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舒平  夏东 《党史文汇》2005,(6):32-34
1999年9月18日,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饱含激情地说:"他们的英名和功绩,将永远与‘两弹一星'事业的丰功伟绩融为一体,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同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决定,对23位"两弹一星元勋"予以表彰.在追授"两弹一星元勋奖章"的7名功臣中,有一个为许多人感到陌生的名字,那就是郭永怀.  相似文献   

2.
《求是》2012,(7):2
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院士,1957年踏上共和国导弹研制的征程。在他的主持下,中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实现了我国军事装备史上导弹运载技术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东风二号取得圆满成功,翻开了我国导弹发展史上自主研制的新一页;中国首  相似文献   

3.
正郭永怀,山东荣成人,中共党员,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为发展我国的导弹与核弹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该群体中唯一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4.
钱江 《世纪风采》2024,(2):44-47
<正>数学是“两弹一星”元勋的共同热爱“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包括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章”,表彰他们在此事业中作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当代党员》2011,(7):52-52
1934年,钱学森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翌年获硕士学位。两年后,他转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28岁时成为世界知名空气动力学家。1947年,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相似文献   

6.
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23名科技工作者每人一枚由515克纯金制成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在这次表彰大会上,江泽民同志饱含激情地说:“他们的英名和功绩,将永远与‘两弹一星’事业的丰功伟绩融为一体,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在追授“两弹一星元勋奖章”的7名功臣中,有一个名字——郭永怀让许多人感到陌生。  相似文献   

7.
孟红 《党史纵览》2011,(1):50-54
王淦昌(1907—1998),中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被誉为中国核武器之父。在长达70年的科研生涯中,他奋力攀登,取得了多项令世界瞩目的科学成就,在  相似文献   

8.
几十年来几十年来,每当他仰望星空时,身后总有温暖的依靠。在他眼里,她就是他的最美嫦娥一1959年,对30岁的孙家栋来说,紧张又忙碌。一年前,他从苏联回国,因留学时品学兼优,人还未到,就已被时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的钱学森看中了。孙家栋是辽宁人,3岁时随家人迁往哈尔滨,战乱中辗转求学。  相似文献   

9.
正放弃已经取得成功的事业和优厚的待遇,回国。在长达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隐姓埋名,不为人知,为祖国的核武器事业奋斗,这就是"两弹一星"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能宽的人生轨迹。许身为国最难忘,陈老的一生和祖国紧紧相连。2016年5月27日12时,陈能宽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崭露头角学成归国1923年5月13日,陈能宽出生于湖南省慈利县江垭镇一个中产之家。1947年,赴美国耶鲁大学留学。1950年获得物理冶金博士学位。他先后在约翰·霍普  相似文献   

10.
胡新民 《党史博采》2022,(10):25-29
<正>2021年4月,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日即将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清华大学考察。在考察中,习近平赞扬了清华大学的“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教书育人特色”。又红又专在清华扎根和开花,是因为清华有深厚的革命根基,有悠久的红色基因。新中国成立前,中共地下党在清华的组织就很严密,清华园甚至被喻为国统区中的“解放区”。1948年年底,北平解放前夕,清华大学170多名正、副教授只走了两个人,其中一个还是外国人。5个院长,一个也没有去台湾。  相似文献   

11.
钱江 《党史博览》2003,(5):30-32
新中国成立后,"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和工程师颁发和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23位共和国功臣被称为"两弹一星"元勋.  相似文献   

12.
正她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遗孀,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关村的明灯"、"年轻的老年人"。她曾帮助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她的家是中关村一片孤岛。如今,知道李佩这个名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这位老人和李政道一起帮助中国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当时没有托福、GRE考试,她就自己出题,李政道在美国选录学生。81岁那年,她创办中关村大讲坛,从1998年到2011年,总共办了600多场。她请的主讲人也都是各个领域的"名角儿",黄祖洽、杨乐、资中筠、厉以宁、饶毅等名家,都登过这个大讲坛。  相似文献   

13.
1968年12月5日凌晨,北京上空的一次飞机失事不但让周恩来流下了眼泪,更让中国的国防科技建设受到重创。著名空气动力学家、"两弹一星"元勋之一郭永怀在这场事故中壮烈牺牲了。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23名科技工作者颁发了每枚  相似文献   

14.
王建柱 《世纪桥》2012,(6):25-32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人造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正50年前,"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我在陕北梁家河听到这一消息十分激动。当年,你们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创造了令全国各族人民自豪的非凡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新时代的  相似文献   

16.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于1955年1月、1956年5月先后作出研制原子弹、导弹的战略决策。1958年5月,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从此,研制"两弹一星"工程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17.
《湘潮》2020,(2):56-58
<正>在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册上,有一位20多年不为人知的神秘人物,他就是我国金属物理学家、核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能宽。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研制过程中,陈能宽领导核装置爆轰物理、特殊材料以及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组织并且参加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以及核装置球面起爆的方案制定和研究,成为我国核武器爆轰物理学的开拓者之一。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陈能宽同钱三强、朱光亚等核科学家为祖国核工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求是》2005,(15)
朱光亚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我国科技事业和国防科技战线卓越的组织领导得之一。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他和许多著名科学家一起负责并组织织领导了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工作,组织领导了历次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参加了历次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工作,参与了国家“863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为表彰其对我国科技、国防事业所作的杰出贡献,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朱光亚“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4年12月,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我国家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正式命…  相似文献   

19.
朱光亚,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国防科技战线杰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他作为新中国核事业特别是"两弹"事业的元勋和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和许多著名科学家一起,负责并组织领导了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为原子弹、氢弹技术的突破及武器化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为铸造和建立我国精干、有效的核自卫力量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相似文献   

20.
孟兰英 《共产党人》2006,(20):52-55
朱光亚,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国防科技战线杰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他作为新中国核事业特别是“两弹”事业的元勋和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和许多著名科学家一起,负责并组织领导了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为原子弹、氢弹技术的突破及武器化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为铸造和建立我国精干、有效的核自卫力量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