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之一。它是从历史的角度,即从事物发展完整过程的角度来描述事物运动的。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往往要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即在完成一个发展周期的时候才显现出来。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也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由于这个规律不象对立统一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把握,所  相似文献   

2.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否定之否定思想,作为人类对客观世界发展过程的认识,源远流长。否定之否定规律不仅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前进性质,而且更重要的是指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周期性和重复性的特征。否定之否定规律同唯物辩证法的其它基本规律一样,具有极大的客观普遍性。学习和掌握这个规律,对于我们正确估计历史和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制定科学的战略和策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于“新陈代谢”在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中的地位问题仍然存在着认识分歧。因而深入探讨确认这一规律的理论依据,以及它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关系,借以阐明新陈代谢作为相对独立的辩证法规律是必要的。搞清楚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在理论上完整地掌握辩证法理论体系,在实践中坚定社会主义作为当代新生事物的思想信念。  相似文献   

4.
唯物辩证法认为,逻辑与历史是辩证统一的,两者既有一致性的方面,也有差异和对立的方面。"两个不能否定"论断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不能否定与当时当下历史相统一的逻辑及其实践;第二,应当否定和校正与当时当下历史相背离的逻辑及其实践;第三,在尊重实践的基础上,把握两个历史时期之间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5.
本文概括梳理了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的四个理论贡献:在马恩创立并全面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指明了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阐述了两种发展观的对立根本;明确指出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之间的联系在于事物内在的自我否定;提出辩证法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揭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并简要评价了该文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李刚 《传承》2009,(8):26-27
只有充分结合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来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才能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线索。同时,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的恰当运用也有助于把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讲深,讲透,讲明白。  相似文献   

7.
关于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问题,哲学界存在着各种异议。有人认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同一个概念,都是指的对立统一规律;有人认为“核心”和“实质”是有区别的;有人认为恩格斯主张否定之否定规律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而列宁主张对立统一规律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从这种正确观点上后退了”,等等,各种看法莫衷一是。笔者通过学习《反杜林论》和《哲学笔记》对这个问题的有关论述,也谈点个人浅见。“辩证法的核心”和“辩证法的实质”,这两个概念是列宁在《哲学笔记》中首先提出来  相似文献   

8.
肯定否定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毛泽东1958年1月首次提出了肯定否定规律,可惜他并未系统地、详细地论述这个规律。30年来,我国哲学界对它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杨超同志,在其著作《唯物辩证法的若干理论问题》中论述的《肯定否定的名和实》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启发.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邓小平同志正如毛主席赞扬过的“照辩证法办事。”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结合统一战线的新的实践,运用唯物辩证法,创立了新时期的统一战线的理论,使之有丰厚的哲学基础。本文试从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角度予以分析探讨,这将有利我们深入地掌握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精神实质。对立统一规律在统战理论中的体现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发展的动力是统一战线内的矛盾的对立和统一,这是唯物辩证法揭示的原理,邓小平在新时期统一战线理…  相似文献   

10.
只有充分结合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来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才能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线索.同时,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的恰当运用也有助于把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讲深,讲透,讲明白.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否定之否定”批判地汲取了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的思想,但二者又有根本的区别。首先,基础不同。前者是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后者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之上。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源于客观世界的辩证运动,它的主体是运动着的客观物质,是对物质运动的概括、总  相似文献   

12.
人的全面发展能否实现的辩证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汲取前人人的发展思想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人的全面发展包含四个方面的内涵,即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多方面发展和自由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过程与目标的统一,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要放在一定的语境中,不能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作出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我国著名哲学家杨超同志富有创见地认为波浪式是唯物辩证法的一条规律,在哲学界引起了不同反响。近几年的理论探讨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波浪式与螺旋式并无区别,它仅仅是否定之否定的表现形态。”这就需要哲学理论工作者深入研究以下三个问题:①波浪式究竟是不是唯物辩证法的规律。②波浪式与螺旋式究竟有无同中之异关系。③波浪式与螺旋式异同关系的客观根据究竟是什么。我们认为,搞清楚这些问题,在理论上有助于推动辩证法规律研究的新进展,在实践上有助于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14.
作为当前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部署和实践纲领,"四个全面"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的充分运用和完整体现。"四个全面"表现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的客观性、联系性、发展性以及全面性的特点。"四个全面"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运用到战略决策层面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15.
蔡贤军 《传承》2007,(7):28-29
唯物辩证法具有革命批判的本质,体现了深刻的创新精神。唯物辩证法作为发展观、逻辑和认识论的统一,深刻揭示了客观事物发展自我否定、自我批判的革命本性,以及人类认识通过实践、以否定的形式不断"逼近"客观事物内部联系的创新本质。它是迄今为止最深刻最丰富的发展思想,也为认识的不断前进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6.
发展的观点作为唯物辩证法一个总特征和基本观点,它既是高二《哲学常识》第二至第四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历年高考的重要考点。但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往往把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简单地理解为发展的普遍性,缺乏全面了解和整体把握。为此,我们要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具体分析和正确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一、全面认识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及其方法论要求1.发展的普遍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发展中,都有其产生、变化、发展的过程;绝对不动、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17.
唯物辩证法的规律究竟有几条?大家知道,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明确肯定辩证法有三条规律,“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的否定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84页)当时,由于哲学战线上主要的任务是反对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因此,他们花了很大精力论证辩证法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未曾深入研究辩证法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的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践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是对多元化社会思潮进行的整合,是严格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结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辉。在实践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三重维度上蕴藏着的深刻而浓郁的哲学意蕴。准确全面把握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哲学意蕴,为完整深入地领会治国理政思想的深刻内涵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一、学习本章的目的和要求学习本章的目的是要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它的总特征。同时,要求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例如,联系和发展范畴的基本内涵、和唯物辩证法相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大致轮廓和核心等。  相似文献   

20.
《前进》2015,(9)
<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的内涵和时代特征,丰富和发展了21世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全面从严治党,是办好中国一切事情的前提,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关键。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和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一、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严治党的新实践孕育了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创新。习近平总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