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乔伊斯*卡洛尔*欧茨的<阔佬>聚焦20世纪50年代美国富裕中产阶级居住的城市郊区,用夸张讽刺的手法描绘了实利主义的"天堂"中人们对于"自由"的疯狂追求, 深刻地揭示了人们为这种盲目无度、无理性的追寻所付出的昂贵代价.  相似文献   

2.
关于道德能否进行法律强制问题,最有名的论战当属于哈特与德夫林的交锋,哈特在其著作《法律、自由与道德》中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精彩地回击了以德夫林为代表的法律道德主义的观点。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关于道德与法律的新的启发和思考,更为个人自由权利不受强制争取了宝贵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自由在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流派都有着不同的定义和侧重点,在弗洛姆的自由学说中,更多的是侧重于心理学的层面。弗洛姆从心理学的层面认为人之所以要逃避自由,不是真的要逃避自由,而是要逃避所谓的消极自由,摆脱消极自由所带来的自身孤独无力感,摆脱现实资本主义社会机制所带来的对人的能力和潜质的限制,以求达到自我能力的全面发挥,获得积极自由,获得最终的人生自我实现,但是在从消极自由跨越到积极自由的路径上,弗洛姆依然过多地依赖于心理学的解决办法,从而使该路径太过理想化,而无法触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弊端的批判。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及批评家大都忽视了伯林的“狼的自由是羊的末日”这个命题,我们已经习惯于“狼的自由”,麻木了“羊的末日”。然而这却是伯林的世纪隐忧,而且他一层层地挖掘出“狼的自由”与“羊的末日”之间的真正关联。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系统阐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它既是《宣言》的理论归宿和价值追求,也是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6.
严复将自由意译为“群己权界”,其要义不仅在确认个人之间私权的边界,而重在区分公域与私域、国家公权力与个体私权利之间的权界。他不是像有些学者所论断的那样主张“己轻国重”,将个人自由作为服务国家目的的手段;而是区分了两种国家(对内的统治主体和对外的国际法的主体)和两种不同性质的自由(国家对外独立自主和个人私域的自由),其自由主义思想并非以儒家伦理和以国家权力为本位,而是以个体权利为本位,兼顾国群。他提出的“自由为本,民主为用”的思想,具有深刻的现实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现代以来,政治哲学的主题逐渐转变为对社会与公共政策的探讨。密尔的功利主义自由观是崇尚社会自由的典型代表,他越过政治统治的桎梏,直指社会暴虐,呼吁对异端者的容忍。另外,密尔对自由主义思想的贡献还在于定义了自由的边界。虽然学界对密尔自由边界的定义还众说纷纭,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密尔功利主义的自由观对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高加林由农村到城市再到农村的生活经历中有过两个与其有密切关系的女性:刘巧珍和黄亚萍,但最终二人都未能与高加林走到一起,其爱情发展都是随着高加林地位的变化而变化的。在整个爱情故事中,三个人都有错,巧珍错在没有文化,亚萍错在自私自利,最重要的是高加林缺少正确的人生观。他将自身执着的人生价值的实现仅仅理解为自己世俗社会地位的不断递增,对人生价值持一种肤浅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时代下,人自出生起,就与政治(或政治行为)密不可分,时时与政治(或政治行为)发生关系。在此情景下,是不是就意味着人都会参与到政治(或政治行为)中去呢?如果不是,人与政治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人是否先天享有其自由的权利呢?就成了我们讨论的重点。文章试图以严复的《〈民约〉评议》为起点,就相关问题展开论述:既然人天然与政治有关,就必须确立人对于政治的优先性原则。不仅要赋予和肯定人们“参与政治的自由”,更要用体制保障人们“逃避政治的自由”。  相似文献   

10.
杨春福教授《自由·权利与法治——法治化进程中公民权利保障机制研究》一书综合运用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多维视角透视自由,提出“自由主义视野下的权利”,包括两层主要涵义:自由主义以权利为基础,权利以自由为核心。书中着重分析了权利的法定性,明确划分法治的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并将权利的概念纳入作为系统工程的法治的各个组成要素。该书锁定公民权利和法治社会两个核心概念,指出法治社会的基本标准即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关系的理性架构,具体地体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基础;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界限;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法治社会的核心评价标准,即对公民权利的保障程度。  相似文献   

11.
自由是近代以来西方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但对自由的追求却陷入一种二律背反之中:人们在获得自由的同时,却又感到深深的孤独和不安,正是这种孤独与不安,使人们逃避自由,甚至放弃自由,这是法西斯主义得以产生的心理学基础.通过结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弗洛姆揭示了现代人在面对自由时的这种矛盾心态,指出要摆脱这种矛盾心态,就必须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走向积极的自由.  相似文献   

12.
奥古斯丁在<论自由决断>中阐述了一个核心论点:恶起源于意志的自由决断.它构筑了传统神正论的基础.在卷二中,奥古斯丁提出了上帝存在证明,其中,意志概念处于核心地位.人虽然出于意志的自由决断背离了上帝,从而犯下原罪,但这并没有损害意志的优先地位,意志具有本源优先性;自由是对真理的服从;一切善(包括意志)来源于上帝;意志之前无存在.这是奥古斯丁从自由决断出发对意志进行的一种存在论追问,论证了意志之为意志(意志之所是)的根据.  相似文献   

13.
席勒作为西方美学史上首倡美育的先驱,其著作《美育书简》针对席勒所处时代的现代性弊病,深入地探讨了如何通过审美教育来克服人性的异化和分裂,返回人性的和谐与自由,成为完整的人;试图解决人类文明发展所带来的人的生存危机,即过度的理性压抑消除了人的感性,从而造成人天然具有的和谐本性的丧失。席勒对现代性的批判为我们反思现代性提供了新的参照和路径,其人本主义美育思想在倡导和谐社会、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今天仍具有生机。  相似文献   

14.
卢梭的主权理论具有两个自相矛盾的方面:以自由为基础,并以自由为追求,但同时也暗含着多数人专制的危险.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的思想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强调公意而不信任现实人的意志,可能导致“非凡人物”对人民的专制;二是卢梭强调整体而忽视个体,可能导致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制.  相似文献   

15.
孙长永教授的《沉默权制度研究》是这一时期研究沉默权制度的重要著作之一,本篇书评试图从一个不同的视角解读沉默权制度。这一制度并不能从自身说明其存在的伦理必要,笔者认为从更广阔的视角———宪政的原则、人权的基本定位入手,从而自由与秩序的平衡进入视野。  相似文献   

16.
大陆形象的建构深刻影响着台湾民众对祖国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本文为此将聚焦于台湾地区的《联合报》与《自由时报》,以蔡英文当选四年内,两报对大陆进行报道的数据和案例作为例证,从而归纳整理这两份报纸建构大陆形象的报道内容及方式,进而探讨其修辞建构背后的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17.
毫无疑问,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如果自由裁量权受到法律的过度控制,社会问题将难以解决。美国学者诺内特和塞尔兹尼克在其《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中,提出了"回应型法"的概念,旨在放松法律规则对自由裁量权的束缚和限制。他们主张:为了回应变化着的现实世界,包括程序在内的法律形式主义能够被放弃。文章认为,这将必然导致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因此,应在规则与自由裁量权之间维持平衡。  相似文献   

18.
福列特管理思想关切管理中人的自由何以可能,即探讨"组织关系中的自由问题"。而其自由观背后的权力观已迥异于传统权力观,这种权力观支撑下的组织中的自由被赋予新的生存关切。在福列特看来,管理即自由,这就是她对组织管理创新与个体自由的新理解。  相似文献   

19.
2005年8月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使秩序、正义与自由这三大法的价值得以彰显,这一法律的实施必将推动我国治安状况的根本好转以及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占有是马克思论述人的自由理想的一个极重要的范畴。而学界对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就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的观点并没有作出充分阐述,对占有与自由的关系仅仅理解为占有了人的本质就实现了自由是很不够的。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通过对占有范畴的历史性分析认为,占有与自由之间是一种历史的辩证的关系,两者关系一方面表现为占有是自由的前提,自由是占有的目的,占有与自由可以相互促进;另一方面,占有并不意味着获得了自由,应确立一种新的占有观念,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