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无产阶级的生存境遇是马克思恩格斯幸福观诞生的历史情境,马克思恩格斯把解放全人类和为劳动人民谋取幸福作为自己毕生奋斗的目标,在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及生产关系状况的基础上,认为造成人的不幸福的直接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不合理的社会分工与异化劳动,指出只有在人类解放获得自由发展的时候,才会实现人类真正的幸福。和以往历史上曾出现的幸福观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幸福观是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着眼于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之中,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幸福和追求幸福的科学幸福观,它将实现全人类的幸福植根于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的本质、活动规律之上,把幸福的实现路径具体化、历史化。代表广大无产阶级利益、创造幸福需要实践活动、以集体主义为着眼点、人人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和能力,是马克思恩格斯幸福观的基本内涵。劳动是幸福实现的源泉、消除异化劳动是实现幸福的必要条件、实现幸福要对旧社会实行根本改造、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幸福的理想社会、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实现幸福的基本路径。马克思恩格斯幸福观具有区别于其它幸福观的显著特征: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统一,索取享受与奉献创造的统一,个人幸福与整体幸福的统一,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幸福观是研究幸福问题的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为当代人们理解和追求幸福提供正确指引,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提供理论支撑,为当代幸福中国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幸福观是建构于哲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及契合于社会发展与追求个人全面自由的价值观当中,其理论特色和价值旨归对我们当前深刻认识幸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旨在阐释马克思的幸福观的基础上探讨其理论价值,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幸福观是一种劳动幸福论。他认为唯有"自由自觉"的劳动才是人类幸福的唯一源泉。幸福是社会整体良好状态的体现,是人们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基本特征,而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异化劳动",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不是幸福,反而是痛苦。另外,马克思的幸福论也是一种全人类的幸福观,也就是幸福并不仅仅指个人的幸福,而是全人类的幸福。  相似文献   

4.
幸福观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任务,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厘清马克思的幸福观,对于当前的幸福观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历史上关于幸福的理论可谓众说纷纭,与以往纷繁复杂的幸福观相比,马克思的幸福观以个体需要的满足为出发点,以个体创造性的实践劳动为实现方式,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旨归,将幸福看作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个体幸福与社会整体幸福、权利与义务、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人们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马克思的幸福观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首次集中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并在异化劳动范畴内总结性地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现实基础,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奴役劳动的弊端,进而表明扬弃异化及实现共产主义的未来社会理想。异化劳动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理论史,还在于能为理解及认识当今中国社会问题提供重要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本身具有极端的重要性,所以培育青年人的核心价值观之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培育青年人的核心价值观须以劳动幸福观为根基。劳动幸福观的价值意蕴是要尊重劳动,倡导幸福劳动。尊重劳动才是真正地尊重人。人只有得到尊重,才会有幸福感。劳动是人和人类社会存在和展现本质的唯一方式,是人的幸福之唯一源泉。判断幸福与否的标准正在于劳动是否得到应有的尊重,以及异化劳动是否得到克服。必须将尊重劳动和幸福劳动作为最核心的观念予以强调,并以此来培育青年人的核心价值观,这无非是要达到让所有非异化劳动均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承认,并在劳动中体验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与前现代社会结构上质的差异是古典经济学"现实"幸福观的出场契机,也是现代社会和前现代社会对幸福内涵理解不同的根源所在。以既定的经济事实为研究对象,古典经济学实现了对"社会"范畴理解上的先验维度到经验维度的转变,这为马克思幸福哲学走向现实提供了必要的切入点,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总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层面上予以把握。通过对古典经济学"现实"幸福观的批判性继承,马克思以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方法获得了对资本主义现实的辩证的、总体的理解,从而为"改变世界"的幸福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8.
论幸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对幸福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 ,历史上各个哲学派别也针对幸福问题作过各种论证 ,但只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人类追求幸福提供了正确合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多维度的幸福观。需要是追求幸福的驱动力,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是幸福的主要内容,劳动和创造是幸福的源泉,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核心,奉献是追求幸福的终极归宿。  相似文献   

10.
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费尔巴哈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唯物主义哲学家马克思均在坚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幸福观。通过对费尔巴哈《幸福论》中的幸福思想和马克思诸多著作中的幸福思想进行深入阐释及对比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两者既有共性和交融的部分,同时也存在着极大的不同。聚焦于马克思幸福观对费尔巴哈幸福观的批判超越部分进行分析,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从而为新时代幸福观的构建提供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系统阐释了异化劳动理论的内涵,深刻批评了资本运作过程中引起的诸种异化现象,并且主张凭借消除私有财产权的方式克服各类异化现象。工人在资本运作过程中产生了强烈反抗私有财产制的阶级意识。马克思认识到这种阶级意识,提出了推翻现有一切制度、实现完全公有制的政治主张。在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形势下,从和谐的视阈梳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内涵,对实现和谐社会和中国梦有着积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2.
青年幸福观是指青年对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幸福的根本看法。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青年具有不同的幸福观。青年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其幸福观直接关乎社会的进步。根据时代发展对青年幸福观的要求,应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理论出发,在劳动实践中培养青年符合社会价值的幸福观和创造性幸福观,不断促进青年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可以借助劳动概念来理解。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积极方面"的劳动概念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消极方面"的劳动即异化劳动的概念。在马克思那里,劳动概念经历了从人类学概念到经济学、社会学概念的转变过程。马克思把消灭劳动的异化性质、克服市民社会的局限以及超越政治解放的限度与人类解放的理想结合起来了,从而实现了政治哲学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4.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在他看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自身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将赫斯的经济异化理论同黑格尔的劳动学说相结合,提出了异化劳动的理论。认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两篇著作中,从本体论意义上引入了“实践”范畴来确立人的本质。认为实践…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荣辱观阐释了新的幸福理念:在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中体念幸福;在劳动中创造幸福;在精神追求中提升幸福的层次;在遵守社会法律、道德基本规范中,保障幸福,有利于构建新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分析集中反映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发生的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同劳动本身的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人同人的异化。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并不只是停留于从伦理上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进而在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探索和初步回答了许多涉及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大问题,从而为他创立唯物史观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理论内涵的双重性--评"理论反人道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反人道主义"是西方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性质的一个结论。这一结论的理论内涵具有双重性。其合理性在于提供了区分两种理论的基本标准,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其片面性在于极端化地表述马克思哲学,漠视马克思哲学对人道主义的扬弃,混淆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的人道主义与费尔巴哈人道主义的界限。  相似文献   

18.
物化观与马克思问题域逻辑转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物化观是解答当代价值观的一个核心问题。马克思的物化观有一个从早期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理性批判到实践唯物主义经济分析的问题域逻辑转换过程 ,对物化观的经济分析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确立的基础。物化实质上体现了作为商品的劳动产品在资本主义利益关系下对主体 (劳动者 )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否定关系。正如消灭异化要以生产力高度发展为前提一样 ,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改变滋生物化的特殊经济利益关系 ,建构一个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的自由人联合体 ,劳动 (实践 )创造的产品才会体现对主体 (人 )生存和发展的肯定关系。这就是马克思物化观问题域逻辑转换的价值指归。而卢卡奇把物化从经济因素中剥离出来 ,按黑格尔理性革命观的图式将其提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 ,它无疑为一切把客观的经济利益关系当作价值事实的唯意志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一生都关注劳动异化问题,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异化劳动思想开始,在其一生不同时期的代表性著作都对这个问题做了论述。写于1845年—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形成的标志性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探讨了异化劳动的问题。探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劳动理论问题,关系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问题,关系到如何正确运用唯物史观来深入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关系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的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不断地去学习、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国,社会中的劳动贬值现象越来越严重,长期的劳动贬值会使中国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劳动是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它是经受了实践检验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基于中国现阶段的现实,在社会价值取向上,应当回归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回归劳动价值论有利于帮助大家树立劳动和劳动者光荣的价值取向,有利于更好地执行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体现了公平正义,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与社会的繁荣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