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这一次,《红岩春秋》的封面报道,再次确定为关注"重庆大轰炸"。对于很多杂志来说,如果把"重庆大轰炸"看做一个选题,这是一个"老选题",但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党史刊物来说,题材一点不老;如果把它看成一个话题,而对于当下这个时代来说,这个话题一点都不过时。是的,"重庆大轰炸",对于今天我等后生,它在很多时候,成为了选题与话题;而在70多年前,那确是狼烟四起、生死一线的活生生的现实。写此文时,我又专门翻了词典,查阅"设身处地"、"感同身受",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相似文献   

2.
画中有话     
正你是我的眼。台湾一位70多岁的老汉张舞山,双目失明20多年。20多年来,他出门从不拿拐杖,都是搭着老妻阿英的肩行走,过马路、乘坐公交车都行动自如。他幸福地说:"我看不到,自己走路常会跌倒,幸好有阿英的肩膀让我靠。"邻居形容,这对恩爱夫妻就是盲人歌曲《你是我的眼》的真实版人物。  相似文献   

3.
《实践》2017,(9)
<正>他一生与镗刀作伴,精益求精,迷恋至深;他这个人也如镗刀,攻"坚"克"硬",毫不走偏。他是大国工匠,是"铁人",是"第一人",更是金子般的"好人"他,就是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防务事业部工人戎鹏强。2016年,戎鹏强的故事在央视《大国工匠》栏目播出,这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位"镗刀王"。他18岁进厂,被分配到车间成为一名镗工。从那时到现在,他就干了镗工这一件事,一干就是34  相似文献   

4.
《当代党员》2020,(2):54-54
吴明忠,71岁,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原巡视员。他曾参加对越还击作战和"两山"侦察作战,荣立三等功2次、二等功1次。作为一名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党员,退休后,吴明忠不改党员本色,积极传播正能量,发表了《北练南战》传记小说和《忆重庆市人民防空指挥所建设》《纪念重庆改革开放40周年组诗八首》等正能量文章。  相似文献   

5.
小时候,读朱自清的《背影》,那个为了给孩子买几个桔子、努力翻爬火车月台的父亲的形象,至今烙印在脑海。"……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初识深沉父爱的感动,竟让不知愁滋味的我,和当时的作者一样落下了眼泪。长大后,读龙应台的《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父母目送我们长大离开的背影,我们目送父母垂垂老去的背影。  相似文献   

6.
正欣闻《共产党员》杂志创刊70周年,我发自心底地祝贺,愿《共产党员》杂志越办越好!我常被感动,尤其是在做某件好事的过程中,在成功帮扶困难群众后,在看到大家幸福快乐笑容的一瞬间,还有就是在阅读《共产党员》刊登的许多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时。我小时候,媒体不像现在这么多,那时记忆最深的就是《共产党员》杂志,那是我父亲经常阅读的杂志,也是他的"最爱",因为能成为共产党员并阅读党报党刊,足以让他骄傲一生。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  相似文献   

7.
<正>7月14日,"2017重庆首届雕塑大展"在重庆美术馆开幕。这是重庆第一个关于雕塑的大型展览,150余件作品展现了重庆雕塑的历史以及重庆雕塑家的整体面貌。其中,长江大桥上的大型人物雕塑《春》《夏》《秋》《冬》的定稿青铜原件系首次公开展出。  相似文献   

8.
《红岩春秋》2009,(6):F0003-F0003
11月28日,为纪念重庆解放60周年,重庆解放系列图书《重庆读本》,《解放60周年重庆英模谱》,《重庆解放》,《解放大西南》,《跨越60年的重庆记忆》,《科学发展新追求》首发仪式在解放碑现代书城举行。  相似文献   

9.
正"重庆是一个风云际会之点,是一个具有夸张的地理意义的临时宿营地……重庆是一个成千上万人分享过的插曲……大人物和小人物,高尚者和贪污者,勇敢的人和胆小的人,都曾在重庆聚会过一下。"抗战时期曾在重庆生活过的美国著名记者白修德和贾安娜在《中国的惊雷》一书中如是描述。这期间,著名文学家茅盾也来到重庆。不过,他不是过客,也不仅仅是来"聚会"。他肩负使命,以纸笔作刀剑,投身于抗  相似文献   

10.
<正>201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0周年。在这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年,我应《红岩春秋》杂志社之约,为该刊先后撰写了两组文章,即《重庆市版图之历史变迁》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始末》,分别刊载于该刊1至5期与7至12期。从这两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重庆在战火中诞生成长、在和平中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90年前的1927年9月,因为时局变迁的关系,先前隶属于北洋政府的"重庆商埠督办公署"改为"重庆市政厅";同年11月,重庆市政厅正式成立,先前的"重庆商埠督办"也随之改称  相似文献   

11.
正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刘伯承、贺龙是西南党政军最高首长。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经济、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繁忙岁月里,"三巨头"时刻不忘西南首府——重庆的文化建设,从而拉开了新重庆文化建设的序幕。邓小平提出在渝出版《新华日报》在重庆新闻史上,有过两张《新华日报》:一张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由周恩来领导的《新华日报》,人称老《新  相似文献   

12.
《理论与当代》2014,(3):55-56
正陈道明在1月18日的《广州日报》上撰文说:我说过我不爱交朋友,其实不然,只是交往方式不同。我觉得人真到掏心窝子的时候,就离分开不远了。有时候有朋友跟我说太多他自己的东西,我会制止他。都说对于男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责任,我理解的责任首先是"不欠"。于国——祖国培育了我,所以要努力做到遵纪守法,国家需要我的时候,我要尽义务和责任;于家——父母养育了我,我要尽孝,让老  相似文献   

13.
张秀梅 《党史纵横》2006,(12):46-47
他,11岁亲历长征;50年后,他时刻心系那条地球上的红飘带,用心来重新走过长征路,充盈其间的足迹都凝聚在纸页上,成为一行行深沉而又灵动的诗句;他以一个红军战士的名义,在为后人打捞那沉淀于岁月深处的真实的历史,传承着长征精神。他就是沈阳军区原文化部部长张云晓,一位离休后笔耕不辍,用诗再次亲历长征的老红军战士。有好的土壤,便生出诗的幼芽桌上,是一本新诗集——《诗的红飘带》,油墨飘香。“启开通往记忆的闸门,便看见一条红飘带似的征途。”就是这条红飘带,牵引着一个已经84岁的老人,至今还走在长征的路上……这是他的履历:1933年11岁…  相似文献   

14.
《批评家之死》是马丁·瓦尔泽二○○二年的作品,分为《涉案》、《招供》和《粉饰乾坤》三部分,共十六章。全书围绕主人公拉赫著作《犯罪的愿望》中的一句话展开:"一个让人觉得罪该万死的人,他果真死了,那就是现实主义!"这句话在全书中出现了七次,尤莉亚引用了四次,施特莱夫引用了两次并重新界定了拉  相似文献   

15.
《奋斗》2016,(7)
正重庆94岁的老红军袁崑去世后家属还代交一万年党费。这位老红军生前已交清党费,去世时留下遗嘱,让子女给他交上一万元的党费。他说:"我死了,但共产党员的身份没有变,死后没有工资了,那就一年交一元钱,交一万年党费,因为我们这些人就是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去冲锋陷阵的,中国共产党万岁就是我的信念。"这就是一个共产党人至死不渝的信念与信仰,让人深受感  相似文献   

16.
他说,只要是充满希望与激情,就会于平凡乏味之中找出有意义、有文化、能够丰富生活的亮点。他正是用这样炽烈的情感与善于发掘美、表现美的积淀,全心全意投入到不息的创作之中。《记忆山城》、《重庆大轰炸》、《三峡大移民》、《和平·交流·发展》、《特园一中国民主党派历史号观纪念群雕》一他最惬意的便是,“游历了世界各国之后再回到这座生我育我的城市,能以青铜与白石,为这座城市塑造一座座历史的雕塑丰碑而深感欣慰。”  相似文献   

17.
马拉 《红岩春秋》2014,(5):41-45
正李德益大儿子李方荣,正在家里书房的桌上,用父亲传给他的那种漂亮字体,给朋友写一幅"老来不生气"之类的书帖。李方荣今年65岁,父亲当年因病逝世时,正是他这个岁数。他说:"1986年我碰到苏葆桢,他说他认识我父亲;老书法家徐文彬,是我父亲的老朋友。在重庆,认识和晓得我父亲李德益的人,实  相似文献   

18.
正1943年6月,受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的委派,《新华日报》记者陆诒随重庆各界慰问团到鄂西采访。遵照周恩来的嘱托,陆诒在恩施单独访问了叶挺将军,并深入长江西陵峡石牌前线,做了他在抗战时期的最后一次战地采访。回到重庆后,中央南方局副书记董必武称赞陆诒的鄂西之行获得"双丰收"。"周公"面授机宜陆诒(1911-1997),上海闵行人,中国著名的战地记者。中国文艺界老领导夏衍曾说:"抗日战争  相似文献   

19.
正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办公室里,名誉馆长王川平就其母亲刘谷音走出重庆企业改革第一步的话题接受了我的采访。他为我泡上一杯茶,然后缓缓地坐在沙发上。谈及母亲刘谷音,他停顿了一会儿,陷入深深的回忆中,又起身从一个黑色文件夹里拿出几份旧资料,其中包括两份载有刘谷音消息的《人民日报》、两篇人物专题报道和1期以刘谷音照片为封面的《管理与厂长》杂志。他指着其中一份《人民日报》说:"照片第一排中间的这个人就是  相似文献   

20.
<正>"长江流过我整个的生命,波涛声中震荡着我的思乡曲!"曾卓的青少年时期,是在长江沿线城市武汉、重庆与南京度过的。他并非"七月派",却是"七月"诗星;曾被胡风划为"另类",又被硬性定为"胡风分子";他没有做过水手,却是享誉诗坛的"老水手",逝世后追授为"当代诗魂"。你可曾知道,作为编剧人,他促成将《江姐》首次搬上舞台。值此纪念抗战七十周年之际,笔者浏览当年采访曾老伉俪时他们的赠书签名,诗人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