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充满着内在紧张。一方面,他们充分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阶级分析方法、资本批判理论和共产主义理想的价值和贡献,主张回到马克思。另一方面,他们妄称马克思主义个别论点过时、将马克思主义看作是现代主义、试图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后现代发展或有机发展,主张超越马克思。这种摇摆表明,有机马克思主义始终在怀特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动摇,最终还是倒向了怀特海主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经历了文化的张力运动,即从文化存在形态突进为社会政治存在,成为社会政治运动乃至国家形式;而当马克思主义运动在社会政治斗争中遭受挫折时,它可能退回为文化存在形式,被限制在文化范畴之内。完整地观察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存在与政治存在的交替史时,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退回也应该予以积极评价。必须看到文化存在并非只是一种限制,因为文化存在是可以带来自信的。一旦以文化的深入性、渗透性特征为观察视野,就会发现文化的特殊力量,从而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文艺复兴之可能性,这正是21世纪世界的一个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3.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伟大成就,关键在于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理论前提。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就在于坚持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它孕育着悠远醇厚的华夏传统文化底蕴,且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生命产物。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以唯物史观批判地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悟化认知的划时代的历史飞跃,并丰富、充实和演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硕果,从而建构着中华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理体系的韵味隽永的审美印证。  相似文献   

5.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传统儒学就开始面临深刻的理论危机和实践危机。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新儒家的几代学人都对儒学的现代化进行了探索。上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关于中国文化缺乏宗教性关怀的偏见以及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偏激态度所带来的问题突出地摆在新儒学学人面前,为此,新儒家创造性地提出了内在超越的理论。本文将以第二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为例,对新儒学内在超越思想及其困境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无疑带来了文化意义上的全球化。文化全球化虽然从表面上具有文化趋同的趋势,但是,它并不能由此带来文化上的同质化或西方化。相反,文化全球化恰恰是建立在文化多样性这一前提基础之上的。这表明,文化全球化内蕴着由多样文化共生并存而引发的矛盾冲突,而从文化冲突走向文化整合则构成了文化全球化的逻辑旨归。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思潮,其改造社会的实践功效在中国近代史艰苦卓绝的探索中成功地理论指导实践,成为时代的精神座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人民理论选择的胜利,是三个自信的表征。马克思主义的乾道与儒学的坤道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朴素唯物主义的有效对接,具有积极的社会建构意义。二者的无神论特质,道与辩证法在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民族性格中实践性统一。马克思主义人学与儒家仁学的价值会通提供了哲思历史必然性的理论契机。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正处于走向复兴之历史节点,中国梦宣示了美好的理想。作为希望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方面内在地是一种开放性的哲学,即肯定人类历史的未来是非封闭性的、非终结性的。另一方面,它也是一种现实性的哲学,即可以依照理想来现实地改变世界。  相似文献   

9.
巴赫金的“对话主义”强调“我”与“他者”之间经常性交往,“我”与“文本”、“我”和“世界”、“我”和“他者”都处在纵横交错的“网格”联系中。透析“对话主义”并将其喻义引入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探讨中,主流意识形态与传统文化之间应采取友好对话、相互“寻根”的交往方式。维护中华民族之所以为中华民族的最重要琴弦是儒学,维护中国之所以为社会主义国度的最重要琴弦是马克思主义,二根琴弦采取“复调”式的合奏或许能奏出更美妙的音乐。  相似文献   

10.
就《贪污贿赂解释》,理论与实务已习惯性地称确立了受贿罪数额+情节的结构。然而,因疏于对数额与情节各自功能、各自定位及结合方式等的研究,导致这一结构无法有效发挥法条释读功能。在纯数额型中数额可被抹平处理之外,有标志性的意义是,该司法解释确立了数额与情节结合的嵌入式结构。这一结构中的情节被同一化、均等化看待,于三档法定刑幅度共用。然八种情节之所以可和特定的弹性数额区间结合来表达情节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关键是它们有不同质或处于不同体中。此结构隐含的原理,有助于合理确定遭受损失、多次索贿等的含义,有助于解决情节竞合等问题。当然,该结构在范围上是受限的,判处无期徒刑等案件不宜适用。  相似文献   

11.
王成胜 《理论前沿》2009,(24):23-2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不是纯粹的“马克思主义化”,更不是单一向度的“传统化”,而是真正意义的“中国化”,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真正意义的“当代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12.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已经作为一个时代性课题提到了日程上,如何处理中国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也作为中国文化现代化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提了出来.  相似文献   

13.
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是与时俱进的过程与时俱进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的动力源泉。 184 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马克思、恩格斯为唤醒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感 ,立足当时面临的资本主义历史环境 ,经过艰难的求索 ,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在运用所创立的理论指导革命运动的实践中不断修正某些具体的设想和论断 ,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得以与时俱进。列宁立足复杂的历史现实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已近一个半世纪,100多年来,它面对种种攻击和挑战顽强地确立和发展起来。近些年,国内外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甚嚣尘上,“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就是那些企图取消马克思主义的人所选择的突破口。《大失败》一书的作者布热津斯基专著撰述“马列主义已经丧失了它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以结构维度、战略维度和价值维度为视角,可以分析出四个全面思想内在逻辑理路:四个全面的提出依托于改革开放以来几大力量博弈互动的发展背景;四个全面的部署源自于在新形势下对全局和长远发展进行的战略思维;四个全面的落实基于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路径。四个全面的三条内在逻辑理路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共有的“文化基因”塑造了二者“相结合”的客观性、真理性与合理性。从五四运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二者“相结合”的理念经历了以马克思主义批判总结民族传统文化的“孕育期”“批判继承期”“挫折调试期”“吸收借鉴期”和“转化创新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新时代党的建设、国家治理、全球治理等方面充分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17.
"普世价值论"是资产阶级学者"发明"的一种理论,它一方面体现出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体现出形而上学的方法论.资产阶级学者无法用阶级社会的眼光去发现超越阶级和历史发展阶段的价值观念,这是西方"普世价值论"的根本局限.马克思主义者要科学应对"普世价值论",即在深入分析其理论的错误本质的同时,进一步将"普世价值论"与"普世价值"予以明确区分.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因脱离生活特别是学生生活,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以马克思的生活理论为基础,确立新的教学论前提,并在实践中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生活化,是提升该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七大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在党内掀起了宣传贯彻毛泽东思想的热潮,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在新时代,中共七大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学术成果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体系已有充分条件进行构建。其根据在于:它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共同的学术成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践、中国哲学密切结合产生的学术新说,它在长期发展中已经有了系统性,奠定了成为学科的坚实基础。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体系,要坚持尊重思想客体的原则,总结历史发展的原则,合理逻辑整合的原则,多样化中趋同的原则。“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体系的理论核心是把“一般实践”和“具体实践”统一起来的新实践论,其展开的主线依次是以中国这个现实世界为对象的实践论的世界观,以中国的改造和中国人民自我改造之统一为实质的“广义认识论”,以引导中国人民创造自己的新历史为使命的“历史创造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