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群 《理论建设》2011,(6):30-33,74
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之际,正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业已形成之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过程表明:党的领导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灵魂。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数十年的孜孜探索,才建设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同时笔者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继续完善,党的领导无疑是最坚强最重要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尚玉为 《世纪桥》2012,(13):151-152
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全面把握依法治国方略的丰富内涵,深刻理解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意义,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3.
《福建理论学习》2011,(6):44-45
1、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4.
杨玉荣 《奋斗》2014,(11):28-29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首先就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四年后,如何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完成了制度初创,解决了制度有无问题,初步实现了制度体系化,那么,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则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注人灵魂与生机。  相似文献   

5.
喻义东 《党史文苑》2011,(14):60-6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90年法制方针及其实践的历史必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民主宪政实践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价值目标;"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学说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理论根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法制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造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基本体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全面形成。  相似文献   

6.
充分认识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统帅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郑重宣告: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理论的新发展,呼唤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打造中国话语体系,目的之一是加强或提高中国话语权。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要着力解决内外两个基本问题:一个是提高中国话语体系的大众化水平,一个是提高中国话语体系的国际化水平,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其建构途径。  相似文献   

8.
党的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实践诠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深入展开对这一理论体系的研究,无论是对于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还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建议,都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0.
韩德强 《新视野》2012,(4):93-97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根植于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在自我完善和自我创新的基础上,已经成为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科学体系。这个科学体系主要由司法规范系统、司法组织系统、司法职能系统和司法人员管理系统组成。该制度体系的形成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本质属性,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晓 《求实》2012,(5):74-77
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标准,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里,解析出该体系形成标准的特殊性,找寻其独具的中国特点和特色,使其区别于其他法律体系的形成.从其形成标准方面考量,可以确立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坚持“一个根基,一个前提,三个支撑”: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现为根基,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项具体制度;以彰显中国特色为前提;以满足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为支撑、以构成涵盖基本数量法律规范的和谐统一体为支撑、以法律实施机制的有效实践为支撑.  相似文献   

12.
正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吴邦国委员长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庄严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从制度上、法律上解决了国家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做好立法工作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可以从十个方面来把握:坚持以不断解放思想为强大思想武器,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坚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稳步推进建设发展;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视人民群众为推动历史前进真正动力;坚持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不断开拓进取;坚持实践第一,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闯出一片新天地;坚持以人为本、惠及全民,不断推进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不断探索,拓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坚持构建内外和谐环境,着力和平发展;坚持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14.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指由诸多法治要素有机结合、彰显社会主义属性、反映中国国情并集中体现中国人民意志的统一整体。该体系主要由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党内法规体系五个子系统构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着眼于诸多法治要素的有机联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总抓手,致力于上述五个子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16.
《求是》2011,(6)
2011年1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座谈会。吴邦国委员长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光  相似文献   

17.
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法治的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基础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在法治建设方面没有现成的范式和蓝本。我国的法律制度应与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相适应。政治向心力是我国法制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本土资源,党的领导有利于彰显、发扬这一优势。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特征鲜明地体现在我国的根本大法即宪法中,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反映了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形成的党的领导地位,显示了我国的人民民主制度与西方所谓的“宪政”的本质不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同时是升华为政治形态的中国工人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资产阶级思想家把共产党的领导同历史发展规律对立起来,制造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同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对立。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粗暴歪曲和糟蹋,理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论点是无根据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特征鲜明地体现在我国的根本大法即宪法中,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反映了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形成的党的领导地位,显示了我国的人民民主制度与西方所谓的"宪政"的本质不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同时是升华为政治形态的中国工人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资产阶级思想家把共产党的领导同历史发展规律对立起来,制造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同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对立。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粗暴歪曲和糟蹋,理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论点是无根据的。  相似文献   

20.
《党课》2012,(15):17-18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典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中国的国情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