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一) 母亲做鞋很有一手。她做的鞋,不仅种类多,式样好, 而且做得快。圆口式样的布鞋是我最喜欢的那种,母亲也总为我做那种式样的鞋。我是穿着圆口布鞋长大的。在我记忆中,总会浮现出母亲做鞋时的情形。母亲把一个闪亮的铜箍戴在她粗糙的无名指上,用嘴将线头轻轻一抿,就着针眼穿好线,便开始纳鞋底。母亲纳得很快,把线抽得哧哧响。平时只要有空,她就会从怀里掏出鞋底纳上几针。  相似文献   

2.
喜欢穿布鞋,不是前些年流行布鞋赶时髦留下的“后遗症”,实在是因为打小养成了习惯。穿的第一双鞋是娘做的虎头鞋,那时我还不会走,只能站站爬爬。从那以后,娘一年至少给我做两双布鞋便是雷打不动的事了。后来我参军了,便对娘说,以后不要再给我做鞋了,部队发的鞋也穿不完。娘不听,要我照脚的大小剪个纸样寄回去,照例每年托探家的老乡捎两双鞋来。娘做的鞋每每都很合脚,即耐磨又舒坦,穿上仿佛就成了脚的一部分。鞋底子是手工纳的“千层底”,针脚细密。我走路费鞋,娘给我纳鞋底子总要多扎几针。战友们见了我晾出的绣花鞋垫都要惊呼,说绣得这么…  相似文献   

3.
鞋子的故事     
在我的记忆中,爷爷这辈子只穿过两双鞋,两双鞋的样子都是一样的:就是那种黑布平底鞋,它的样式自然地顺着脚的样式。爷爷走路很轻,并且总是抬着脚跟走,从不让脚跟和地有摩擦,为的是延长鞋的寿命。我之所以记得这个,除了我记得爷爷走路的样子和几乎没有声音的声响外,我自己走路也很保护鞋。爷爷新买鞋的情形我还记得,他手捧着崭新的、结实的布鞋,脸上透露  相似文献   

4.
正我保存着一双土布鞋,在北方农村能见到的那种千层底儿。在连队当技术员的那几年,因为经常要深入田间开展工作,每天要走很多路,一双合脚的鞋子至关重要。我想起了母亲做的千层底儿,我从小一直穿到十五六岁的土布鞋。不久之后,我就收到了从老家邮寄来的布鞋。有一次电话中,父亲告诉我,母亲很多年都不做针线活了,眼睛花了,手指的骨节也因为严重的关  相似文献   

5.
鞋子的故事     
虔谦 《学习导报》2014,(12):53-53
在我的记忆中,爷爷这辈子只穿过两双鞋,两双鞋的样子都是一样的:就是那种黑布平底鞋,它的样式自然地顺着脚的样式。爷爷走路很轻,并且总是抬着脚跟走,从不让脚跟和地有摩擦,为的是延长鞋的寿命。我之所以记得这个,除了我记得爷爷走路的样子和几乎没有声音的声响外,我自己走路也很保护鞋。爷爷新买鞋的情形我还记得,他手捧着崭新的、结实的布鞋,脸上透露出内心的满足和欢喜。奶奶这辈子好像也只穿过两三双鞋。一双平时出门办杂事时穿,另一双专门走远路及爬山时穿。奶奶每年要步行二十多里路去爬家乡名山灵源山一次,到山上去敬拜佛祖。奶奶的新布鞋,好像是姑姑给添置的。  相似文献   

6.
母亲的布鞋     
<正>今年的生日,母亲送了我一件礼物:一双手工做的老布鞋。她说"你现在年龄也不小了,不要老穿买的鞋,有时也穿穿老布鞋,舒适透气,对脚有好处。这双鞋是我以前做的,可惜我现在眼睛花了做不出来了,早知道原来该给你多做几双,放着慢慢穿,善待自己,首先从脚开始……"听着母亲的唠叨,我不尽热泪盈眶。我已有很久没有穿过母亲做的布鞋,感受过那种温暖和舒适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手工做的布鞋渐渐地淡出了生活的舞台。母亲做布鞋的全部  相似文献   

7.
纳鞋底     
正对生活在新时代都市里的年轻人来说,纳鞋底这个词是非常陌生的,但对于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那是深藏在记忆里割舍不断的乡愁。从我记事起,每年的农闲时节,年轻的母亲和我或叫大娘或叫婶子的妇女们聚拢在一起,边拉呱边做针线活,其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纳鞋底、做鞋子。在那个年代,物资极其匮乏,没有像今天这样琳琅满目、各式各样  相似文献   

8.
正很久没有穿过母亲做的布鞋了,今天母亲给了我一双她亲手做的布鞋,在我的心里很怀念穿母亲做的布鞋那种舒适温暖的感觉。从记事起,都是穿着母亲做的鞋长大的,心灵手巧的母亲会做一手好针线活儿,做的布鞋样式好看、针脚细密、适脚、经穿,上小学时,我一度把母亲做的布鞋成为我炫耀的资本,同学都爱围着看我的布鞋,我觉得很自豪,因为,我有一个心灵手巧的母亲。她每年都要亲手给我和姐姐还  相似文献   

9.
一双条绒鞋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做的条绒鞋是最耐穿最舒适最好看的。母亲一辈子都不识字,可她却心灵手巧,学啥会啥,做啥像啥。不仅锅灶上拿得起放得下,而且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她手做的条绒鞋有棱有角、有模有样、结实耐穿,穿在脚上,轻便舒适,很是好看,恰似一件颇有创意的工艺品。  相似文献   

10.
“谁说做针线活没有多大的前途,我身边一些有眼光的姐妹都做了十多年了,她们有的已拥有几十万元的固定资产,早过上了殷实的小康生活……”临夏县新集镇杨坪村王大姐兴奋地说。如今,在临夏县新集镇小布鞋已成为增加当地农村妇女收入的一项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1.
娘的针线活     
正重阳节,给远在老家的娘打电话请安,随口问娘,忙啥呢?娘说,给人家做点儿针线活。做点儿?说得轻巧!登时起急,追问,得知:种完麦子,娘就跟村里的几个老姊妹约着从邻村一个服装加工点那里揽了些针线活,给人家缝皮衣的里子,一天能有二十来块钱的收入。都快七十的人了,还是闲不住!气恼又无奈地挂断电话,脑海里满是娘做针线活的样子。打从我记事时起,娘就几乎天  相似文献   

12.
换工     
正马蹬坝的秋天十分抢眼,黄澄澄的稻子,像一大张拼凑起来的金黄地毯,眼看就要铺满整个田野,这时候,便意味着稻子熟了,可以收割了。在即将到来的繁忙时节,村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商量好换工。八九月间,山里的天气说变就变,如果成熟的稻谷没有及时收割,遇上连绵雨天,说不定就会被淋湿霉烂在稻田里。因此,以换工的形式集中劳力抢收稻谷,在马蹬坝等农村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13.
干豇豆     
正包谷即将收获的时节,马蹬坝的农户比以往更加繁忙。间种在包谷地里的豇豆,正是大量成熟的时候,农户们必须赶在豇豆变老之前,将它们采摘回去。摘豇豆是很多马蹬坝的爷们儿不屑于做的事情,在他们看来,这件事花费的体力不多,不像是大男人的活路。因此,摘豇豆的任务就落在妇女和孩子的身上。殊不知,农家的活路从来就无轻松可言,看似简单的摘豇豆,需要的不仅是持久的体力,还有耐心和巧劲。为了躲避初夏的火热太阳,孩  相似文献   

14.
我是穿着母亲做的千层底布鞋长大的。山路弯弯,那双踩着雨和雪、踏过坎坷和泥泞的脚,留下一串串苦涩难忘的脚印。小时候,穿上母亲做的新布鞋,总是格外珍惜,心里欢喜得像有小兔子在蹦蹦跳跳;走在街上也是小心翼翼的,生怕弄脏了鞋。而过不了几天,那双不听话的小脚到处跑,"千层底"就像草原少年胯下的骏  相似文献   

15.
包谷粑粑     
正每年的六七月份,马蹬坝的谷子开始黄了,但还没有熟透。庄稼人对此并不着急,因为除了水田里的稻谷,旱地里还有正需要劳力的作物——已经成熟待掰取回家的包谷。掰包谷应该是四季农活中最为辛苦的劳作,正是每年夏季最为炎热的时候。因此马蹬坝的农户尽量早出干活。天刚蒙蒙亮,他们就挑上箩筐,背着背篼出门上坡。随着此起彼伏的"噼噼啪啪"声,先前还鲜灵灵  相似文献   

16.
扎包儿     
正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通常都要给小孩带点小零食。不过,那时在马蹬坝农村,还没有"零食"这种说法,而是叫"扎包儿",意思就是讨人欢喜的小礼物。在我记忆中,外婆来我家最常带着的"扎包儿",是几个咸鸭蛋。淡绿色的鸭蛋壳,轻轻敲碎之后,一股诱人的香味,就会袅袅而出,引得肚子里的馋虫"咕咕"直叫,满嘴都是吞不完的清口水。即便如此,外婆  相似文献   

17.
正小时候我发现,老家的秋收习俗和周围地区有很多不同,收割稻谷叫"割谷子",其中让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把子"。老家所在村庄叫马蹬坝,是一座貌似奔马的山峰挡出来的一个山间平坝。翻过这座山,就进入了双龙场田家河。小时候去双龙场赶场,沿途见有人收割稻谷。他们把一个俗称"搭斗"的木制工具抬到稻田里,前面的人将稻谷割倒放在地上,后面的人依次将谷子摔打进"搭斗",最后,再将"搭斗"里的谷子担回去。  相似文献   

18.
老惯个子不高,估计不到1米6的样子。身型也不魁梧,属于山区农村人干瘦精细的类型。相比面庞不大的脸型,老惯的两只眼睛显得比较突出。而更为突出的是,他的两个腮帮子,在我记忆中,多数时候都是鼓得满满的、圆圆的,似乎稍不注意就会从脸的两边掉落下来。当然,老惯的腮帮子至今都没有掉下来,因为他要靠它们吃饭。老惯是个吹唢呐的,马蹬坝大队的所有人家,谁娶媳妇或嫁女,"嘀嘀嗒嗒"的唢呐一响,整个大队的人都知道,这是老惯和他的兄弟队伍来了。  相似文献   

19.
薅秧     
正端午时节,太阳开始毒辣起来。绿茵茵的稻田在一马平川的马蹬坝上毫无遮拦,泛着一浪又一浪的油光;躲在枝桠上的知了,不知疲倦,发出让人有些心烦的叫声;农家院子里刚刚下蛋的母鸡,"咯咯哒"地扯着嗓子,突然冲出了鸡窝。这时候,农人们多半都不能闲着。对于主要靠稻谷为食的马蹬坝人来说,此时正是薅秧的好时节。也就难怪,即便临近晌午,家家户户也几乎是门窗紧闭。薅秧的人们,正三三两两地劳作在秧田里。薅秧要从秧田的一角下去,然后走到另一角,看似轻松,但是,每  相似文献   

20.
堂屋     
正马蹬坝村的民居,几乎都修建在山脚下的坝子周围。民居之间相隔不远就会有一个院子,而每个院子通常分为上屋、下屋或侧屋,聚居着10多户人家。一个院子里能够住在上屋的人家,当然是很有身份的,要么是长辈,要么是长房。因此,不同院子之间的村民相互沟通或找人议事,通常会跑去上屋。然而,小时候的我们却对上屋躲得远远的,即便是躲迷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