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民间外交到公共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诞生60年来,随着她的日益繁荣和强大,她己经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在走向世界的伟大进程中,我国的外交事业的贡献功不可没,其辉煌成果和高水平的队伍也足令国人自豪。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担任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后,一贯高度重视民间外交工作的开展,并积极投身到民间外交的实际工作中去。注重加强经济交流、重视做各阶层和界别的人的工作、善于利用新闻媒体为民间外交服务、重视文化交流等,是江泽民民间外交实践的主要内容。江泽民关于民间外交重要性的论述及其在民间外交方面的亲身实践,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总体外交的思想和实践。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延边地区民间外交活动情况为例,叙述了民间外交活动在对外宣传,促进经济交流与合作,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官方外文活动等方面的贡献以及民间外交工作的广泛性、包容性和灵活性的特点。阐明了民间外交活动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4.
民间外交,即非官方外交,是由不具有国家外交正式资格的法人组织或自然人所开展的带有明确外交目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它具有明确的政治或外交目的性、广泛性、灵活性和稳定性。作为一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外交在当今时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东亚认同的发展与培育,是塑造东亚共有利益的有效途径和政府间外交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5.
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蒋介石作为掌管国民政府党政军大权的核心人物,他的对日外交思想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对日外交决策和军事决策。这期间蒋介石的对日外交思想主要表现为“抵抗中求和平”、“抗战外交”、“和谈外交”,其外交思想反映了他既战既和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6.
日本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日两国平等交往创造了条件和可能;而为了恢复和发展中日两国友好关系,廖承志担负了中国政府对日工作的重任。他积极贯彻中国政府和平外交、人民外交的方针,坚持对日关系中“两个区分”(即把帝国主义的政府和这些国家的人民区别开来;把政府中决定政策的人和一般官员区别开来)的思想,从日侨回归着手,启动了中日友好关系之门,促成了中日之间《关于黄海、东海渔业协定》的签订,推动了中日民间交往,并为日后中日之间半官半民、邦交正常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总结了多年来中国妇女民间外交工作的特点,分析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妇女民间外交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如何促进妇女民间外交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公共外交相关概念辨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李志永 《外交评论》2009,26(2):57-66
对于公共外交、人民外交、公民外交、民间外交、公众外交这些概念,国内外一直没有进行较好的区分,以致出现混用的现象。事实上,这些概念在历史起源与发展、行为主体与客体、理论依据、时代认知、宗旨目标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别。认识、理解这些差别,对于理解中国外交话语的历史变迁与中国当下的外交转型,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公共外交与政府外交构成中国的总体外交格局。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而新的世界形势和中国国情为公共外交提供了更广阔的运作空间。2009年中共中央提出的国际战略新任务为中国公共外交指明了方向。公共外交工作者的当前努力目标,应当是加紧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提高公共外交战略谋划和战术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10.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抗日国际统一战线辩证统一,服务于挽救民族危亡的同一目标。中国共产党关于国际统一战线的外交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它的成熟是判断中国共产党外交思想成熟的重要指征。研究中国共产党关于国际统一战线外交思想与实践,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华和合文化所提供的整体性、系统性的辩证思维视角,对中国的外交理念与外交战略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传统对中国当前“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睦邻区域和谐外交方针有深远的影响;“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生”思想催生了维护世界多样性的和谐外交;“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伦理与处事哲学是中国国际秩序战略的哲学基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观是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理念之源。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工作积极转换思路,不断拓宽领域,政府与民间同时并举、政党与议会齐头并进、双边与多边多管齐下、政治与文化、经济等同样重视,是一种名符其实的总体外交,呈现出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层次、全方位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工作积极转换思路,不断拓宽领域,政府与民间同时并举、政党与议会齐头并进、双边与多边多管齐下、政治与文化、经济等同样重视,是一种名符其实的总体外交,呈现出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层次、全方位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外交保护与领事保护的对比,分析了外交保护和领事保护在国际法上的不同作用,旨在探讨如何发展国际法,使国际法更好地调整新形势下的全球关系,尤其是在保护本国国民在海外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突破传统国际法在外交保护方面的局限,高效利用领事保护的优势,配以国内立法的自主快捷,是本国国民在海外安全保障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5.
傅耀祖 《外交评论》2003,21(1):8-14
党的十六大高举邓小平理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提出了全党全国在新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和推进各项工作的方针政策。江泽民在十六大的报告中指出当前中国外交要:一、把握时代特征,二、推动世界两大趋势的发展,三、实现国际外交四大主张,四、继续落实六项外交政策。我们要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切实贯彻十六大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再创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孙稳 《工会论坛》2009,15(5):150-151
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对商业活动、大众传媒、教育、科技、文化、政治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均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外交领域,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外交精神提出了根本性挑战,现代外交面对众多考虑,必须加以调整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民间精神作为与意识形态话语相对立的一种文学资源,有着潜在的吸引力,在新时期的小说创作中举足轻重.本文着重论述了新时期以来作家对民间精神的把握及其小说中对这种把握的表现形式的异同,同时也关注到民间意识自身所裹胁的极其复杂的精神弊端,在扬与抑之间,达成一种和谐.  相似文献   

18.
论文化外交     
文化外交与对外宣传、公共外交和价值观外交不同,它是以一国政府为主体,在思想、教育、文化等领域,基于主体的平等性、方式的对等性和相互性、内容的相对真实性、目标的长远性,对他国开展的持续性的人员交流、文化传播和思想沟通,以渐进实现国家软实力提升和文化推广等目的的活动。人文外交是中国特色的文化外交概念,强调包容与和谐以及以人为本,人文外交尚有待于进一步充实和发展。文化外交可分为思想外交、文明外交和文艺外交三个层次,其中思想外交效力最强,是文化外交的核心。近代世界历史表明西方在全球政治中的霸权地位离不开西方思想的扩张和征服,各种反抗努力的失败更显示了思想外交的强大力量。中国应该吸取历史经验,通过参与和推动思想和价值观的国际讨论、整合制度资源、集中力量服务思想外交、大力开展学术外交等方式加强文化外交,提升中国软实力,实现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重构了世界政治经济地图,城市的外交角色被错综复杂的跨国流动和社会参与所激活,城市国际化和全球都市的兴起,使得城市外交越来越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外交形态。与中央政府主导的国家外交相比,城市外交的主体更加多样、目标更加灵活、手段更加丰富、游戏规则更加复杂,是一种新外交形态。它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新时期国家外交的某些不足,也对国家外交构成了竞争和挑战。由于城市外交对城市发展前途的战略意义,近年来在学界形成了自由派、传统派和折中派三种理论立场,对城市外交作出了理论回应。从城市都市化和全球化的历史趋势来看,国家常常不得不对城市外交采取宽松的政策,支持城市的国际化战略。同时,为了防止城市外交脱离国家外交的总体轨道,国家又必须通过革新制度、健全机制、完善规范等措施,不断增强驾驭城市外交的能力和水平,尽可能地将城市外交纳入总体外交的轨道之中。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外交方式的演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二战后的多边外交、首脑外交、公共外交到冷战后的经济外交、预防性外交,外交方式的演进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尽管任何一种外交方式都并非尽善尽美,但它们对于推动国际关系的多极化和一体化以及国际事务决策的民主化公开化都起到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