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氏民居     
正"湖广填四川"时,江津真武场是客家移民中心之一。这里有不少古建筑,气势雄阔,结构宏伟,布局精巧,风格多样。客家人定居下来后,在此修建了不少同乡会馆。其中,吴氏民居就为客家人吴泽俊所修。吴氏民居位于重庆市江津区支坪街道真武场社区灵官祠居民组,始建于清代中期,是一栋欧式风格住宅,占地面积200平方米。该建筑为砖木结构抬梁式架梁,有仿木结构牌楼式门墙,四柱三开间,中间有一神龛,还有卷棚翘檐,棱形花窗多扇,残留有六棱形鼓镜式柱础。房屋多有破损,经过维修,现有两户居民在此居住。  相似文献   

2.
漫步在享有"乌江要津"、"画廊乌江,山歌沿河"美誉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县城,沿江两岸如画俏立的土家风格建筑扑面而至。据沿河自治县主持住建局工作的副局长何天祥介绍,建设"滨江旅  相似文献   

3.
李坤 《当代贵州》2015,(2):32-33
<正>在巍巍大娄山麓、在磅礴乌江之滨、在蜿蜒赤水河畔,革命老区经历的沧桑巨变,不时捎给世人不一样的惊喜。寒冬时节,驱车沿成遵高速公路仁怀至赤水路段前行,一座座青瓦铺盖、红墙粉饰、壁画装点的酒都民居,错落有致地点缀在青山绿林间,犹如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这样的新农村景象,在黔北遵义的崇山峻岭间随处  相似文献   

4.
<正>1935年1月1日猴场会议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突破乌江,向黔北重镇遵义前进。1月4日至7日,中央红军突破乌江攻克遵义。进入遵义后,中央红军在这里活动长达44天,足迹遍及今遵义境内160多个乡镇,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在遵义,中国共产党不仅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而且领导和帮助当地人民建立起工农武装割据的  相似文献   

5.
阳春时节,记者走进位于黔渝交界处、乌江之滨的革命老区——铜仁地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后坪乡,但见一条条公路延伸至村村组组,各种车辆载着希望来往穿梭;一栋栋漂亮的土家特色民居散布村庄,农家院落不时飘荡出欢快的乐曲;一张张体验勤劳致富的笑脸,写满了让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新愿景……  相似文献   

6.
江安县有处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保存完好的精美建筑群————夕佳山古民居。该民居位于长江之滨,占地1万多平方米,周围楠木、樟树环抱,园内白鹭飞舞,鸟语花香,环境幽雅。夕佳山古民居是由江夏入川的黄氏家族营建,自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至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形成今日所见之规模。古民居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精美的建筑艺术、丰富的文化内涵、天然的白鹭公园,名闻遐迩,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民居内有处悬山式穿斗木结构建筑群,总建筑面积为4000多平方米,由大小123间房屋组成,以大门、前厅、后厅为中轴线,向左右两边展开,主…  相似文献   

7.
古渡乌江     
常常想起乌江,因为那是故乡。古渡乌江位于遵义县境内,处于遵义与贵阳的交界地,北距历史文化名城遵义50公里,南距省府贵阳100公里,为川黔通道必经之地。发源于乌蒙山区的乌江,是长江南岸最大的支流,是我省第一大河,由西向东横贯黔东北后注入长江,全长一千多公里。在乌江渡上游五公里的两河口,奔流而来的息烽河、六广河、偏岩河在此汇合,劈山开道,滚滚东流,始称乌江。旧时的乌江,《水经注》称为“延江水”。《元史·文宗记》始称“乌江”。“乌”是指清澈,是美称。乌江渡就横定在这“渊澄清澈,可鉴毛发”的乌江上。乌江的源乌江渡所处的遵义…  相似文献   

8.
乌江,史称黔江,是贵州第一大江,由西至东横贯全省,两岸悬崖陡壁,水急险滩,以天险著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4年12月底,中央红军进抵乌江南岸,准备北渡乌江.此时,蒋介石一面命中央军两个纵队及广西军阀廖磊部由南向北尾追,一面急令贵州军阀王家烈在乌江北岸堵防.在这种严峻的局势下,为了贯彻中央政治局猴场会议关于北渡乌江的决定,中革军委决定以中路瓮安江界河渡口为突破点,分3路从西起开阳茶山关东至余庆回龙场100公里长战线上实施强渡,从而拉开了抢渡乌江战役的序幕.  相似文献   

9.
温州楠溪江古村落民居的文化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古村落民居的文化是建立在民居物质建筑基础上的精神属性总和的反映。温州楠溪江古村落民居数量多而且保存完整 ,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这不仅体现了精致而富有诗意的独特的生存环境 ,而且反映了先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整体形态、思维方式及居住功能等充分认识。本文从文化功能和价值角度 ,对楠溪江古村落民居的人文资源进行分析 ,来揭示古村落民居的文化价值。只有深入认识以山水为纽带的自然艺术文脉 ,才能有利于楠溪江古村落民居的文化价值升华 ,进而展示山水资源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正沿河山川秀丽、气候温和、资源丰富、人杰地灵,是乌江之滨一颗璀璨的明珠。乌江山峡山重水复,风光旖旎,有"船在江中行,人在画中游"之意境,享"乌江百里画廊"之美誉,是乌江文化的天然博物馆。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万多公顷,2004年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被确认为全球最大的黑叶猴种群分布地,被誉为"动植物的天然宝库"。  相似文献   

11.
正风清云淡,翠绿流淌。2014年7月23日至27日,中国·德江首届乌江石文化节在素有"中国傩戏之乡、中国天麻之乡、中国奇石之乡"之称的德江县乌江石文化城举行。本届乌江石文化节主题为"打造乌江石文化品牌,助推地方特色经济发展",旨在通过打造"中国·德江乌江石文化节"这一文化品牌,充分展示德江文化资源优势,提升"隋唐古邑,神奇傩乡"的大美形象。  相似文献   

12.
杨闇公旧居     
<正>杨闇公旧居位于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始建于清咸丰年间,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呈二进四重天井四合院布局,系典型的南方悬山顶式民居青瓦建筑。其中,正厢房为杨闇公出生地,紧邻的一个天并为杨家私塾,杨闇公幼年在此读书,并在这里度过了15个春秋。  相似文献   

13.
正省生态环境厅全力推动毕节市生态环境部门开展"法治创建"工作,基本建成了体系完备、公平公正、严明高效、执行严厉的生态文明法治保障体系。昔日乌江万户渔,烟波浩淼多网箱。这是省委、省政府对拆除乌江库区渔业养殖网箱进行部署前,乌江流域库区的真实写照。不待乌江成"污江",取缔整治脚步急。自2017年7月7日金沙县乌江库区第一口网箱顺利拆除,金沙县全面开启了县内乌江库区水域养殖网箱的依法拆除工作。历时10个月,全县330户1357.82亩养殖网箱全部拆除完毕。在为乌江库区减负的同时,还要  相似文献   

14.
7月18日,由省作协和思南县委、县政府共同创建的我省惟一文学专项奖“乌江文学奖”首次在贵阳颁奖。该奖每两年一届,首次评选共收到全国各地78部送评作品。8部作品获“乌江文学奖”,排名以作者姓氏笔画为序:《桥溪庄》(长篇小说·王华)、《行吟乌江》(散文集·安元奎)、《车坠安江》(长篇小说·宋渤)《、散淡之吟》(诗集·李发模)《、为你流泪是我的欢笑》(诗集·陈春琼)《、乌江上的太阳》(长篇小说·赵朝龙)《、爱别离》(长篇小说·谢挺)、《独走乌江》(长篇纪实散文·魏荣钊);获“乌江文学刊物奖”的有2部作品《燃烧的乌江》(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柏拉图对话的汉译以1920年吴献书译《柏拉图之理想国》出版为开端,经历20世纪20-30年代初期"柏拉图对话集"式的翻译,至1944年陈康《柏拉图巴曼尼得斯篇》译注而达致最高峰。这些译本不但在对话翻译方面有开辟之功,而且于今人对柏拉图思想的理解和研究仍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本文以公开发表或出版的对话全译文为中心,对民国时期柏拉图对话翻译的基本状况作一梳理,期于今日翻译及研究者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6.
智取遵义遵义是黔北首府,贵州第二大名城,向北是重庆,向南是贵阳。1935年1月2日至6日,中央红军兵分三路,分别强渡乌江,胜利突破了乌江天险。随后,三路大军齐头并进,向遵义逼近。  相似文献   

17.
李巧平 《党的建设》2009,(12):56-56
"以后每逢星期五定时到基地为各种植户讲解种植技术,请各种植户按时听讲"。酒泉市农科中心技术员郑重地向清泉乡广大果蔬种植户表态。于是,从今年5月中旬至今,星期五的农家课堂一直没有停过,由市农技中心和清泉乡农业服务中心的制种、果蔬、设施养殖等技术专  相似文献   

18.
刘思驿 《湘潮》2023,(6):63-64
<正>走进浏阳市大围山脚下的楚东村,在绿意环抱中,一座古朴庄严的清代天井式民居巍然伫立,眼前这座百年老宅便是锦绶堂。锦绶堂修建于1897年,距今已有126年的历史。因其地理位置险要,这里曾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之一。1930年至1931年间,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曾两度在此办公,领导全省苏区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因此,此处也被命名为“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今天,让我们走进这里,感受那段峥嵘岁月。  相似文献   

19.
老昆明的民居样式多为“一颗印”。在汉民族的住宅建筑中,“一颗印”方方正正的模样显得格外质朴大方。外形的敦厚内敛,反射出昆明人笃实厚道的本性。  相似文献   

20.
周娜 《学习月刊》2011,(14):28-30
作为人文景观或文化景观(culturescape),民居建筑是人类长期从事劳动实践和创造的结晶,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表现形式。地处长江中游的鄂东地区民居建筑,在工艺美、风情美和意境美三大范畴中,均具有突出的审美特性,是长江流域文化遗产集成中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