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它在为人类创造无限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又带来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随着生态危机的出现,生态马克思主义诞生了,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深入探讨生态马克思主义将会为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提供可资借鉴的发展理论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党的十八大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求将它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自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这对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境界和社会形态。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不是单纯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而是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4.
赵丽 《新东方》2013,(2):56-58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第一次被写进党的报告,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认知,是执政理念的发展和升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切实转变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完善组织架构体系、制度体系和政绩考核体系。只有全民参与,将各项制度与政策落实在行动中,"美丽中国"才能如约而至。  相似文献   

5.
苑秀芹 《人民论坛》2014,(4):99-101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将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置于更加突出的地位,将此作为今后的重点工作予以安排部署.当前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还存在诸多阻滞因素,包括思想、经济和制度等方面的根源.鉴于此,文章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沈满洪 《观察与思考》2013,(1):14-16,81
美丽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资源环境严峻形势的紧迫要求,是各地美丽区域建设的适时提升。美丽中国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范畴,主要包括发达的生态产业、绿色的消费模式、永续的资源保障、优美的生态环境、舒适的生态人居等。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自主创新,必须依靠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制度是别无选择的强制性制度、权衡利弊的选择性制度和道德教化的引导性制度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7.
乡村建设的生态变迁使“美丽乡村”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内涵,本文试图从自然、社会、人文三个层面五个维度对“五美乡村”的内涵进行阐释:美在环境、美在生活、美在文化、美在布局、美在建设;并进一步对从“美丽乡村”到“美丽中国”的构建过程中,对“美丽乡村”的生态意蕴从空间的拓展性、时间的延续性和内涵的丰富性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8.
“无”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哲学美学的智慧,这种智慧的源起隐含着原始的巫文化和诗性文化智慧,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的阶段,禅宗哲学的阶段,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儒学阶段。“无”的哲学美学智慧,就老庄哲学而言,其主要意义在于它破除了只知“有”而不知“无”的思维,形成一种超越的智慧,并奠定了意境理论的哲学基础;就禅宗而言,则在于它导致中国心性美学传统的强化,使意境理论和中国艺术美学思维走向成熟;就王阳明为代表的儒学而言,则在于它使中国古代人生境界理论得以形成和实现。“无”的哲学美学智慧与西方现代美学还有许多相通之处,重视这种智慧,对现代人美学智慧的生成,亦会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刘琼 《理论月刊》2005,(6):58-60
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儒、道两家在对待生态问题上是一致的,特别是在效法自然、化育万物和知足知止的道德观上为现代社会摆脱生态危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道德思想。  相似文献   

11.
贺利平 《前沿》2014,(17):60-61
儒家生态伦理观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与现代生态文明观是一致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构想。本文通过对儒家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内涵的分析,结合当代社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从以生态文化建设为核心,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确立健康消费观三个方面,来谈一下当前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2.
洪梅  杨观概 《传承》2022,(2):60-66
“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需要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才能得以实现。而大学生作为“美丽中国”建设中坚的主体力量,应对其进行生态德育。当前,我国部分高校生态德育在实施过程、教学理念及其内容、优质师资队伍、学生自身生态道德素养以及外部力量支持等方面有待优化。基于“美丽中国”视下探究生态德育路径:重视生态德育实施过程,形成规范化教学模式、完善生态德育课程体系,更新教学理念及其内容;培育生态德育师资力量,打造生态教学主力军;注重学生生态自我教育,提升整体生态道德水平;加强外部建设力量联动,全方位促进高校生态德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谢恩芝 《传承》2013,(4):142-143
中国古代放囚归家过节现象主要表现为地方官员私下行为,也存在少数皇帝诏示放囚归家过节的个案。放囚归家过节并没有法律依据,主要建立在官员和囚犯之间的信任关系之上,但却得到政府的认可并被社会舆论赞扬。这种现象给当代中国法治建设以启发:建立当代放囚归家过节制度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谢茜 《传承》2013,(6):142-143
中国古代放囚归家过节现象主要表现为地方官员私下行为,也存在少数皇帝诏示放囚归家过节的个案。放囚归家过节并没有法律依据,主要建立在官员和囚犯之间的信任关系之上,但却得到政府的认可并被社会舆论赞扬。这种现象给当代中国法治建设以启发:建立当代放囚归家过节制度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贾永灵  黄文江 《传承》2010,(33):28-29
马克思对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研究,提出了极为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这些思想对于促进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陈丹红 《前沿》2014,(1):48-49
建设美丽中国,彰显了党和国家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对于改善生态民生,构筑幸福民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于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世界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美丽中国作为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诗化目标。生态建设已经成为关系民生幸福的重要内容,生态是民生的保障,而民生是生态的价值所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生态问题就是民生问题,改善生态就是改善民生。而改善生态民生的现实压力在于中国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及改善生态民生与经济发展的复杂矛盾。因此,要改善生态民生,实现美丽中国的新愿景,需要从理念、科技与制度等层面着力。  相似文献   

18.
“美丽中国”视域下的广西“乡村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平秋  张国成 《桂海论丛》2015,31(3):125-12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广西从"清洁乡村"入手,开展轰轰烈烈的"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初步探索出一条欠发达地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为建设美丽中国和现代生态文明新农村提供了"广西样本"。2013年以来,广西在"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实践中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这些经验启示我们,在未来的乡村建设中要坚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更加注重长效机制、更加注重统筹规划、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资金筹措。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传统文化先哲诸多教育方法相互联结而成的有机整体,儒家的道德教育方法为其主要组成部分。儒家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伦理教化法和自我修养法两方面,其特点主要是伦理性、灌输性和内省性。以史为鉴,这些方法及其特性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中国梦是当前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美丽中国梦就是绿色中国梦,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目的。论文在分析美丽中国梦内涵与地位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实现美丽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坚持和开拓生态文明道路;行动指南——坚持和丰富生态文明理论;根本保障——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最后得出只有坚持生态文明道路、理论和制度的统一才能实现美丽中国梦的结论。旨在为我国深入认识美丽中国梦及其实现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