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从不同视角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为新时代应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树立文化自信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在深刻理解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具有5000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在落实这一战略任务过程中,自然就会遇到中华传统文化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同时又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所阐述的"文化自信"是新时代的"启蒙心态",它用"敬传统"的理念来反对"反传统"的偏见,让中国人自知自己的文化属性,自信自己的文化特点,自觉自己的文化优势。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中,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的意识形态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高理论指导,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占据了价值层面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从"为政以德""德法并重""家国同源"三个层面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推动"党风""社风"和"家风"的发展,展现了新征程的"文化思路"。  相似文献   

5.
2012年,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讲话时首次提出"中国梦"这一概念,之后他多次对中国梦进行阐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鲜明提出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而要实现中国梦,就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立一种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就是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从时代价值、文化内容、发展原则等多个方面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结构、属性、特色和功能。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突出了传统文化资源挖掘整合、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论述突出了传统文化在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明传播等领域的时代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自强的基础性工程。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是指习近平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评价以及对如何完成传统文化价值实现的认识。其思想精髓包括:深刻揭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科学阐明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及弘扬主体;系统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全面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实现的现实路径等。系统梳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思想精髓将有利于我们理解习近平的传统文化情怀,从而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民族善于创造灿烂的历史文化,更善于继承与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高等院校的学生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影响着中国梦实现的特殊群体,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即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也可以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拓宽重要渠道。本文笔者通过介绍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详细论述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突出价值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9.
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辉典范和杰出代表,凝聚着华夏儿女最深厚的民族情感,是炎黄子孙永远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文章等中频繁地引用诗词,引用数量大、类型多、来源广、时间跨度大,在使用方式上极为灵活,并赋予其鲜明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诗词的高频引用和灵活转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伟大实践,开启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思路,同时也推动了中国优秀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对诗词的引用,使得其话语体系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具有语言美、情感美、气势美、哲理美、意境美,是在实践中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有益尝试。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以诗词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科学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历代中共领导人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总结党的历史与经验,习近平在阐释中华传统文化的溯源、本质和价值上形成了独到的传统文化观,成为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科学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以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为指导,在中国道路的选择和发展中彰显传统文化价值,在文化发展周期的比较视野中定位文化功能,在时空坐标中坚定更高层次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一贯十分重视对历史经验的借鉴与运用,并从中获取智慧、认识规律、把握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历史学研究工作,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由此可见,历史学研究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广大史学研究工作者要继承并弘扬传统史学的宝贵遗产,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推动历史学研究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发挥更大作用、取得更大成绩.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即党对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评价标准的具体态度和总体看法。回溯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历史,可分为孕育与形成、发展与曲折、修复与优化三个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传统文化观实现创新发展,走向强化与成熟。梳理其历史演进,可以得出四点经验启示,即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保障,人民群众需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动力,马克思主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思维方法,必须站在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视角畅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包括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彰显时代价值、强调思想意蕴,指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又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以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在一起,系统地建构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传统文化观。从历程与趋势上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批判与继承上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与先进文化的开拓者;从吸收与借鉴上看,中国共产党的要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从运用与实践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从展望与期待上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进一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包括习近平对中华传统文化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包括习近平对中华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内容创新、研究方法和发展路径。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明确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把传统文化上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以联通中外的视野阐明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贡献,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为解决世界文化冲突提供了基本遵循;从民族繁衍存续的视角阐释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功能,肯定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多方面的功能;从国家实力提升的角度分析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强调了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作出了新论断新阐述新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围绕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等重大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思想体系,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中华民族精神指明了方向,对于我们坚守伦理规范与道德根基,增强国人的文化自觉与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共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认同的一种表现,是文化自信的彰显,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入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加强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共有、共赏、共享、共传。  相似文献   

17.
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上。对于儒学公共精神的重视与开掘,即是阐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进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弘扬“两个结合”,即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间意欲实现相结合的前提,便在于把握二者的思想契合性。可以说以儒学公共精神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气质、价值理念与制度理想等维度上具有鲜明的契合性。  相似文献   

18.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强有力的思想文化体系无不闪耀着时代的光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思想体系都在此思想体系上得以延伸、演变和发展。而今这个思想体系的健全和发展,依然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到启迪,需要13亿人中的"少数"即领导干部发挥少数的"关键"作用,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率先践行者。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者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依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此外,二者还具有许多共同点。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我国有根、有源、有生命力.这个"根"与"源",既来自中华传统文化中孕育的政治文化,也来自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政治实践.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三个维度,阐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根、源和生命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