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不是对民本论和人本主义的简单重复.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所讲的"人"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人,是全体人民群众.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以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终极目标,而不仅仅是把人视为工具和手段.这种发展观包含着发展、联系,人的本质属性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丰富的哲学底蕴.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而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保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在于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人的全面发展"这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在实际工作中真正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  相似文献   

3.
广泛开展"当代铁路职工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是铁道部党组在铁路发展关键时期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而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培育则是其中一项最为基础性的工作。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线,把体现当代铁路职工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的一系列基本准则和信条作为激励干部职工有效履行职责使命的精神支柱,以"热爱铁路、勤奋工作、服务人民、忠诚祖国"为主题,提炼和培育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忠诚事业、拼搏奉献、崇尚科学、创新争先"为主要内容的当代铁路职工核心价值观,增强铁路行业职工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铁路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过去的一年是首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着"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创新体制,调整结构,优化环境,首都各项事业全面发展,顺利完成了"十五"计划的各项任务,为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首都的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这次"两会"审议讨论和将要通过的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将进一步动员全市人民,在新的起跑线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首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伟大的成就、宏伟的蓝图,正鼓舞着全市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昂首阔步地迈向首都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白皮书专栏介绍民法典,认为民法典"体现了对人民权利的充分保障,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 民主价值观丰富了民法典的内在价值体系.民法典开篇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立法目的.民主价值观的核心要义是有效参与、多数决机制和正当程序规则.法治可以保障民主的实现,经法律正当程序...  相似文献   

6.
人民性是指科学发展观是围绕着人民展开其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其目的也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和幸福.人民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也是贯穿于其探索始终的红线.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由于人民在其中的基础和核心地位,人民性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属性和灵魂.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理论,是实现科学发展与怎样实现科学发展的世界现、价值观和方法论.理论建构上的与时俱进与理论发展上的一脉相承是科学发展观理论品格的本质规定性,立党为公与执政为民、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现内在价值取向的本质规定性,在发展主体上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挥人民群众作用的统一、在发展过程中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科学发展现实践特质的本质规定性.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基础.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发展意义论,关于三大战略目标的发展目标论,关于"两手抓,两只手都要硬"的发展方法论,关于"农业是根本"的发展重点论,关于"两个大局"的发展规律论,关于"达到小康水平"的发展步骤论,关于人民利益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的发展理念论,对于今天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在总结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人民主体思想为指导,继承和发展了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人民主体思想,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续写了新的篇章。首先,科学发展观为人民主体思想注入新内涵。科学发展观和三代领导关于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是统一的,更重要的是发展观的目标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其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对毛泽东统筹兼顾思想的拓展和升华。在此胡锦涛不仅继承捍卫老一辈统筹兼顾的发展观,而且内涵更加深化,更加细化为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工业与"三农"发展,突出了人民的主体及其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主导"到"主流"——试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社会在发展问题上的主导价值观,但诸多社会现象表明它还没有成为主流价值观.当前,要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使之逐渐成为全社会普遍认同并自觉践行的主流价值观,不仅要有一系列政策措施,更要把依靠的重点转向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只有通过制度创新,才能为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提供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11.
郎连和(大连市水务局局长、党委书记):参加这次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培训班,受益匪浅. 一、明确了方向,坚定了信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了信心.通过这次学习,使自己更加明确了方向,坚定了信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了信心.一是明确了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顺应时代发展和人民要求,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二是明确了主题主线."十八大"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体现了党中央对新形势新任务的科学把握,也是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三是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更加清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增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更加关注民生,在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发展观.本文从价值论的角度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是实现人民幸福,指出应更新观念.实现科学发展与人民幸福安康的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4.
王现东 《求索》2012,(1):55-57
"低碳经济"是人类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及其造成的生态环境后果进行反思的结果,是现时代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关涉人类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低碳"理念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论纬度,为批判旧的生态价值观、重构新的生态价值观提供了重要契机。由于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两种生态价值观各有偏颇。为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构生态价值观,实现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党员价值观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大学生党员价值观现实状况和发展,关系到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研究大学生党员的价值观状况,分析形成原因,用科学发展观引导大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加强大学生党员价值观教育和引导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包括实践论基础、唯物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基础、辩证法基础和人民主体价值观基础等方面的内容。其中,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构成科学发展观最主要、最根本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付莉萍 《创造》2015,(11):40-41
党的十七大将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并进一步强调坚持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前提.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五大发展"新理念: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提出"坚持共享发展"的口号,让发展成果由普通人民群众共享.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内含着群众观,体现着群众观.树立新时期的群众观,就要深刻理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谋求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相似文献   

19.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围绕人民群众展开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体现着唯物史观的人民主体思想.人民群众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主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人民群众作为主体广泛参与.同时,人民群众作为现实的历史主体,其社会意识并不是自发反映时代发展的要求,如何形成正确的价值自觉有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关键在于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体现.  相似文献   

20.
价值观的生成机制及实践指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一般意义上说,价值现的生成离不开"需要--利益--实践"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人的本性需要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发展性、能动性等基本特征,是价值观生成的客观基础.作为需要的实质和内容的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原动力,成为价值观生成的内在动因.在当代中国,由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主导地位的必然是执政党"造福人民"的价值观.能否坚持这一价值观的实践指向,直接关系到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的价值观的生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