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博览之窗     
晚年毛泽东和蒋介石的统一梦 70年代上半期,对于毛泽东和蒋介石来说,是他们人生的最后岁月。历史把他们的希望与遗憾、成功与失败、喜悦与忧伤交织到生命的最后。 在毛泽东和蒋介石个人之间,毛泽东早已以“老朋友” 称呼蒋。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巧妙地把蒋介石拉入中美间的历史性对话中。他握着尼克松的手幽默一语:  相似文献   

2.
《党史纵览》2001,(3):54
70年代上半期,对于毛泽东和蒋介石来说,是他们人生的最后岁月。历史把他们的希望与遗憾、成功与失败、喜悦与忧伤交织到生命的最后。 在毛泽东和蒋介石个人之间,毛泽东早已以“老朋友”称呼蒋。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巧妙地把蒋介石拉入中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为赢得发动内战的准备时间,并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嫁祸给共产党,连发三封电报公开邀请毛泽东赴重庆共商国是。国内外舆论对蒋介石的此举评价不一,大多数人把蒋介石的邀请看作是对共产党摆下的一桌"鸿门宴"。然而,雄才大略的毛泽东通过对战后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认为赴渝对争取政治上的主动有利,毅然决定冒险赴渝。在重庆,国共双方几经博弈,最终以签订"双十协定"为结,而后毛泽东安然返回延安。在重庆期间,毛泽东可以说是身在虎穴。面对多年的对手,蒋介石怎么会不对毛泽东有所筹谋?几十年来,很多人一直在困惑,蒋介石为何没有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良机加害或扣留毛泽东呢?其实,毛泽东得以全身而退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1950年3月的一天,蒋介石的办公桌上出现了一本《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作者乃海峡彼岸他的政敌毛泽东。 毛泽东此书写于1936年12月。蒋介石这时怎么会研读起毛泽东14年前的旧著呢?毛泽东此书写的就是如何打败蒋介石的战略问题。当年,蒋介石也曾翻阅过这本书。但他当时正忙于跟毛泽东打仗,心静不下来。如今,他是败军之将,正在作沉痛的反思。读毛泽东此  相似文献   

5.
1943年10月5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由毛泽东撰写的社论,透露了林彪到重庆与蒋介石会谈的消息.这件事的内幕,因为其影响甚小,所以至今知道的人也不多.蒋介石的本意,不是会见林彪,而是会见毛泽东.早在1938年12月6日,蒋介石在广西桂林约见周恩来时,就曾提出“约毛泽东会谈”.1942年8月14日,蒋介石在重庆再次约见周恩来,突然旧话重提.他说,国内问题要弄好,敌人不足惧,问题在国内,想在兰州转西安时,在西安同毛泽东谈谈问题.周恩来与蒋介石会见后,立即将会见情况和蒋要见毛之意电告毛泽东,并果断地建议“毛不 见蒋”.那么对蒋介石的邀请如何作答呢?周恩来提出了三种设想:第一,以林彪代毛泽东同蒋会面;第二,以朱德代毛泽东见  相似文献   

6.
<正>1945年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曾六次高呼"毛主席万岁!"这充分体现了他对毛主席的敬佩之情。据有关人员透露,站在台阶前迎接的蒋介石一见毛泽东进了官邸,就高喊"毛主席万岁!"喊了三次,而后他跟毛泽东会谈。蒋介石日记里面写到,他很佩服毛泽东,毛泽东  相似文献   

7.
在毛泽东著作的千千万万读者之中,蒋介石是最特殊的一位读者。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是专门写如何打败蒋介石的战略问题的。 当年,蒋介石也曾翻过这本书。他当时正忙于跟毛泽东打仗,心静不下来。50年代的一天,当他已是败军  相似文献   

8.
在毛泽东著作的千千万万读者之中,蒋介石是最特殊的一位读者。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是专门写如何打败蒋介石的战略问题的。 当年,蒋介石也曾翻过这本书。他当时正忙于跟毛泽东打仗,心静不下来。50年代的一天,当他已是败军之将时,又读此书,他这才明白,毛泽东确实是一位熟知战争规律的战略家。毛泽东正是用这些战略战胜了他。  相似文献   

9.
霞飞 《党史纵横》2004,(9):10-14
毛泽东和蒋介石两人虽然是一对对立的国共两党领袖,可是,在台湾问题上他们都反对“台独”。蒋介石曾多次打击“台独”势力,维护台湾的主权,毛泽东更是始终没有放弃统一台湾的努力。可是尽管如此,在对祖国统一的认识上,两人却有着根本的区别。毛泽东主张中国统一于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蒋介石则主张统一于国民党领导之下;毛泽东坚决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蒋介石却依靠美国“反攻大陆”,守台湾。然而,由于他们在反对“台独”问题上有着共同性,在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前期,两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黄瑶 《党史博览》2018,(8):40-43
正毛泽东提出和平建国路线图1945年8月28日至10月11日,毛泽东在重庆同国民党谈判。这期间,毛泽东和蒋介石会面11次,直接面对面长谈三四次,有时谈话时只有他们二人在场。经过这些超近距离的接触,毛泽东对蒋介石的观感是:我看蒋介石凶得很,又怕事得很。他没有重心——民主或独裁,和或战。最近几个月,我看他没有路线了。只有我们有路线,我们清楚地表示要和平。  相似文献   

11.
沈沉 《党员文摘》2003,(4):11-12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蒋介石积极准备在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发动内战,以消灭共产党。中共中央针对此局势,准备以不变应万变。1945年8月13日,毛泽东在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的报告,发表了《蒋介石在挑动内战》的声明,与蒋介石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然而,第二天即8月14日,蒋介石却出人意料地向延安发来电报,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共商国是”。为了弄清蒋的意图,毛泽东找来李克农。  相似文献   

12.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毛泽东应蒋介石的邀请去重庆谈判,44天中与蒋介石会谈了10次。事后,陈布雷问起毛泽东,蒋介石说:“毛泽东此人不可轻视。他嗜烟如命,手执一缕,绵绵不断,据说一天要抽五十支烟。但他知道我不吸烟后,在同我会谈期间,竟然绝不抽一支烟,我对他的决心和精神不  相似文献   

13.
霞飞 《党史纵横》2005,(6):32-37
战争年代,毛泽东与蒋介石分别在北伐战争中的国共合作时期共过事,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共重庆谈判时会过面。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与蒋介石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但,这并不等于说两人再没有过任何接触,只不过,他们之间的接触是以特殊方式进行的。先后三次的台海危机中,毛泽东看出,蒋介石不想分裂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在台湾海峡发生过三次危机。虽然这三次台海危机每次都是剑拔弩张战云密布,但毛泽东却从中看出:蒋介石丝毫没有分裂中国的打算。第一次台海危机发生在1950年。这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由此造成了第一次台海危机。…  相似文献   

14.
茂林的血迹未干,蒋介石就盛邀毛泽东“赴宴”——出席国民参政会。周恩来挖苦道:国民党请客,被请者却是“奸党”,岂有此理!毛泽东则干脆说蒋介石是“大流氓”。 宋美龄设宴,蒋介石作陪,既有“夫人外交”,又是“餐桌谈判”。帷幕既然拉开,且看蒋介石怎样收场……  相似文献   

15.
正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做出了不懈努力。但是,蒋介石却置民族大义于不顾,在解决台湾问题上,百般阻挠,起了负面作用。在对待祖国统一这个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上,毛泽东与蒋介石,有云泥之别。毛泽东力争解放台湾而蒋介石却长期以武拒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大任务之一,是实现祖国统一。海南岛解放和西藏和平解放后,解放台湾,就是党和国家集中力量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觉察到毛泽东和蒋介石这两个人在谈到他们的国家时,所用的手势和语言,似乎都表明他们国家的命运是和自己浑为一体的。这两位领导人在历史上同时出现,一位成为胜利者,一位成为失败者。说来也奇怪,毛泽东和蒋介石在许多方面都很相象。他们都是东方人;毛泽东一生只有两次离开中国,1949年和1957年,他先后两次去莫斯科会见苏联领导人。蒋介石也只有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点将   194 5年 8月 15日 ,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在此前后不到半个月内 ,蒋介石连发三封紧急电报到延安 ,邀请毛泽东“惠临陪都”。蒋介石居心何在 ,一时间 ,在中共中央引起了不少猜测。为此中央连续开了两个半天的会议进行反复研究和讨论 ,主要问题集中在毛泽东的安全是否能够得到保障。虽说美国多次表示愿意出面担保来去安全 ,可一旦出现意外 ,什么借口不能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中央部分领导同志出于种种考虑 ,坚决不同意毛泽东亲去重庆。要和谈 ,蒋介石可以来延安嘛 ,我们也保证他来去自由。而毛泽东却以特有的果敢和智慧提…  相似文献   

18.
重庆:蒋介石尴尬地举杯假笑;毛泽东也笑了,心中暗赞李克农的情报工作。 扩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两条道路的抉择。蒋介石施放和谈烟雾,连发三电,力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共商国是。中共中央接到蒋介石的邀请电后,紧张地思考着对策。在这个时候,最关键的是要明白敌人的真正企图,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相似文献   

19.
《湘潮》2017,(8)
正1947年,蒋介石命令胡宗南进攻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面对胡宗南的大军,毛泽东明确提出:"中央决定在陕北不走。"这充分显示了毛泽东对局势的洞悉和非凡胆识。国民党军进占延安后,蒋介石天真地认为:"共军必无法在陕北负隅,只有往绥德、米脂一带流窜,或东渡黄河,进入吕梁山区。"在这样的判断下,蒋介石开始考虑如  相似文献   

20.
1945年日本投降后,蒋介石连续给毛泽东发电报,邀请他去重庆进行国共两党之间的和平谈判。1945年8月24日,毛泽东复电蒋介石,表示愿意前往重庆。没过几天,江青也借口看牙要求到重庆去。毛泽东考虑再三,向江青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不能作为代表团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