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焰  陈平 《当代世界》2012,(2):17-22
应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f非国大)、卢旺达爱国阵线(卢爱阵)、乌干达全国抵抗运动(乌抵运)、南苏丹苏丹人民解放运动(苏人解)和苏丹全国大会党(全国大)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于2012年1月5-16日率中共代表团赴南非出席非国大百年庆典,并对卢旺达、乌干达、南苏丹和苏丹进行友好访问。这是新年伊始我党对非洲的首个重大外交活动。  相似文献   

2.
2013年9月底,北京城建亚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南苏丹分公司项目经理马如才,从初秋的北京飞往非洲东部的南苏丹.飞机穿破低压带厚厚的云层,飞行了近13个小时后,渐渐降落到首都的朱巴机场.这不是马如才第一次踏上非洲这片“热土”,非洲西部的塞内加尔及加蓬都曾有他所在单位的驻地项目.只不过那时,马如才一路上会层层脱衣,即使最后只穿着一层薄薄的夏装,下了飞机,也会被迎面扑来的滚滚热浪弄得浑身是汗.这次完全不同,此时的南苏丹正值雨季和旱季交替的季节,温度相对偏低,他身上没有什么不适的感觉.  相似文献   

3.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7月底至8月初对塞内加尔、南苏丹、乌干达、肯尼亚、马拉维和南非等六个非洲国家进行了为期11天的访问。相比美国总统奥巴马,希拉里出访非洲的次数和到访国家要频密和广泛得多。  相似文献   

4.
随着2010年4月苏丹近20年来首次大选的临近,苏丹这个非洲面积最大、同时也堪称面临最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国家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而占苏丹全国总面积约1/5、总人口1 7%多的达尔富尔地区因其持续的冲突、苏丹政府对这一冲突所采取的备受争议的政策,以及中国和苏丹日益加深的经济合作(特别是能源合作),也使中国的非洲政策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之一。由于中国和苏丹有着传统友好的密切政治经济关系,国际社会对中国在达尔富尔问题上可以发挥的作用存在着非理性的过高期望,以为单凭中国之力就可影响苏丹政府的政策。而有关达尔富尔问题的各种争议也对中国长期以来坚持的"不干涉内政"原则构成了挑战。本文认为,"不干涉内政"不应当被解读成不愿承担"保护的责任"。事实上,中国在达尔富尔问题上的政策近年来已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灵活性。考虑到达尔富尔问题的复杂性和目前苏丹南北关系的脆弱性,中国政府所倡导和推动的"接触方法"要比"制裁动议"对于维护苏丹的稳定与和平更具有建设性。  相似文献   

5.
(2月16日—3月15日)2月16日,苏丹南部各政党领导人一致同意,将独立后的苏丹南部地区命名为"南苏丹共和国"。  相似文献   

6.
正(9月21日至10月20日)9月20日,日本自民党召开该党政治制度改革执行本部首次会议。会议就自民党总裁、首相安倍晋三延长任期事展开正式讨论。有党员提出将党总裁任期由现在的六年延长至九年,还有党员提出"党总裁任期不设限"的意见。9月23日,由南苏丹前第一副总统马沙尔领导的"苏丹人民解放运动反对派"在苏丹首都喀土穆发表声明,正式向南苏丹总统基尔的朱巴政权宣战。10月14日,南  相似文献   

7.
《南风窗》2016,(10)
正连绵不绝的战争和灾难虽然是南苏丹这个国家的"主旋律",但这里的人们同样在他们的土地上坚韧地生活着。这篇故事,讲述的是几乎不为人所知的南苏丹青年导演们。他们在困境重重的现实中,正努力寻求一种新的生长。2013年和2014年的夏天,我抱着寻根问祖的目的来到了南苏丹。这个在人类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地区,曾吸引了埃文斯·普里查德、戈弗雷·林哈德、莎伦·哈钦森等英美人类学家到此进行田野工作。2016年春,我再次来到南苏丹,以杜克大学人类学博士候选人兼明危两  相似文献   

8.
2011年2月7日,苏丹南部公民投票委员会宣布苏丹南部公投的最终结果,结果显示,98.83%的选民支持南部地区从苏丹分离。随后苏丹总统巴希尔宣布承认和接受这一最终结果。南苏丹公投这一关乎苏丹分与合的重大事件,在改写苏丹历史的同时,必将改写非洲历史。南苏丹公投将对非洲局势产生如下四个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陶短房 《南风窗》2014,(2):75-77
中国在南苏丹石油利益受损始于这次内战前,这次内战充其量是“雪上加霜”。由于中国资本在南苏丹“家大业大”,内战双方不论谁得势,都势必仍将设法去寻求“中国友谊”。  相似文献   

10.
彭金栋 《当代世界》2013,(11):55-56
2013年9月22日至10月1日,苏丹全国大会党领导局成员、政府投资部长伊斯梅尔率苏丹全国大会党干部考察团访华。期间,伊斯梅尔接受本刊特约记者采访,就西亚北非局势、苏丹与南苏丹关系、中阿及中非关系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相似文献   

11.
1月9—15日,苏丹南方举行公投,决定留在统一的苏丹内还是成为独立国家。此次公投是落实苏北南双方2005年签署的《全面和平协议》的重要步骤,将决定苏丹这个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的前途命运,  相似文献   

12.
陶短房 《南风窗》2011,(3):82-84
南苏丹的朱巴政府和北部喀土穆政府一样,同样存在专制、腐败、官僚主义等问题。南北统一时期,他们可以将贫穷的根源归咎于北方,一旦独立,他们将无可推诿,届时南苏丹这个既没有主体民族、也没有主体宗教的年轻实体,或许会面临内部冲突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南风窗》2014,(2)
<正>中国在南苏丹石油利益受损始于这次内战前,这次内战充其量是"雪上加霜"。由于中国资本在南苏丹"家大业大",内战双方不论谁得势,都势必仍将设法去寻求"中国友谊"。自2013年7月开始激化的南苏丹总统基尔和前副总统马查尔的矛盾,在12月15日一场所谓未遂政变之后演化为两大部族(丁卡族与努尔族)间的大规模内战。除了首都朱巴的总统卫队中发生的火并,双方还围绕本提乌、博尔、马拉卡勒等战略要地展开激烈  相似文献   

14.
<正>2013年岁末,当圣诞和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刚刚建国不到两年半、曾经充满希望的世界最年轻国家南苏丹却重新陷入战火之中。迄今近两个月的战乱已造成了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部族间的杀戮和战事已导致数千人死亡,被迫逃离家园的流离失所人数目前已超过20万,其中有7.5万人在联合国的营地中寻求安全庇护。据联合国网站报道,联合国负责人权事务的助理秘书长西蒙诺维奇在2014年1月20日结束对南苏丹的四天考察访问时表示,冲突使南苏丹陷入了人道和人权的双重危机,一个月  相似文献   

15.
沈旭晖 《南风窗》2012,(4):78-79
中国要解决一次人质事件也许不难,但如何在冷战格局已成的南北苏丹争议中保持平衡,同时与双方保持友好关系、乃至成为两者的调解员,却越来越困难。2月7日,29名中国工人在苏丹被绑架10天后获释。1月28日,中水电集团公司在苏丹南科尔多凡州一个公路项目工地遭到反政府武装"苏丹人民解放运动"袭击,29名中国工人被绑架,更有一名华工确认中流弹身亡。这起绑架事件令人联想到近年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世界》2015,(8):85-85
<正>(6月21日至7月20日)6月23日,南苏丹执政党苏丹人民解放运动(简称苏人解)召开全国委员会特别会议。会议由苏人解主席、总统基尔主持,决定恢复原总书记巴甘的职务。2013年,巴甘因与总统基尔政见不合被解职。巴甘复职意味着苏人解内部和解取得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7.
闫健 《国际政治研究》2023,(2):85-105+7-8
在非洲国家独立之后,非洲国家间边界充满韧性的一个表征是分离主义运动相对较少。对后殖民时期非洲的分离主义运动进行整体性梳理与类型学划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在后殖民时期的非洲,“是否寻求创立新的国家”与“是否采用强制力”是判断分离主义运动的两个条件,而“军事斗争能力”与“分离主义目标的实现程度”构成了对非洲分离主义运动进行类型学划分的基本维度。后殖民时期非洲分离主义运动呈现出一些主要特征,如倾向于从特殊的殖民经历中寻求合法性、较少出现跨国家边界的分离主义运动及充满了内在的分裂倾向。在2005南苏丹分离主义问题达成政治解决方案后,非洲的分离主义运动出现了“和平化”以及日益与伊斯兰势力相结合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8.
新闻眼     
《南风窗》2004,(16)
非洲"黑白文明分割线"上的苏丹,目 前的严重事态始于去年2月,当时正值新伊 拉克战争爆发前夕,故不为国际传媒所关 注。不过,国际社会的调停工作一直没有 停歇。小布什上台当年即任命参议院元老 丹福思为总统特使,全权调停苏丹内战。 苏丹南北的黑白冲突由来已久,当南 部地区的黑人通过十多年武装斗争获得自 治权后,西部达尔富尔地区的黑人群起效 仿,要求喀土穆的阿拉伯中央政权解除袭 击黑人村庄的阿拉伯民兵的武装,并同意 达尔富尔自治。叛乱发生后,白人政府纵 容下的阿拉伯民兵更是频频袭击黑人村 庄。一年半的冲突造成1万多人丧生,百 万人流离失所。 在丹福思的推动下,苏丹交战双方曾 于今年5月签署和平协议。布什总统随后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六二年     
1月1日伏克曼诺维奇在南工会中央理事会上说,亚、非、拉一些工会组织既不加入自由工联,也不加入世界工联,南工会"必须更多地指向与一切自治工会合作,以便促进国际范围内的工会接近"。 2月4日—21日铁托访问阿联、苏丹。关于这次访问,铁托在3月30日接见伦敦《观察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在非洲的石油利益:国际政治课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非洲已成为中国保障石油供应安全努力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05年中国从非洲进口的原油占总进口量的30%;中国的石油公司近年来致力于开拓非洲石油的上游市场,并且在苏丹获得了令国内外瞩目的成功。在非洲获取石油利益的同时,如何应对非洲产油国内部治理和相关国际关系的复杂情势,已成为中国能源外交的国际政治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