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萧红的小说创作继承了鲁迅“改造民族灵魂”的主题 ,她把国民生存的原始和愚味 ,展示到极致。但是 ,每一个作家的创作都有自己的特色 ,她将自己悲剧性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融入作品 ,为我们观照国民的生存状态 ,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从中 ,我们可以窥视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是萧红小说的价值所在。萧红认为 :“中国人的灵魂 ,在全世界中说起来 ,就是病态的灵魂 ,中国人有一种民族的病态。”她继承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主题 ,以“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暴露着国民的愚昧、麻木 ,对生与死的漠然。她将自己独特的生命感悟和人生经历…  相似文献   

2.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名著名的青年女作家,同时更是一位有着强烈革命要求的左毅作家。她的创作不但得到了鲁迅、茅盾、柳亚子、聂绀弩、丁玲、戴望  相似文献   

3.
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她9岁丧母,“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②继母对她更少慈爱,唯一能给她温暖和爱的是祖父.所以,她“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③1928年,萧红在家乡读完小学,考入哈尔滨一所女子中学.在这里,她接触到“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鲁迅的《呐喊》、茅盾的《追求》、美国进步作家辛克莱描写工人生活的长篇小说《屠场》等中外文学作而,使她的思想产生了反对剥削压迫,追来民主自由的进步倾向.1930年冬,因对封建家庭包办婚姻不满,他毅然离家出走.此后,她结识了萧军等进步的文化人士.1932年,她开始文学创作,并以悄吟为笔名,先后在哈尔滨《国际协报》、《哈尔滨公报》、《大同报》等发表文学作品.1933年10月,她与萧军自费出版了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其中收入她的《春曲》、《王阿嫂的死》、《小黑狗》、《看风筝》、《夜风》、《广告副手》6篇作品.这些作品,多取材于下层人民的生活,反映了旧中国的社会面貌,带有鲜明的进步倾向.《跋涉》出版后刚刚送到书店,便遭查禁.萧红不得不和萧军流亡关内.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继鲁迅之后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她的《呼兰洵传》和《生死场》,为中国大地立传,其深厚的悲剧内容,以及富于天才创造的自由的诗性风格,我以为是唯的”。(市市贤治)  相似文献   

5.
1942年的1月22日,年仅31岁的左翼进步作家萧红不幸魂陨香江。带着一生的伤痛,带着无尽的遗恨,萧红离开了伤害她、吞噬她的罪恶的旧世界。坎坷前行憧憬温情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生于黑龙江呼兰县。父亲张廷举是当  相似文献   

6.
正1934年初春的一个晚上,戏剧家左明陪伴作家赵清阁去看望鲁迅。鲁迅知道赵清阁能诗善文后,便说:"写散文要富诗意,作新诗对写散文有帮助。散文无论抒情和叙事,都必须辞藻优美、精练。然而更重要的是,诗与散文都应言志,不可空洞无物。"从此,赵清阁更醉心于文艺创作。她一生著述颇丰,出版了50多部、总计3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在重庆,赵清阁度过了她文学生涯中的黄金岁月。擅长戏剧和小说创作的她,活跃于重庆文坛,为抗战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  相似文献   

7.
刘永莉 《理论学刊》2003,(6):143-144
萧红继承了鲁迅所开创的改造国民灵魂的文学传统.<生死场>从对农民真实生活情景的描写到对国民性的反思,表现出萧红对农民生存状态的困惑和面对沉睡的国民灵魂的深深的悲哀;<呼兰河传>是萧红远离故乡后对曾经生活的环境的一种深刻的自省与反思,她以现代人的眼光冷静地观照自己熟悉的生存环境,挖掘和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  相似文献   

8.
周军 《党史天地》2006,(6):29-32
1942年的1月22日,年仅31岁的左翼进步作家萧红不幸魂陨香江。带着一生的伤痛,带着无尽的遗恨,萧红离开了伤害她、吞噬她的罪恶的旧世界。  相似文献   

9.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位著名的青年女作家,同时更是一位有着强烈革命要求的左翼作家。她的创作,不但得到了鲁迅、茅盾、柳亚子、聂绀弩、丁玲、戴望舒等文坛巨匠的首肯和高度评价,使她成为独树一帜的作家而蜚声文坛,更重要的是她为我们民族文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宝贵遗产,具有很高的社会认识价值和文学欣赏价值,并日益得到国内甚至国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正20世纪30年代,呼兰河畔孕育了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她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以超卓的才情和女性特有的视角,用满含深情的笔触,书写底层民众生命的悲凉、灵魂的抗争,她就是被誉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怀着崇敬之情,来自国内外的文学爱好者来到呼兰河畔,走进萧红故居、萧红纪念馆,感受萧红苦难却又绚丽的一生。萧红故居坐落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萧红大道228号,  相似文献   

11.
女作家萧红以一部荡气回肠的《生死场》而驰名中国现代文坛。鲁迅先生曾著文说,萧红“是我们女作家中最有希望的一位”。《生死场》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鲁迅的评价之高颇为鲜见。  相似文献   

12.
她们的日子不是用来作的,而是用来过的。这两年,"萧红"是一个关注度颇高的名字,微博、名家专栏经常提及,有的分析她作品,但更多的人都在可劲挖掘她的私生活,还拍了以她为主角的电影,萧红有个显见的优势,她和张爱玲一样,笼罩在"民国"这个神奇的似乎能变废为宝的黄金时代的光晕下。民国才女确有很多,除了上述两位,还有张幼仪、黄逸梵、苏青等一批卓越女性。奇妙的是,这类才女引起的兴趣远不如前者持久,她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她们  相似文献   

13.
岳晓英 《理论学刊》2004,1(7):119-121
同样拥有孤独寂寞的人生,张爱玲和萧红的生命感悟却有所不同。出身没落大家庭的张爱玲品味到的是繁华不再的苍凉,她选择了遁世的人生方式;萧红感悟到的是生命的宿命般的苦难和苦难中的一丝温柔,所以,她一生都在生命的路途上艰难地寻觅。  相似文献   

14.
《福建党史月刊》2014,(11):31-31
正1934年,萧军、萧红从东北沦陷区来到上海,带着《八月的乡村》、《生死场》这两本描写东北人民抗日的书稿。鲁迅先生冒着生命危险,为其写序,以《奴隶丛书》名义秘密出版。据秋石考证,当时有人写了一篇书评,对《八月的乡村》多有指摘。鲁迅对此很生气,就对徐懋庸说:"你看过一个美国电影片子么?那是讲白种人在非洲‘探险’  相似文献   

15.
穆洪 《世纪桥》2011,(20):36-36
陈毅生前虽未同鲁迅见过面,但对鲁迅非常敬仰,据杨尚奎在《红色的赣粤边》一文中回忆,1934年,陈毅在赣粤边坚持游击战时,因敌众我寡,身陷重围,日夜思索如何尽快与党中央取得联系。有一次,他突然想起鲁迅,虽然彼此不相识,但他深信鲁迅是支持党的革命事业的,于是他写了一封信,  相似文献   

16.
孙喜华  谭明 《世纪桥》2003,(4):64-64
那些不畏严寒,不惧风雪在东北沦陷的漫漫长夜里,前仆后继把新文学的种子播在荒芜土地上的耕耘者,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女作家萧红是20世纪30年代活动在鲁迅身边的左翼文学青年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我们黑土  相似文献   

17.
1998年,在重庆某钢铁厂上班的王昕慧下岗了。下岗后她四处求职,最后,她在重庆的解放碑好吃街开了一家小餐馆。这一干就是好几年。  相似文献   

18.
马拉 《红岩春秋》2015,(4):42-44
2011年5月14日,李焕民、宋广训、徐匡等大画家,从成都回重庆参加在重庆渣滓洞举办的《红岩版画——<红岩>原著版画插图五十年》画册首发式后,回到当年他们在重庆创作《红岩》版画插图的现场——化龙桥画家村故地重游,不禁想起当年那段"美协藏画"的沧桑往事。画缘我们都知道,重庆化龙桥画家村是当年四川美协(当时重庆  相似文献   

19.
孟素 《党史文汇》2012,(2):58-61
许广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引人瞩目的女性之一,她刚强勇敢,率直情真,追求自由与平等,具有一定的才华.她与鲁迅冲破世俗偏见、坚贞不渝、极富个性的爱情故事一直家喻户晓,传为佳话.她的这种独特个性同样也表现在对信仰与事业的追求和奉献中.鲁迅在世时她与他并肩战斗,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鼓与呼;鲁迅逝世后,她继续义无反顾地追随共产党并至诚为其奋斗终身,一如既往地信念不变,以能够早日加入共产党为荣.  相似文献   

20.
北京绍兴县馆鲁迅的一处旧居李德平说起鲁迅在北京的旧居,说起鲁迅当年在北京的生活和工作,人们往往会想起阜城门内西三条21号那座四合院,因为那里有当年被人们称为“老虎尾巴”的鲁迅居室兼工作室;因为那里几经整修,已成为闻名遐迩的“鲁迅博物馆”。其实,鲁迅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