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宪法修改和宪法解释都是宪法演进的方式,但宪法解释是顺着宪法文本的原意往前走,而宪法修改则是对宪法文本的改变或补充,它多多少少改变了其方向——不是整个宪法的方向,而是宪法中的某些条文的方向。考察我国现行宪法的31条修正案,其中有些条文是应该修改、必须修改、也是只能用修正案的形式而很难用宪法解释的方式表现的;但也有些条文是可以用宪法解释的方法、而不必启动宪法修正案的形式加以改变的。  相似文献   

2.
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是现阶段我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法官员额制度则是推进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实行法官员额制度,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充分考虑影响和制约司法公正与效率的各种因素,合理吸收借鉴其他法治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科学确定不同级别、不同地域法院的法官员额,稳妥推进现有法官队伍的精英化重组,尽力适应社会公众对司法审判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所取得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与制度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内核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扎根于中国社会现实,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长期实践逐步探索出来的,是党和人民不懈奋斗丰富经验和科学智慧的总结,具有涵容多重价值维度的显著优势。整体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辩证知悉制度建构和治理效能内在逻辑关系,须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理论、实践和制度创新三者相统一的成果,从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进行精准把握。  相似文献   

4.
“三个务必”是我们党对如何走好新时代赶考路的深刻思考,是党中央向全党同志提出的新要求、新告诫。“三个务必”的提出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在理论逻辑上,“三个务必”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逻辑上,“三个务必”是党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对党的百年成就和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在现实逻辑上,“三个务必”是党对如何应对当前世情、国情和党情出现的新变化新挑战所作出的现实回应。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三个务必”,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全党同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品格,也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中国共产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斗争赢得未来。因此,理清楚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解决各种矛盾阻力,全面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新胜利的制胜法宝。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实施宪法、实现宪法的内、外在条件,从宪法本身的运作规律揭示相关基本制度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完善宪法应当分别从完善宪法运作的外在环境和宪政制度两个方面入手,促进宪法自身的完备,建立一整套保障宪法自身运做的机制,发挥宪法监督的功能,保障宪法实现.  相似文献   

7.
宪法修改与人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利的本质是自由,宪法规定的权利称为基本权利,中国宪法关于权利的立宪模式是基本权利加人权兜底条款。人权进入宪法后使基本权利由封闭静态的体系变为动态开放的体系。历次宪法修改主要与经济人权条款有关。这次修宪使社会经济自由度得到极大扩张。但是,宪法关于人权的规范还要进一步发展,建议增加基本人权种类和完善人权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8.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和解制度在同步保护未成年被追诉人及被害人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备理论上的可行性和实践上的可操作性。在明确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和解概念、特点、价值的基础上,结合立法及司法实践,对其进行全面审视,发现存在缺乏专门性立法、公开民主化不足、主持主体混乱及配套机制未完善等方面的现实问题。进而提出建立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和解相关法律法规、夯实法治保障基础;保护未成年人隐私与公开透明开展刑事和解并举、做实社会支持基础;赋予法院以中心性地位、确保程序正义;配套未成年人刑事和解保障及奖惩机制,实现持续、有效开展等优化策略,以期充分发挥其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宪法的修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国家权力的合理配置,二是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宪法的目的是实现民主和法治,其本质在于保障人权。我国宪法的修改应当反映宪法的本质要求,删除那些不属于宪法内容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修改宪法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修改宪法是国家立宪活动的一个方面 ,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客观要求 ,体现了宪法的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统一的原则。本文从理论与实践角度就修改宪法的原理、修改原因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提出了完善我国宪法修改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当前,学习贯彻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地发挥统一战线的重要法宝作用,推动新时代统一战线事业蓬勃发展,需要从历史、理论和实践等三个维度去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坚持统一战线的内在逻辑。具体而言,从历史逻辑来看,坚持统一战线是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得出的宝贵历史经验;从理论逻辑来看,坚持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从实践逻辑来看,坚持统一战线是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存在互助共济性不足、大量资金沉淀与贬值、医保整体抗风险能力削弱以及功能异化等较为严重的问题,制约着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平有效运行。因此,需要从降低划入个人账户缴费比例、扩大支付范围、完善使用功能、逐步建立和推广门诊费用统筹制度等方面对个人账户进行改革优化。  相似文献   

13.
行政法与宪法关系的研究缘于中国公法和宪政发展的现实需要。以中外行政法治的实践为分析视角,可以得知行政法与宪法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即宪法原则、精神指引着行政法的发展,行政法则对宪法起着落实、补充和发展作用,并推动宪法自身的修改和完善。为了防止行政法与宪法互动关系的失衡,一方面,我国宪法必须积极回应行政法发展所提出的挑战;另一方面,必须尽快建立行之有效的违宪审查制度以维护宪法的至上权威。  相似文献   

14.
宪法诉愿制度有主观的权利保障和客观的宪法秩序维持二重性功能,该制度还有宪法实现、平衡国家与个人关系以及少数保护的功能。宪法诉愿制度与民主有着抗衡专制的共同价值取向,是一对互相促进的共生体。宪法诉愿制度与法治的关系首先体现在制度本身包含了法治原则,宪法诉愿制度的施行对法治理念的传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最新宪法修改的背景,表现为"动因"和"前奏"两个方面.最新宪法修改共14处.宪法与依法治国的关系表现为宪法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依法治国有赖于宪法的充分实施;依法治国需要更进一步地完善宪法.从而我们能正确地认清宪法修改与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6.
数字治理理论是数字党建的行政学渊源。分析近十年数字党建的演进情况能够发现:数字党建的演进包含五个环节,其演进有助于推进理论创新、优化政治生态和基层党建工作。数字党建具有革新性、目的性、开放性和整体性,其运行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难:原党建形式适应者的反对;部分人员对数字党建成效存在质疑;人亡政息现象的出现;党组织之间的协同问题。数字党建会在基层党建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完善,这一发展趋向的实现有赖于数字党建运行过程中所面临困难的消除。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和经济结构服务化是不同于工业化的效率模式。围绕效率改进和增长可持续分析,本文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出了一个理论诠释,归纳为三个相互联系的命题:第一,结构性减速,即由于结构条件变化而发生的潜在增长水平下降;第二,增长非连续与增长分化,即由于内生机制的缺失,而可能导致的城市化阶段的增长停滞和震荡;第三,与服务业和消费结构升级密切相关的效率补偿命题,即在服务业和消费主导替代资本驱动的趋势下,效率的提升机制和经济可持续路径。  相似文献   

18.
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维度,对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逻辑的框架进行梳理和阐释,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过程中,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继承了中国共产党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经验,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要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更好地协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相似文献   

19.
进入转型期后中国的城市贫困救助制度改革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在制度的设计和运行中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救助理论中尚未得以解决的困境不无关系。文章探讨了救助理论中存在的困境,这些困境在我国实践中表现出的具体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现行的《人民警察法》是1995年2月2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并施行,该法实施近20年。客观地说,一部法律能够实施近20年表明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判断一部法律是不是良法,其评价的标准可以是多样化的,但实施时间的长短不失为一条评价标准。我国现行的《人民警察法》实施近20年,堪称良法,只有良法才能达至良法之治。《人民警察法》之所以堪称良法其标志性的意义在于它是确立我国人民警察制度的奠基之法,是保障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和行使职权的授权之法,是规范和约束人民警察执法行为的监督之法,是加强人民警察队伍建设,提高人民警察素质和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