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再认识是以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为基础,遵循科学所应有的道路前进再认识本来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列宁说:“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没有止境的接近”。(《列宁全集》第38卷第208页)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无论是就其作为一种理论、运动或制度,都不可能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往复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列宁在俄国把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随后又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在此过程中,列宁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俄国的具体实践以及当时整个时代发展的特点相结合,对社会主义理论作出新的概括,解决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获得了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伟大成果。  相似文献   

2.
十月革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特殊时期和非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俄国发生的一次大变革,这场革命改变了俄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从十月革命本身看,虽然俄国生产力水平低,很多人认为俄国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但在临时政府无法解决危机的情况下,布尔什维克提出了目标明确的主张,在国家处于危机的时刻担当起了历史职责,为俄国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从社会主义实践的视角看,列宁虽然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时间不长,但他探索出了一条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即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结合起来,与农民一道建设社会主义;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视角看,在20世纪发展史上,苏联社会主义对人类发展与进步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不仅促使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也使资本主义国家借鉴了社会主义的许多经验,改善了工人阶级的待遇,缓和了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3.
《河殇》作者苏晓康们,把资本主义描绘为“好得很”,说“资本主义转动工业革命和自由贸易这两个轮子,开始了伟大的飞跃,开始了科学与民主的双重历史大合唱”,揭开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认定只有资本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中国唯一有希望的选择。与此同时,《河殇》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全面地攻击,把社会主义描绘得漆黑一团,竭力加以丑化,在作者的笔下,社会主义“糟得很”。他们以此来动摇人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念。这里,我们就《河殇》反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几种表现,进行剖析。 (一) 《河殇》否定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诬蔑科学社会主义是“乌托邦”式的空想。《河殇》作者苏晓康们,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借助第二国际及俄国孟什维克的衣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确认社会主义改革是“一种革命”,称之为“第二次革命”。因为他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统称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即“第一次革命”。作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第一次革命论”改变了以往把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看作两次独立的革命的传统观念。两次“革命论”的提出与确立,有助于人们从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角度进一步深入认识“第二次革命”发生的原因,揭示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改革与革命的一般规律,从而提高参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把研究视域转向东方社会,提出了俄国农村公社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俄国农村公社的跨越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与“世界历史”理论紧密相关的.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内在的自我否定性、全球交往中生产力的传输、社会主义运动的世界性存在是俄国农村公社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复杂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无产阶级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多次实践、认识、反复探索。首先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俄国无产阶级也是如此。1923年1月,列宁在晚年的著作《论合作制》一文,总结了布尔什维克党关于工作重心转移,对商业、合作社性质看法的改变等重大理论问题的再认识,明确指出:“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个根本改变就有力地说明了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短短几年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对社会主义有个不断认识,再认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赵紫阳在党的第十三次大会上指出:“在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这是一个崭新的重要论断。为什么前者可以“不经过”,而后者则不能“越过”呢?其实这两者都是为生产力发展要求所决定的。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一定发展和无产阶级在居民中占有重要地位,当然就谈不到社会主义革命。但如果具备了这两个条件,这类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就可以而且需要通过走向社会主义来为生产力的发展开拓道路。当历史的辩证发展把社会主义革命提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面的时,许多自命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仍然企图把西欧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这条固定道路搬用到俄国,否认俄国可以越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主要论据是:俄国还没有成长到实现社会主义的地步,还没有实现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前提,列宁反驳道: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三大指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以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到多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再到当前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实践。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三次大飞跃,三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与此相适应,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经历了不断深化和扩展的过程,同样有三次大的飞跃。我们当前正处在对社会主义第三次再认识的时期。第一次飞跃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开始打破理论和观念的局限,直接经受了实践的检验,从而改变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许多固定观念。正如列宁当时所说的:“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列宁选集》第4卷第687页)第二次飞跃打破了一个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的局限,人们开始在各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相互比较中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多样性和民族特色问题,社会主义建设的多种模式的问题等,被愈来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客观现实,问题是怎样看待它,在低潮中应当做什么、怎么做,这是值得研究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历史的低潮和低潮的现实社会主义包括学说、运动、制度三部曲,纵观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曾经有过两次大的低潮,第一次是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后到1905年俄国革命爆发,这30多年时间,资本主义处于“和平发展”时期,是一个没有革命形势的“沉寂”的时期。那时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已经结束,东方还没有成熟到实现这种革命的程度。第二次是本世纪70年代后进入第二个“沉寂”时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资本主义,而不利于社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运动、从运动到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从传统模式到新模式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们认识社会主义的方法也经历了从头脑中构想新社会、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根据经验谈论社会主义、摸着石头过河等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
从十月革命到列宁逝世的七年间,是社会主义史上光辉的时期.在这七年中,列宁把社会主义一般理论同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初次实现了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从而为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贡献.探讨列宁对社会本义的再认识问题,对于我们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2.
张立慧 《理论探讨》2007,3(4):12-15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评价标准的确立和完善,从其思想脉络发展的正趋向看,经历了提出生产力标准、生产力标准具体化为"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提升为社会和谐标准的历史变迁。这一过程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轨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把握的不断自觉和深刻,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美国有没有社会主义的讨论关涉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如何认识、继承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重要问题。所谓美国没有社会主义的观点,是违背历史规律和美国发展实际的误断。美国不是没有社会主义,而是没有西欧式的社会主义。近代以来在美国,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前赴后继、连绵不断、从未绝迹。现代社会主义的根子深扎于现代资本主义之中,资本矛盾运动的不停顿发展,使反资本的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千姿百态,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在思想文化界,有极少数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散布了不少背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否定社会主义,主张资本主义。这是根本违背人民利益和历史潮流的,因而是广大人民所坚决反对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科学社会主义指引下,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三次巨大变化。在中外的近代史上,有不少先进思想家和仁人志士,对未来的理想社会进行过热心的探索。从十六世纪英国人莫尔的《乌托邦》到十九世纪三大空  相似文献   

15.
历史哲学之于人类有何价值?19世纪英国实证主义代表人物密尔(Mill,旧译穆勒)如是说:“历史哲学一般被认为同时是社会进步哲学的证明和雏形。”(《西方思想宝库》第900页)照此观点,历史哲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如何科学、理性地对待历史,更有助于人们认识现实观照未来。衣俊卿博士的历史哲学专著;《历史与乌托邦──历史哲学:走出传统历史设计之误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以下简称《历史与乌托邦》)以独到的哲学视野,通过对历史上的乌托邦的剖析阐述,通过对历史、现在、未来交会点的人的分析;通过对人与乌托邦历史的分…  相似文献   

16.
论“三个代表”对党的先进性新概括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总结我们党80年的历史经验,站在世纪交替的历史高度,着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对党的先进性作出了集中而深刻的新概括。这一概括对于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认识自己、巩固自己、发展自己,把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三个代表”对党的先进性的概括阐明了我们党的本质属性 “三个代表”的论述深刻总结我们党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进一步从社会发展规律和党的进步本质相统一的角度对党的先进…  相似文献   

17.
所谓社会主义的“附加条件”,是指由于人们对社会主义在理解上的偏差和错误,在思想上和实践中把那些非社会主义的东西,当成社会主义条件而加以肯定的那些事物。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一是因为社会主义是新生事物。人们对社会主义内容的认识在实践中还没有达到科学的认识以前,在理解社会主义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差和错误,是符合人的认识发展规律的。二是有些人常常用“左”或右的眼光去看待社会主义,这样就会把非社会主义的东西看成是社会  相似文献   

18.
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理论思维的成熟是党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富于理论创新精神的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党80年来,我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善于从总结历史经验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使自己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自觉的政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握规律,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理论的创新的伟大品格.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时一再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情况确实是这样,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党内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有分歧,也有争论。第一次争论发生在60年代初,第二次争论发生在“文革”后期,第三次争论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90年代初达到很尖锐的程度。本文试对这三次争论作历史的回顾,并加以总结。一、6O年代初的两种社会主义现的争论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  相似文献   

20.
十月革命胜利后,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新课题,即象俄国这样一个资本主义不够发达的国家如何走向社会主义的问题尖锐地提到布尔什维克党面前。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光辉论断,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也有过设想。但这种设想不是、也不可能是建设社会主义的详尽计划和具体方案。特别是对于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更不可能提供现成的答案。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必须靠俄国人民自己在实践中探索。这一探索,就其艰巨性和历史意义来讲,都不亚于十月革命的伟大斗争。在达一伟大而艰难的探索过程中,列宁作为党和国家的领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列宁正确地回答了上述新课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开辟了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列宁关于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光辉论断,是俄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最初几年基本经验的总结,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