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改革,改革本身并不是目的,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因此,确实存在着能否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的问题。从1987年秋苏联的形势来看,由于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已经偏转,苏联这艘巨大的航船是否会触礁沉没,这是身处北美的我们当时关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苏联剧变20周年。20年来,中国一直在总结苏联剧变的深刻教训,去苏联化,摆脱斯大林—苏联模式的束缚,从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亦出现了一些问题。在此背景下,我们应该冷静下来,进一步深入地、认真地思考一些问题,这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苏联剧变的根本性、深层次的原因,是由于斯大林—苏联模式长期未能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这种社会主义路径已走不下去了,已走入死胡同。基于这一基本看法,当前我国应着重思考的问题与吸取的教训有:一是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不断地改革才能发展,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二是在改革经济体制的同时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三是如何认识改革要坚持正确方向的问题;四是正确认识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五是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发展方式能否顺利转变,说到底取决于经济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20年来我国经济改革的过程曲折起伏,历尽艰辛,改革理论的发展同样步履维艰。 70年代末市场经济目标初露端倪中国对改革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探索,早在5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但在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前,改革的方向并不明确。“文化大革命”的深重灾难使人们重新思考经济的发展道路问题。于是,不少经济界和学术界人士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如何估价市场力量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4.
1968年,勃列日湼夫在宣布苏联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之后,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体制”这一概念。1977年通过的苏联新宪法首次把政治体制作为国家基本法调节的对象。社会政治体制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在苏联法律上得到了正式的肯定。七十年代中期以来,苏联出版了大量研究苏联现阶段政治体制的论著,苏联政府机构改革也成为苏联理论界注意的问题之一。苏联学者不仅对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而且对政府机构改革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苏联模式是苏维埃时期苏联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组织体系和思想体系。这一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取得了成就巨大,但也存在诸多问题。苏联领导集团在对该模式进行改革过程中,出现了重大偏差,这最终导致了苏联社会制度的转轨。今天,我们研究苏联模式兴衰的经验与教训是有必要的,它能让我们充分认识到改革事业的艰巨。  相似文献   

6.
陈新明 《人民论坛》2011,(12):19-21
苏联模式是苏维埃时期苏联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组织体系和思想体系。这一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取得了成就巨大,但也存在诸多问题。苏联领导集团在对该模式进行改革过程中,出现了重大偏差,这最终导致了苏联社会制度的转轨。今天,我们研究苏联模式兴衰的经验与教训是有必要的,它能让我们充分认识到改革事业的艰巨。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国内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之一,在于忽视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所扬弃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考察和研究,忽视了对苏联共产党历史以及苏联历史的研究.而造成上述不足的根源在于我国学者往往习惯局限于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而割裂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以及苏联历史和苏联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只有加强对苏联历史的研究,才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得更加透彻,也才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随着苏联解体之后苏联时期的档案不断解密,苏联共产党历史和苏联历史中的很多疑问将会得到客观的阐释,而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显然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8.
个人还是制度是研究苏联解体问题的学者的对立观点。由此衍生出了四个观点:即苏联解体是否具有命中注定的必然性;苏联解体是否是苏联人民的选择;苏联解体是否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结果;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否是"去苏联化"的结果。对此,东西方比较政治学理论有着不同解释,而正确评价苏联解体原因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前提,涉及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道路的评价。对此,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具有阶级属性,以马克思比较政治学的视角来解读这一重大的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关于高举旗帜的问题,我结合理论宣传战线的工作谈几点体会。一、要深刻认识邓小平理论这面伟大旗帜在新时期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从社会主义的发展看,旗帜问顾关系到无产阶级政党的生死存亡、无产阶级国家的统一独立、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所取得的。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苏联共产党的瓦解,苏联社会主义大厦的崩溃,是苏联领导人丢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伟大旗帜的结…  相似文献   

10.
加快改革步伐,是党的十四大的重大决策。所谓改革,从根本上说,主要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特别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突破和超越。因此,为了更好地把握当代经济改革发生、发展的历史渊源,加深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事业的理解,增强加快改革步伐的自觉性,积极投身改革大潮,有必要深入剖析毛泽东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关系,搞清他对这种模式的突破和趋同,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这无疑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对戈尔巴乔夫改革中政治与道德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酝酿和实施改革的过程中,戈尔巴乔夫特别强调道德原则,强调人道主义.这首先源于戈尔巴乔夫对苏联一斯大林模式、特别是对斯大林的农民政策和斯大林对无辜者进行镇压的否定,他想重新塑造社会主义的形象,让社会主义为人服务.在改革过程中.苏联各种矛盾暴露出来,地方分离势力迅速发展.道德优先的政治理念阻止了戈尔巴乔夫用武力去维护国家的统一.苏联解体了,但没发生流血冲突.戈尔巴乔夫改变了俄国政治中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传统.他不仅注重目的的合理性,而且注重手段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给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教训,是在应当进行改革的时刻,没有及时而正确地进行改革,其具体表现是或拒绝改革,或拖延改革,或作修修补补式改革,或在问题和矛盾已经积重难返之际盲目改革。汲取苏联改革的教训,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必须而且只能通过改革加以解决。没有改革,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没有改革,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  相似文献   

13.
苏联模式的特征及其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从本质上讲就是弱化乃至改变苏联模式,因此,后者的时空适应性和多层次性特征直接影响了改革的起始、进程和效果.苏联模式的时空适应性决定了苏联、东欧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或早或迟都要进行改革,但改革时间有前后差别.苏联模式的多层次性决定了改革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越往深层次发展,改革的难度会越大,甚至改革有夭折的可能.因此,苏联模式的特征是我们认识和评价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4.
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理论的简称,它是苏联传统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半个多世纪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都与这一模式有关。它的一些基本原则,至今还制约着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及其改革方向。我国传统经济体制也是以这一模式的理论为基础的。因此,客观地、辩证地、历史地评价斯大林模式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苏联模式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兴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解体、苏联社会主义失败已近十年 ,国内外对其原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作了许许多多的探讨 ,得出了各种各样的结论。在国内 ,有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 ,苏联解体、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在于这一模式的弊端。不可否认 ,这一结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一结论却解释不了何以在同一模式下二十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那么 ,应该如何评价这一模式 ,如何认识它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关系呢 ?这是本文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一、苏联模式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模式 ,往往也被称…  相似文献   

16.
<正>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第一次社会主义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基础的革命。几年来,苏联国内不断有人提出:在勃列日涅夫时期,每个人都已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并经常谈到劳动力、基本商品的供应、燃科等方面的弊端,但为什么一直到现在才改革呢? 实际上,社会主义发展速度减缓起于七十年代下半期。  相似文献   

17.
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是改革的方向□钱津认真研究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问题,这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证改革不偏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要科学地认识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必须明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具有不完...  相似文献   

18.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问题是与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与生俱来的。二战以后,在东欧和亚洲,新出现一批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再加上原来的苏联政权,一时间,形成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相对抗的“新阵营”。到了50年代初期,从社会思潮到经济社会政策各领域,新阵营里出现了强大的改革浪潮,也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第一批改革家,从南斯拉夫的铁托、波兰的哥穆尔卡,到苏联的赫鲁晓夫和匈牙利的纳吉。这一波改革的出现,主要有下列原因促成:第一,在斯大林全盘控制的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19.
苏联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政治体制弊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戈尔巴乔夫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导致苏联混乱和解体的直接原因。然而,在仔细考察苏联的历史发展进程和苏联政治体制弊端后,我们可以发现,戈尔巴乔夫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乃是苏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失败,以及导致苏联解体,则原因众多,应另当别论。一、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苏联历次改革半途而废的重要原因在苏联历史上曾进行过多次改革,这些改革都没有使苏联真正摆脱过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走上民主化的道路,使苏联社会主义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其重要教训之一便是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1921年苏联从军事共产主义转向新经济政…  相似文献   

20.
高放 《同舟共进》2009,(4):31-32
苏联六次错过体制内改革的机遇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1936年基本建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苏联是把马克思、恩格斯于19世纪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成现实社会制度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