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2年2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召开新闻发布会,司法部部长张福森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副部长刘介绍了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基本情况。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苏泽林、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主任王振川参加了会议。当各位读者读到本期刊物时,首次国家司法考试已经告一段落,但为此而探索的内容则远未结束。为此,司法部办公厅新闻办邀请了有关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见解。现摘要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提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对加强法治建设认识的深化,充分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明确和厘清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深化改革之间的关系、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依法治国和依法治党之间的关系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日前,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基本原则、工作布局和重点任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积极投身依法治国伟大实践,共同推进法治中国新的历史征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在我们国家,东西南北中,工农商学兵政党,党是  相似文献   

4.
法治中国的建设正处在不断拓展之中,在法治拓展的过程中,社会生活诸领域已经初步实现了法治化,但法治中国仍在路上.在法治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与法治自身不相适应的观念、习惯和做法,仍需不断拓展法治的深度与广度.立足于中国法治实践的成就,从中国法治的现实呼唤法治拓展、从"党领导法治"拓展到"党实践法治"、从"实质法治"拓展到通过"形式法治"实现"实质法治"、从法治的工具价值拓展到法治的目的价值、从"法治模仿"拓展到"法治自信"等视角.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明确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创立新思想,形成新方略,引领新实践。八个明确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十四个坚持精准概括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定位和基本方略。如何将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创造性地运用于法治领域并转化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中国的指导思想、基本方略、实践路径,是当前法学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方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探索性地把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思想新方略新实践概括为保持法治定力、发展法治理论、提升法治方略、拓展法治道路、深化法治实践、统筹法治改革、建设法治强国、加强法治领导。  相似文献   

6.
7.
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国家治理意义重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最新成果。其汲取了古今中外各类法治理论的有益元素,对法治理论做了七项创新发展,即建设法治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三个核心要义"、坚持"共同推进、一体建设"、完善党内法规体系与实现依规治党、着力实现制度现代化、统筹国内法治和国际法治;还对法治理论做了十五项拓展深化,即关于依法治国方针、坚持党的领导、法治为民、法治经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权力监督、德法并重、改革和法治关系、加强社会治理、政法机关职能、法治环境建设的拓展深化。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系列成果,传承了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精华,吸收了世界法治理论精华,且勇于探索当代中国法治实践。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法治上给我们最明确的号令就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根据十八大政治报告的阐释,笔者认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努力抓好以下各个方面的工作,力求统筹谋划,分头实施,整体推进,务求实效。  相似文献   

9.
李林 《法学研究》2014,36(6):3-8
正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一次以执政党最高政治文件和最权威政治决策的形式,对在历史新起点上带领全国人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做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部署,对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做出了前所未有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决定》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作为现代政党的领导执政理念、治国理政韬略和执政治理方式,跃升到了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历史新高度,意味着当代中国的"五位一体"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一个理性化、法治化和规范化的新阶段,意味着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相似文献   

10.
11.
公法法治论——公、私法定位的反思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本文以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标准为突破口 ,通过反思私法优位论之是非 ,提出法治社会应当树立公法优位的观点 ,因为公法与法治的理念与构造完全吻合 ,反映了立法法治和司法法治的需要 ,能够对权力与权利之间以及权力内部的关系加以最合理的定位 ,有助于培育社会主体的法治信念  相似文献   

12.
论法治信用     
法治是人类社会治理方式的较佳选择,信用是人类社会存续和发展的基础。信用意味着人人互信与互为保障,它涉及人的内在品质与外在行为能力,是人的内在品质与外在行为能力的统一。法治是一般的、抽象的人类活动规范的动态运行系统,没有人的信用这一内核,法治将成为没有生命的躯壳。因此,建构法治的信用机制是法治理论与实践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通过构架立法、执法和守法信息公开机制、沟通与共识机制和监督与责任机制,法治信用即可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3.
论法治反腐     
法治反腐,是指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限制和规范公权力行使的范围、方式、手段、条件与程序,为公权力执掌者创设公开、透明和保障公正、公平的运作机制,以达成使公权力执掌者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从而逐步减少和消除腐败的目标。在法治反腐中,程序反腐是最重要的,具有最大的优势,加强程序法制是反腐的上上策。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修改《行政诉讼法》扩大人民法院行政案件的受案范围、推进政务公开、建立和完善官员家庭财产申报、审核和公开制度、启动人大的质询监督制度以及加强和规范平面媒体和网络对腐败现象、腐败官员、腐败行为的监督是当前反腐应当采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从1997年“三五”普法开始,随着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普法工作开始向依法治理延伸。各地区、各部门上下推动、条块结合,在学法基础上广泛开展了依法治理活动,基本形成了一个以基层依法治理为基础、以地方依法治理为主体、以行业依法治理为支柱的依法治理“三大工程”的格局,依法治理工作呈现出全面实践、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回顾“四五”普法期间开展行业依法治理工作的实践,可以发现,其中体现出以下几方面明显特点:第一,行业依法治理主体日趋多元化和多层次性。行业依法治理的主体是指行业依法治理活…  相似文献   

15.
从"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关系来看法治演进的轨迹,法治建设主要有三个阶段:"以权力制约权利"的法治阶段、"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法治阶段、"以权利制约权力"的法治阶段。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人民享有广泛的、真实的民主,法治建设适宜"以权利制约权力",以实现人民监督政府与政府服务人民的有机统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法治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而推进法治建设的步伐,必须营造法治变革所需要的友好型环境。  相似文献   

16.
论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就是指人类符合法治的精神、原则、理念、逻辑和要求的思维习惯和程式。其主体是公权力享有者或行使者,其标准是实质合法性,其目的是保障人权,其过程是具体化思维。它的内部结构包含层次性思维和过程性思维两种维度,本质上是统括了心理逻辑、较高理性、价值判断和思维习惯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7.
陈仲 《河北法学》2011,29(5):157-162
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伟大成果,民主更多地体现着人类社会的正向价值。作为植根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理性文化和社会文明的法治,内涵"良法",是近代以来各个国家的法律实践过程和追求目标。以法治的本质属性以及民主的内在需求为视域,民主蕴涵着极大的法治功能,主要表现为民主发展的"促动"功能,民主内容的"承载"功能,民主实现的"保障"功能以及民主局限的"克服"功能等。  相似文献   

18.
19.
刘武俊 《中国法律》2008,(1):20-22,75-79
2007年,是中国法治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一年,也是法治中国与和谐社会交相辉映的一年。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了全面的部署,明确提出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是确保依法治国这一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落地生根,满足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方面新需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宪法法律及党和国家政策方针得到切实有效实施的必然要求.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深化依法治国实践要在如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创新政治参与途径和形式,切实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建立依法决策机制、规范权力运行,加强人权的法治保障,狠抓“关键少数”、增强领导干部民主法治意识等方面下更大的功夫.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主要包括深化立法实践、执法实践、司法实践和守法实践四个维度,需要加强思想保障、政治保障、组织保障、行动保障和监督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