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振峰在《宁夏党校学报》2006年第4期撰文指出:意识形态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持多样性与主导性的辩证统一:在正视我国现阶段意识形态具有多样性特点的同时,必须在指导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性;坚持过渡性与原则性的辩证统一:在正视我国意识形态具有过渡性特点的同时,还必须坚持思想意识的原则性要求;坚持层次性与先进性的辩证统一:在正视我国意识形态层次性特点的同时,还必须强调其先进性指导;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的辩证统一:在重视…  相似文献   

2.
前苏联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嬗变的根本原因在于:忽视主流价值观的建设,缺少阵地宣传的正确方法,任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滥,缺乏治党的科学思维。前苏联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嬗变导致了前苏联瓦解和国家分裂。前苏联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嬗变给我们的历史启示主要有:形成党的建设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互动共振机制,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多元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唤醒人民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时代认知。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并不是一个完全充满祥和与善意的世界,国家间存在着明争暗斗。在意识形态上,西方大国利用互联网展开"文化白蚁战略",对我国设置文化陷阱,形成了一套议题诡异、手段多样的意识形态攻势。他们以自然人性论为理论支撑,以工具理性为价值和幌子,着力从历史文化领域进行意识形态颠覆,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严重挑战。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时期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积累了管理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丰富历史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国内外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提出了严峻挑战.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管理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经验、推进非主流意识形态管理创新,对于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罗贤英  罗艳  王洋 《传承》2012,(2):68-69
历史传承即文化传播与延续,社会心理即意识形态的集中表述。为便于理解,历史传承与社会心理可以通俗地称为:意识形态与文化。社会心理包括社会意识形势和社会意识形态;文化是指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作为观念形态与社会心理加以传承的文化是与一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相关联的。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范周 《人民论坛》2022,(22):34-36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特征,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开拓了更广阔的理论和实践空间。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之上,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为迈向文化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的文化发展道路更加坚定,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使命任务更加明确。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三个面向”和“三个坚持”,增强全民族创新活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对当前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正以网络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一些非主流或反主流的思想意识形成对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挑战。在网络文化语境中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念,不但可以创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教育方式,实现网络文化研究的文化属性转向,还可以实现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一元主导多样共存的发展态势。最终达到网络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协同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近三十年,从政治革命到社会革命的道路维度看,党的文化建设彰显强烈的阶级性;从民族性文化到阶级性文化的理论维度看,党的文化建设重在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呈现意识形态发展向度;从制度缺失与群众运动高涨并存的制度维度看,“斗批改”思想形塑群众性政治文化成为文化建设的显著特征。三十年,意识形态向度的文化建设既有成绩也有失误,历史镜鉴今天,在文化建设中不但要遵从规律,而且须以辩证态度分析和对待曾经走过的弯路,更要在文化建设中建章立制。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网络信息化、社会多样化背景下,价值观念多元化、意识形态多样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坚持意识形态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是我国当代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和重大课题之一,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0.
略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面临的时代挑战与科学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必然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功能定位与创新、变革转型与新体系建构、工作传统与大众需求多样等时代挑战,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其应有的吸引力。科学应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三大挑战,就要科学定位功能,强化主导地位;大力推进理论创新,重塑文本权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认同,提高服务能力,从根本上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性质,决定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根本问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全面总结百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成就和经验,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2.
强化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必须不断深化对意识形态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并在以下四个方面着力推进:高举旗帜,强化伟大理论的引领作用;站稳立场,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握重点,营造清朗向上的网络空间;与时俱进,推动意识形态建设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3.
<正>十大文体特色项目:体现公共文体服务传承性、融合性和多样性在漫长的历史文化演变中,拱墅因河而兴,拥有丰富多样的运河文化遗存。因此在公共文体建设中必须传承与发扬好本区域的市井文化、工业文化、漕运文化、码头文化和民俗文化。通过评选,拱墅区首批“十大文体特色项目”应运而生,分别是:上塘街道“浙江诗人之家”、祥符街道“悦读之家”、半山街道“民俗文化”、康桥街道“青春排舞”、米市巷街道“米市文化  相似文献   

14.
总体意识形态安全观是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重要方面,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其基本内容包括主题的总体性、结构的总体性、历史发展的总体性以及实践的总体性。要从总体上把握意识形态的特点,围绕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意识形态这个主题;要从中国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着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话语体系建设,高度重视网络安全,明确主流新闻舆论性质以及功能定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忧患意识,注重制度坚持和宣传教育,增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构建意识形态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15.
花泽飞 《创造》2004,(4):19-20
文化多样性是历史留给云南的重要遗产,但这只能作为既有基础,而不可当作最终目标.就云南21世纪的社会发展前景而言,仅仅注重文化多样性的保护还远远不够.云南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促使文化多样性的历史成果得以保持和发展,尤其需要强调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实现文化多样性基础上新的整合发展;基于文化多样性的和谐统一,平衡发展和优化创新.  相似文献   

16.
上官酒瑞 《前沿》2008,(4):117-120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对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共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导权受到了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体现了中共应对挑战、重构文化与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基本诉求。  相似文献   

17.
历史虚无主义由来已久,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觑。惟有精准发力,方能从根本上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为此,我们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网络阵地的规范建设与有效管理;做好历史热点问题的研究与成果宣传,用真实史实戳穿历史虚无主义的谎言;鼓励创作符合主旋律的文艺作品,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增强法治观念,用法律手段打击历史虚无主义行径。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历史进程中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主要包括:明确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战略地位是前提条件;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核心要求;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是关键环节;重视运用大众传播媒介是应有之义;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重要保障。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风险意识,推进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制度建设,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推动意识形态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确立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任务与要求;明确了党在宣传思想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方针政策;意识形态领域阵地建设、制度建设取得重大成果;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在实践中发展的,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才能使意识形态建设跟上时代的要求和实践的变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