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论道德需要的逻辑起点——“道德经济人”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需要的逻辑起点是以“经济人”理性为基础。以道德理性为最终目标的“道德经济人”理性。“道德经济人”理性是道德理性的初级阶段。社会转型期.过分张扬“经济人”理性必会加剧道德危机,而过分主张道德理性却又曲高和寡,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一条在“经济人”理性的基础上。将道德理性从应然转变为实然的途径,这条途径就是倡导“道德经济人”理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变为公民内在自律、自觉的道德需要.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求实》2014,(6)
网络负面道德环境是网络危机传播的基本环境因素之一,网络负面道德环境体系包括网络社会的道德泛化、道德低俗化、道德苛刻化、道德弱化等,表现为道德越位、道德缺位和道德错位,这些负面环境对网络社会危机传播起到推动和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汤洪俊  谢仁凤 《世纪桥》2012,(21):59-60
新时期国民道德危机的原因主要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道德教育的短缺,法制的不健全和政府、政府官员的道德失范。针对国民道德危机的成因,解决新时期国民道德危机的主要途径有: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确实注重道德建设,加强法制建设,强化官员的道德考核,建立廉洁、高效政府。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诚信”之所以成为热门的话题之一,确实在于不讲诚信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实事求是地分析诚信道德的现状,探寻道德生活中诚信危机的表现、危害及其产生的原因,是现代社会呼唤诚信道德、迫切要求加强诚信道德建设的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的危机本质上是道德信仰的危机,道德危机的根源在于人们道德意识结构的变迁与道德资源的缺失。儒家道德理性人文精神彰显了自身的当代价值,是我国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6.
公共危机具有公共性、突发性、破坏性等特征,都会对社会道德秩序产生一些影响。从消极方面说,它会威胁社会道德规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破坏道德秩序的外在约束力,暂时使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变得迟钝;从积极方面说,它能够促进社会道德的转型,激发人们的责任和关爱意识,推进个人道德境界的提升。在道德建设过程中,应当积极采取措施,避免公共危机事件对社会道德秩序的破坏,引导良好道德氛围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康德的宗教理想是一种理性的道德宗教,“道德信仰”是道德宗教的基础,是以道德为基础的理性的信仰.在宗教中树立“道德信仰”,就是在对终极存在者的虔诚信仰之中突出道德的地位,强调终极存在者的道德位格,并把对道德情感、道德法则乃至道德行为本身的信仰作为宗教的核心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蒋苏婕 《求实》2006,(2):35-37
个体自我景况与个体道德行为和社会道德状况密切相关,一定意义上讲,当代道德危机也是自我认同、自我评价和内心规范的危机。自我的困境来自自我的分裂、最高权威和普遍道德原则缺场导致的自我坐标的缺乏,以及不确定社会秩序造成的自我规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9.
蹇庐氏 《先锋队》2011,(10):56-56
“日记门”、“开房门”、“艳照门”……这“门”那“门”的频发,以及个别干部数人淫乱、染上性病等等丑闻不时被披露,至于包养情妇,乃至嫖娟宿妓,竟然也常有所闻。少数干部风流成性、生活荒淫已成严重问题。其实,风流成性、生活荒淫,凸显的是严重的作风问题,反映了个别干部道德滑坡所形成的道德危机。难以想象,一个私德不修、游戏人生的干部,会是一名克己奉公、公正廉明的公德楷模!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军事道德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军事道德思想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 ,在领导社会主义国防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党的三代领导极大地发展了这一思想。一、确立了军事道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 ,把军事道德纳入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范畴 ,突出了军事道德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二、丰富了战争与和平的道德观。在“和”与“战”的标准上突出了国家、民族利益 ;在“和”与“战”的价值选择上 ,突出了“以和抑战” ;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 ,突出了战争对社会主义建设危害的认识 ,表达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党的慎战思想。三、深化了对人与武器关系的道德认识。明确指出了在“人与武器”关系中的“人”是有道德的人 ;提出要用军事道德作为武器装备现代化的道德保证。四、完善了军事道德的原则与规范。  相似文献   

11.
于璐 《世纪桥》2009,(23):118-118,122
“道德建设”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课题。当人类进入变幻莫测的21世纪。思想上的矛盾定然更加突出地表现在道德领域。党的十七大在文化方面首次提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建国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颇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于璐 《世纪桥》2009,(21):118-118,122
“道德建设”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课题。当人类进入变幻莫测的21世纪,思想上的矛盾定然更加突出地表现在道德领域。党的十七大在文化方面首次提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建国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颇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道德终极标准是由若干标准构成的道德标准体系:一个总标准和两个分标准。总标准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遵循的道德终极标准:增减每个人的利益总量。分标准:(1)在人们利益不发生冲突而可以两全情况下的道德终极标准,亦即所谓的帕累托标准:无害一人地增加利益总量;(2)在人们利益发生冲突而不能两全的情况下的道德终极标准,亦即“最大利益净余额”标准,说到底,亦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标准。  相似文献   

14.
道德评价及其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评价是道德实践领域的核心问题.道德评价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行为者的道德人格之优劣以及行为正当与否.道德评价的合理性是建立在承认“是”能推出“应当”这一基础上的,道德评价合理性的意蕴直接涉及到合理的评价标准、评价对象、评价方式、评价表达等.因此,在道德评价过程中,我们必须合理地确定评价前提,科学地界定评价对象,遵循严谨而周密的评价步骤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5.
科技发展对道德进步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发展不能说是道德危机的罪魁祸首,事实上科技发展促进了人类道德进步,但是科技发展对道德进步的作用是有条件的。文章进而阐述了现代科技发展向伦理道德的挑战,尤其是科技运用中的道德退步现象,并就此提出了一些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6.
储翔昱 《唯实》2003,4(3):46-50
道德和法律作为社会调整的两种手段 ,各自的实现方式不同 ,但最终目标一致。道德是法律的价值核心 ,法是基本道德的国家强制。但由于各自调整方式的不同 ,两者之间的转换应该有个“度” ,不能失之偏颇。道德法律化主要体现在立法方面 ,指法律要以道德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传统观点将边沁的功利主义等同于利己主义,认为他否认道德的绝对性,将善和恶完全视为个人的主观评价。在介绍、梳理富勒两种道德观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了边沁的功利主义权利观。边沁功利主义原则的价值在其批判性,它所追求的其实是“愿望的道德”,有其以“平等关切”为基础的道德原则,并有“利他主义”的倾向。边沁不仅承认个人的法律权利,而且也不否认个人的道德权利。边沁的“平等”观念,切合着富勒的“愿望的道德”。  相似文献   

18.
麦金太尔是当代西方著名的伦理学家,针对当代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遍存在的道德危机问题,极力主张自由之后,复兴传统。本文从道德危机、古典德性传统、重新构建德性伦理三方面对麦金太尔的伦理观作简要概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人为性与为人性:道德的本质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忠华  易小明 《唯实》2008,1(1):29-31,90
道德因人而生,为人而存在。整个人类伦理思想史表明,道德从来不是“自然存在物”,而是一种“人为的”和“为人的”存在。失去“人为性”的道德是虚无,失去“为人性”的道德是外在于人的僵死的工具,且一旦极端化,就会成为束缚人发展的桎梏、枷锁!“人为性”与“为人性”的统一程度从根本上决定了道德意义的实现程度。  相似文献   

20.
道德悖论及其研究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德海教授在《论道德悖论与新道德体系的构建》中彻底否定了道德悖论的客观存在,引发了我们对道德悖论及其研究的进一步思考。笔者所理解的道德悖论,是在主体进行道德价值选择和实现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它是客观存在的,不是“虚假命题”。同时我们认为,揭示道德悖论的客观存在及其基本性状和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悖”的可能性和基本理路,对于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诸多“道德问题”,厘清哲学和伦理学史上一些经典的“困惑”的真实原因,揭示逻辑学史上一些“经典悖论”的“道德真面目”,培育和提升我们的思维品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