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社会转型的主导力量,国家能力的强弱对社会转型具有重要影响,同时社会转型也在影响着国家能力的发挥,二者构成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社会转型中提升国家能力的宏观调控能力、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社会管理能力是实现国家能力结构转型、促进国家能力建设的关键,也是实现国家能力和社会发展和谐共进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在社会治理中面临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治理体制尚待完善、治理方式落后、治理人才匮乏等问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对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予以深化:应加强公共服务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构建全新治理模式;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打造公共安全体系,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培养专业人才队伍,为社会治理提供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3.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沿海农村展开了新一轮村级治理的行政化改革,其基本取向是在乡村一级建立公共行政体系。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深刻改变了沿海农村的社会基础条件,同时也引发了乡村社会结构的现代化与治理事务性质的变革。这既导致维系村民自治制度良性运转的基础条件趋于弱化,也为乡村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契机。新时期的村级行政体系具有突出的公共属性,通过村级权力规范、基层组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公共行政构筑了更加制度化的基层治理体系,强化了乡村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塑造了村级组织的公共服务者角色。在此过程中,国家意志的贯彻能力得到强化,并以公共服务为纽带与农民建立起更稳固的公共关联,在一定程度上使基层治理迈向了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后税费时期,在国家权力退场和乡村社会规则弱化的背景下,作为基层民主实践的富人治村带来了村庄政治排斥和村级治理公共性弱化的后果。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制度建设和规则供给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路径,塑造了村级民主选举的规范化、村级权力运行的标准化、村级民主监督的制度化,重构了富人治村模式下村级治理的规范性和公共性,促进了乡村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增进了基层民主。在乡村社会分化和治理转型过程中,国家对基层民主治理的制度体系建设和规则供给能力的增强,制度建设和规则下乡为国家权力与乡村社会的互动提供了有效的路径保障,为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和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路径借鉴。  相似文献   

5.
关于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必尧 《探索》2007,(5):60-62
政府社会职能弱化尚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建设和谐社会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和谐社区建设,健全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建立社会矛盾消解机制,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6.
现代国家体系逐渐形成。全球各个国家政治发展道路和路径虽然多样,但最后结果却是殊途同归走向现代国家。在此背景下,走向现代国家需要现代国家治理结构的支撑与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现代国家的制度安排最主要表现就是建立现代国家基本制度,促进国家权力的理性化、规范化与功能分殊化,实现现代社会成长和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及良性互动。国家能力的提升要注重国家治理能力的协同与均衡,不仅仅强调国家的强制能力和汲取能力,更要注重公民的权利保障和救济,促进国家吸纳能力的提升,实现国家政治制度化和国家能力现代化。由于国家组织内部的结构性力量与社会结构的区隔,现代国家能力不能无限夸大,现代国家只能是有限能力的国家。  相似文献   

7.
现代国家体系逐渐形成。全球各个国家政治发展道路和路径虽然多样,但最后结果却是殊途同归走向现代国家。在此背景下,走向现代国家需要现代国家治理结构的支撑与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现代国家的制度安排最主要表现就是建立现代国家基本制度,促进国家权力的理性化、规范化与功能分殊化,实现现代社会成长和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及良性互动。国家能力的提升要注重国家治理能力的协同与均衡,不仅仅强调国家的强制能力和汲取能力,更要注重公民的权利保障和救济,促进国家吸纳能力的提升,实现国家政治制度化和国家能力现代化。由于国家组织内部的结构性力量与社会结构的区隔,现代国家能力不能无限夸大,现代国家只能是有限能力的国家。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两个决定,是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现代化建设总布局的"姊妹篇":一个确定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一个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现代国家治理能力表现在国家制度体系的稳定性、国家制度执行的有效性、社会各方参与基础上的资源配置结果的公平正义性等方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推进和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9.
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是与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相对接的区域社会发展模式,是国家在推进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模式方面的重要探索。国家治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立足于历史经验、本土实践和社会事实,讨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路径,是在社会转型与社会发展新时期,不可回避的社会公众议题。在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中,在国家治理层面,充分引入市场和民众两个主体,实现治理体系多元化,对于完善现有国家治理体系具有较大现实意义,同时对于探索城镇化的中国道路以及社会科学研究中建立中国话语体系都有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为国家治理结构中的重要因素,社会组织治理能力的提升对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而当前社会组织在治理中,存在着力量难以有效整合、专业治理水平有待提高以及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工作缺位等障碍性因素。在国家大力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有利环境中,要通过积极加强社会组织间力量的整合,提升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以及强化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等措施来确保社会组织治理能力的提升,助推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求实》2015,(11)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加强党的领导能力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中国的近现代史也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起领导作用,是当之无愧的领导党。但是,领导党并不是只是说说,或单凭权力强行规定就能做到的。加强党的领导能力建设,首先是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强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作为加强党的领导能力建设,保证党的领导地位的首要的与核心的任务。其次是要强化党内民主建设,真正贯彻落实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真正地教育好党员干部,形成合力,提升党的领导能力。最后要强化组织纪律,把违反政治纪律和财经纪律,不能领导群众反而被群众排斥的党员干部清除出党。我们必须在制度设计上,通过顶层设计,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调整好国家治理体系,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加快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重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其重点是加强党的领导力建设。党的领导力建设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加强党的领导力建设,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必然遵循,与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相契合,是夯实党领导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中国领导力与党的领导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唇齿相依、血脉相连。执政兴国离不开管党治党,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更离不开中国领导力建设。提升中国领导力的无数道理都蕴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进程中,也孕育于整个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国家与社会治理的生动历史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3.
社会建设关乎民生福祉增进与国家长治久安,是我们党“人民至上”立场的集中体现。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建设推进呈现出“人民至上”立场更鲜明、“目标要求”内容更丰富、“大抓基层”导向更突出、“国家安全”战略更凸显的纵向历时演进规律。通过以党建引领促进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逐步完善,以制度优化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全周期高质量发展,以总体国家安全观引领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水平提升,以数字技术嵌入助力数字社会建设加速推进,我国社会建设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与发展。党的二十大基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价值追求,提出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基层建设、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等新目标新要求。新时代新征程,应厚植“人民性”理念、强化制度体系建设、深化数字技术赋能、加强要素支撑保障,多措并举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在民生和安全领域的跃升。  相似文献   

14.
马俊毅  杨一凡 《探索》2024,(1):27-40+165
在我国政治学语境下,韧性理论围绕治理现代化意义上长治久安、和谐共生的政治系统愿景而建构,治理韧性的本质属性与目标则可以理解为政治治理体系效能较强,以及国家与社会各领域的自主性发展与运行形成较强的生命力、抗逆力、复原力与可持续发展性。中国以文明型国家的国家传统,形成以国家、社会、民族相互塑造而延续千年不辍的韧性,韧性的理念深度蕴含在中华文明品质与国家建设中。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对中华文明所蕴含的文明韧性作出了最好的阐释,而“两个结合”为我国的政治现代化如何汲取文明韧性,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发展指明了基本原则与实践方向。中华文明韧性与中国国家韧性的叠加,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韧性。以文明韧性为基底、以国家韧性为依托、以共同体韧性为目标,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探索更丰富和更具韧性的治理路径,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开的国家治理,不断汲取中华文明的韧性因素,持续建设韧性国家,从而能够塑造对抗现代性风险的韧性政治,其经验可为人类现代化建设提供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5.
边疆多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社会治理创新应把激发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优先选项,扩大社会治理的范围,提升社会治理的能力。中国共产党为了提高云南边境地区的治理水平,在1950年前后十年间,初步探索、加快发展、深入推进培养当地人民的参与积极性,形成了一系列的历史经验。借鉴这一时期的治理理论及实践模式,在新时代的边疆治理中,通过建设国家力量保障制度得以充分落实,促进联系的密切化,提升服务各族群众能力,夯实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能力,增强各民族的民族认同、社会认同和国家认同,在文艺作品中讲述好边疆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国家各项事业的美好故事及其中包含的理念等,进一步提高边疆地区各民族的参与自觉性、能力和质量,不断铸牢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高这一意识的理性内隐。  相似文献   

16.
民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彰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其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于此,应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重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等途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主化。  相似文献   

17.
政府创新是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重要引擎,是驱动社会全面创新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要建设一个精简、高效、廉洁、服务的创新型政府,亟须政府在理念、职能、组织结构、服务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改革,从而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为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以政府创新推动创新发展,需要准确把握突破口和着力点,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市场监管方式、公共服务方式、社会治理方式和保护环境方式,努力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8.
五大发展理念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国家治理有条不紊离不开理念科学化,国家治理出错总是与理念迷失科学的方向有关,理念科学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保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科学的取向适应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是党治国理政思想的重大创新。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之中,是当代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党引领中国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促进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目标的全面实现。目前我国已将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实现却需要社会知识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提高知识创新能力是实现自主创新的基础和保证。  相似文献   

20.
《求实》2017,(7)
当前在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全球化命题战略回应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植入国家治理和政党建设当中,为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转型,以政党现代化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而为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和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现实途径。作为国家治理的主体,为适应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遵从执政规律,调整执政方式,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做出全面的转换和调适,通过对自身的执政理念、组织机构、制度建设等进行深刻变革,最终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