要防止某些青年由于自由散漫的习惯与感性的泛滥,偏离务实的原旨与创新的本质,所表现出的利己主义的务实与无厘头的创新。做事风格是一个人处理问题、应对事务及行事的特征。英国诗人塞缪尔·巴特勒认为:“生活就像公开演奏小提琴,在演奏的同时学习这门乐器。”在此,做事风格也可以理解为…  相似文献   

19.
艺术的力量——探析法国大革命前期的新古典主义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瑾 《理论月刊》2012,(3):185-187
新古典主义风格在法国大革命前期蓬勃发展,在18、19世纪之交达到了鼎盛。新古典主义在大革命前期的发展是与其历史背景息息相关的,而且这种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史上最为真切地体现了当时时代的发展变化,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大卫也是时代的弄潮儿。这一时期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创作体现出绘画艺术在时代中彰显的寓意和现实力量。  相似文献   

20.
经济学是经济活动经验和经济发展实践的产物。中国经济经过数十年的增长和发展,正在经历着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重大的实践创新。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坚持以马克思基本经济理论为指导,研究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推进和实现中国经济学的创新转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