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大坡地墓地位于重庆市荣昌区昌州街道办事处幸福村一社,地处北郊联升小桥北约800米,濑溪河由南向东环绕而过。墓地共包含墓葬13座,其中宋墓3座、明墓10座。该墓地发现的宋墓仿木建筑雕刻数量大、种类多,分别有柱、枋、斗、升、棋以及格扇门等,是研究宋代木构建筑的斗棋、构架,装修的形制、结构乃至做法的珍贵实物材  相似文献   

2.
正走马岭墓地位于重庆市云阳县高阳镇明冲村四组澎溪河右岸的坡地上。2003年至2004年,四川大学考古系对其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发现并清理秦至东汉早期墓葬33座,其中竖穴岩坑墓23座、砖(石)室墓10座,共出土近900件随葬器物。走马岭墓地是三峡地区众多汉代墓地中的一处典型墓地,从总体上看,岩坑墓在西汉之前已流行,砖(石)室墓出现在两汉之际,流行于东汉及以后。墓葬分布规律明显,时代越早的墓葬所处的位置越高,随着时代的推移,晚期墓葬开始葬于山坡和山下。通过对周边汉代遺址的分析,走马岭墓地与附近的李家坝遗址  相似文献   

3.
万州大坪墓群位于重庆市万州区瀼渡镇石山村,2001年至2004年,益阳市文物管理处配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重庆市文物考古所)连续进行了5次发掘,发掘面积11650平方米,共计清理东周时期墓葬67座,汉代墓葬61座,六朝时期墓葬30座。东周墓葬从春秋战国开始,一直延续到战国中晚期,墓葬集中  相似文献   

4.
正天平丘墓群位于重庆市丰都县湛普镇燕子村,地处长江南岸的一级阶地。2007年5月至9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对天平丘墓群进行了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田野勘探,在墓葬分布区内进行了面积达4800平方米的发掘,共清理战国至南朝时期的墓葬34座,其中29座土坑墓、4座砖室墓、1座石室墓。出土完整及可修复遗物包括陶、瓷、铜、铁器及玉、石等300余件,可确定时代的有战国墓1座、西汉墓19座、东汉墓5座、六朝墓2座。  相似文献   

5.
正青龙嘴墓地位于重庆市万州区五桥街道和平乡合作村,地处长江右岸二级台地。2001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进行了两次发掘,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共清理墓葬22座,其中砖室墓11座、土坑墓11座。共出土铜钱1368枚,其他各类完整器物393件,质地有陶、瓷、银、铜、铁、玉石、琉璃。器物种类有罐、钵、碗、甑、壶、俑、指环、釜、盘、盖、尊、碟、杯、刀、铜钱、饰品和井、灶、仓、屋、几、案、池塘的陶质模型等。  相似文献   

6.
正二仙堡墓群位于重庆市丰都县镇江镇杜家坝村,地处长江左岸一级阶地的4个小山包上,分布面积达5万平方米。2003年和2005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对该墓群开展发掘工作;2015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与重庆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7.
正柑子梁基群位于重庆市万州区武陵镇下中村7组,分布面积约28000平方米2001年至203年,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对该墓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西汉至明清时期墓葬61座,出土随葬器物870余件。柑子梁基群的基葬时代包含西汉、东汉、南北朝和明清诸时期。西汉基均为竖穴土坑墓,以长方形墓为主,凸字形墓次之;东汉基包含土坑墓和砖室基两类,土坑墓以长方形基为主,刀形墓、凸字形基亦有发现。砖室基多数为凸字形,刀形次之,长方  相似文献   

8.
正汇南墓群位于丰都县三合街道,地处长江南岸二级阶地上,分布范围约3.5万平方米。1993年至2012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先后对其进行了数次较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积共计约1.7万平方米,共清理西汉至六朝时期各类墓葬近200座,其中,土坑墓57座,砖室墓125座,崖墓2座,石室墓1座,瓦棺葬1座。西汉墓出土器型有陶罐、盆、鼎、豆、甑、  相似文献   

9.
正奉节县地处长江三峡库区腹心,宝塔坪遗址位于奉节老县城东1公里的长江北岸。2000年至2005年期间,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与奉节县白帝城文物管理所先后对这一地带进行了5次大规模发掘,发掘面积13008平方米,清理遗迹近300处。其中唐宋墓葬近200座,数量之多,在整个三峡地区也属罕见。宝塔坪遗址发现的唐宋墓葬主要有土坑竖穴墓、土洞墓、砖(石)室墓、石板墓和石圹瓮棺墓等几种形制,其中以土坑竖穴墓和土洞墓为主。遗址发现的墓葬数量虽多,但  相似文献   

10.
正瓦岗槽墓地位于重庆市巫山县旧城北部,南临长江,东眺大宁河。1998年至2001年,南京博物院和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先后进行了3次考古发掘,清理墓葬91座,出土随葬器物700余件。瓦岗槽墓地是三峡库区较为重要的一处墓葬点,年代涵盖了战国、两汉、宋明时期。其中以战国至两汉时期墓葬数量最多,墓葬形制多  相似文献   

11.
正画像石棺是我国西南尤其是川渝地区的一种极具特色的葬具,其存在时代以东汉时期为主。璧山县是我国汉代画像石棺的集中分布区域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境内以各种途径发现的汉代石棺总数达18具。画像石棺依其构造可以分为与墓室相连的崖棺和独立的整石石棺两大类。其中,整石石棺表面多可见精美的画像,内容也较为多样,大致可以归纳为伏羲女娲、双阙(凤阙)、凤鸟、羽人、各类人物(执剑、执胜、执戟、执矛、执金吾、执笏、吹箫、杂技)、胜纹、钱纹、柿蒂  相似文献   

12.
正老鼓楼衙署遗址位于渝中区解放东路巴县衙门片区,坐北朝南,背山面江,符合中国传统衙署建筑规制,同时具有鲜明的巴渝地域特色。遗址兴建于宋蒙战争的历史背景之下,南宋时为川渝地区的军政中心——四川置制司及重庆府治所,著名的川渝山城防御体系即在此筹建经营。2010年至2012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开展了为期3年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2360平方米,取得了系列重要收获。考古清理结果显示,遗址规模宏大、纪年明确,文物遗存丰富,地层关  相似文献   

13.
正白沙中学宋墓位于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白沙中学新校区内。因墓葬被盗掘,2015年7月至8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墓葬由封土和墓穴组成,封土可分为10层,平面呈椭圆形,局部残存有石围,残高约2.5米;墓穴位于封土中部,开凿于砂岩山体中,长方形双石室墓,通长8.5米,宽7.5米,高3米,由墓道、挡墙、墓门、墓室以及棺床、壁龛等组成,墓室顶为藻井顶,两墓室间有门道相通。墓室内有大量精美雕刻,种类有武士、仙人、童子、瑞兽、花卉及仿木结构建筑等,部分雕刻上还残存有红色、  相似文献   

14.
正翠屏山崖墓群位于重庆市忠县县城对面的长江南岸,墓葬分布于翠屏山北侧临河及西侧面江的断崖上。2007至2008年,为配合三峡水库的二期蓄水工程,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先后两次对翠屏山崖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并清理东汉至南朝时期崖墓41座,共出土随葬器物465件(组)。翠屏山崖墓群是三峡库区发现的较为典型的汉至六朝时期崖墓群。崖墓以中小型墓为主,形制绝大部分为单室墓,仅见一座双室墓。墓葬结构相对较简单,平面形状为凸  相似文献   

15.
燕妮 《红岩春秋》2014,(5):F0003-F0003
正老鸹冲墓群位于重庆市忠县涂井乡友谊村四社的长江左岸。2001年至2007年,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对其先后进行了4次考古发掘,发现并清理战国晚期至蜀汉时期墓葬223座,其中竖穴土坑墓205座,砖室墓18座。老鸹冲墓群分布范围较广,依据地形分为A、B、C三个区A、B区主要以战国晚期至六朝时期的墓葬为主;C区则有较为深厚的商周文化层分布,在遗址高处还有较多的汉代竖穴土坑木椁墓。B区墓葬排列比较规律,可以  相似文献   

16.
大溪文化是广泛分布于两湖地区、重庆东部的一种远古原始文化,处于距今约6800-5300年间的新石器时代。重庆地区目前发现的大溪文化遗址有4处,其中巫山县大溪遗址是大溪文化的命名地,是最早发现的大溪文化典型遗址。  相似文献   

17.
《红岩春秋》2013,(3):F0003-F0003
大溪文化是广泛分布于两湖地区、重庆东部的一种远古原始文化。处于距今约6800-5300年间的新石器时代。重庆地区目前发现的大溪文化遗址有4处.其中巫山县大溪遗址是大溪文化的命名地,是最早发现的大溪文化典型遗址。大溪遗址从1958年被发现至2003年被淹没时止。历经8次考古发掘,收获十分巨大。考古发现表明,大溪文化原始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纺织、制陶、制骨、制玉、石器等的专门化生产有了巨大进步,已进入初级商品化生产阶段。研究表明,远古时期长江三峡峡内的人们利用丰富的动植物和石料资源。生产大量精美的石器和骨器,与两湖地区的居民进行交换。  相似文献   

18.
正南一字城是钓鱼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5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在进行南一字城西城门遗址发掘时发现了一段城墙遗存,并将其命名为南一字城西城墙上段遗址。2012年3月至5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出宋代城墙一段,长104.70米,宽5.15-14.15米,残高0.20-2.80米。城墙内外以大型条石构筑挡土墙,中部以粘土夹石块层层夯筑而成,清理城  相似文献   

19.
周勇 《红岩春秋》2014,(1):F0003-F0003
正余家坝遗址位于开县渠口镇钦云村(原云安村)。1992年,调查确认其为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遗址周围群山环绕,长江支流彭溪河从西北向东南沿遗址台地前沿穿过。遗址南北长410米,东西宽170米,分布面积约50000平方米,由数个小山包及平坝梯田组成。余家坝遗址以墓葬为主,整体保存较好,面积较大,前后共计发掘130余座竖穴土坑墓。墓葬多有木质葬具,是继涪陵小田溪墓群之后,又一处级别较高的  相似文献   

20.
《湘潮》2017,(12)
正谭德森是美国著名侨领、美国加州湖南同乡会会长,谭吴保仁是他的妻子。谭德森生前在促进中美友好,促进两岸统一,促进侨社福祉,促进家乡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99年谭德森不幸去世后,谭吴保仁继承丈夫的事业,继任会长,一如既往地作出了很大的努力,成效显著。谭吴保仁把丈夫谭德森名字中的"德"和自己名字中的"仁"联在一起,组成"仁德慈善基金会"。仁德二字既是谭德森、谭吴保仁夫妇事业的思想根基,更是他们夫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