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来大学生维权诉讼案件增多,在关注大学生权利救济路径之选择的同时,只有通过健全高等教育立法、强化校规备案审查以及严格教育处罚程序才能建立大学生权利的“上游保护”,做到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网络犯罪表现、成因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大学生利用网络技术实施犯罪的案件日益增多,并成为当前大学生犯罪的增长趋向。如何防范与治理大学生网络犯罪,已成为政府、社会和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高校教学实习过程中,大学生人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事故频发,由于大学生不具有劳动者身份,因此不能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只能按人身侵权案件处理,导致大学生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高校对实习大学生承担何种责任关系到高校的和谐稳定和正常教学秩序的建立。因此有必要多角度探究教学实习过程中大学生人身权益的法律保障途径。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自身安全意识薄弱以及急于求职而易相信他人等原因,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因此针对大学生的诈骗、盗窃等案件频繁发生。本文将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现状,并提出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建议,努力为高校安全教育逐步列入基础教育必修课探索道路。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法律援助是一个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公益组织.通过资料收集、研究分析和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大学生法律援助在实践中存在组织机构松散、经费紧缺、案件来源不畅等多种问题.完善大学生法律援助的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加强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拓宽资金来源,加强与司法实务部门的联系,能够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法律援助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大学生被侵害事件尤其是女大学生失联、遇害案件急剧增加,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们对各种社会问题以及教育问题的激烈探讨和深思。从失联到被囚禁、性侵甚至遭杀害,触目惊心的事件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为什么犯罪的魔爪频频伸向正值青春年少的女大学生?接连发生的多起悲剧,引发人们在深感痛惜的同时,更在关心出现类似案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才能避免类似不幸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女大学生在校内外受到侵害的案件时有发生,这使她们的身心受到巨大的伤害和摧残,也引起了我们对此的关注和思考。女大学生被害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我们也可以从多方面对其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8.
目前,大学生犯罪案件明显增多,这类案件具有复杂性、突发性、凶残性、团伙性、高智能性的特点,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情绪不稳定、虚荣心强、贪图享受、心理承受能力差以及家庭、学校、社会因素的影响。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法制教育,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强化校园管理,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大学生犯罪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犯罪预防论主要从犯罪人的角度预防犯罪,较少从被害人过错的角度出发达到预防犯罪。运用实证的方法,从典型的2010--2014年45例被害女大学生案件统计分析发现,案件类型多为恶性侵害女大学生人身权和财产权,时间上多为开学季和暑期,在空间上多为荒地偏僻处和加害人居住处。在案发原因中多因无预防意识,轻信陌生人,在出行中搭乘黑车导致被害。分析45例女大学生被害性因素中的诱发性和易感性因素中的类型,可从被害人角度出发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盗窃案在高校发生的各类案件中约占90%以上.以作案主体进行分类,盗窃案可分为外盗、内盗和内外勾结盗窃三种类型.少数大学生对自己要求不严,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法律意识淡薄,不顾家庭和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追求时髦,盲目攀比,从而导致没有钱花就去偷,逐步走上了犯罪道路.这是导致高校盗窃案件不断上升的原因之一.为了防止此类案件再次发生,笔者希望通过本文使大家对此类案件进一步认识并及时处理,把大学构建成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群体在关注法治时事的同时,对于法治案件的判处结果也逐渐产生了自身的评定,这是大学生法治能力增强的侧面反映.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能表明大学生对于这些判处结果的评判标准即是严谨的法律知识.就目前情况而言,仍然需要通过高校教育、社会教育及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来弥补不足、解决问题,以最终构建和谐的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12.
在复杂的社会、学校、家庭因素的影响下,高校盗窃案件频发。现行法制对在校大学生盗窃犯罪的处理存在诸多问题,应建立在校大学生盗窃犯罪预防机制,通过适用条件的确定、缓诉权的赋予及起诉犹豫相关制度的构建与完善,使在校大学生盗窃犯罪起诉犹豫制度更具合理性及可操作性。让大学生健康成长与高校反盗窃犯罪达到平衡。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任重道远而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工作。读完《意见》之后,笔者不由联想起年初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近一年后,重温这一案件,当时的莫名惊诧、群情激昂已被冷静周密的思考取代,人们这才发现,这场在种种合力的推动下变得错综复杂的悲剧,透射出种种发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一案件一发生,便迅速成为各类媒体的焦点,报纸期刊、电台电视、互联网等纷纷开通采访机器,相关报道扑天盖地让人应接不暇。“大学生”、“连续杀人”、“全国通缉”,…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由于他们思想单纯与幼稚,社会经验相对较少,极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目标。所以只有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掌握自我防范的方法,才能使自己不受损失、欺骗和伤害而顺利地生存。一、增强自我防范意识,防止发生盗窃盗窃,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它是一种最常见的并为公民、师生深恶痛绝的违法犯罪行为。预防和打击学校的盗窃案件,不仅是公安机关和学校保卫部门的重要任务,也是每个在校大学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一)盗窃案件的特点1.时间的选择性。行为…  相似文献   

15.
在2006年春运期间,北京市昌平区大学周边接连出现违法犯罪嫌疑人以火车票加价倒卖或诈骗的形式侵害在校大学生利益的新治安热点问题。此类案件潜在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巨大。公安机关应牢固树立“维稳”意识,深化校园周边的清理整治工作,形成打击倒票活动的整体合力。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迅速发展。调查显示,北京重点高校大学生经常上网的人数达到80%,网络普及为少数大学生网络犯罪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网络犯罪,以网络为犯罪工具或犯罪对象,实施危害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的犯罪行为。某地公安、信息产业等部门,曾联合采取了一场大规模的行业整顿。自该项行动开展以来,某省各级检察机关批捕、起诉及法院审理的案件已有21起,其中80%以上的嫌犯均系大学毕业生或高校在读生。并且,大学生网络犯罪又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一大学生违法犯罪动态特征大学生违法犯罪与青少年违法犯罪一样,总是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情势之中,但是,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又有其自身运动的规律。当前,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动态变化与过去相比主要显示出以下几方面特征:1.案件的高发性。近些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有增无减,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频率向我们袭来,其发案比率持续上升,居高不下。如据前两年上海市各高校的统计数据:犯罪大学生的比例在1.3%0左右摆动(还不含一般违法的比例);另据笔者前一阶段对我省8城市23所高校学生违法犯罪情况所作的专题调查研究表明:我省大…  相似文献   

18.
帮信罪的出台是对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引发电信诈骗犯罪激增这一社会现实的法治回应。在校大学生逐渐成为帮信罪的高发人群,在校大学生的帮信行为主要呈现案件牵涉面广及涉案金额大、学生的帮信行为复杂多样、行为人多被所谓“熟人”利用、行为人案发后悔罪意识明显等特征。从犯罪心理学角度分析,在校大学生的帮信行为主要受逐利心理、侥幸心理、享乐心理、极端利己心理以及法不责众心理影响。高校预防大学生帮信犯罪,要在强化“三观”教育、破除“侥幸”心理,提升法律思维、纠正“法不责众”错误认识,重塑法律信仰、形成法律敬畏之心,织密预防监管大网、消除大学生犯罪意向四个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19.
经济案件侦查是经济案件侦查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其概念包括五个方向的具体内容。本人不同意“经济犯罪案件侦查”的提法 ,其根据是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 ,及罪刑法定、疑罪从无、无罪推定等原则。经济案件侦查的提法是指所有触犯刑律案件侦查活动的一部分 ,而就经济案件而言 ,又可分为 :经济纠纷案件、经济行政违法案件和经济犯罪案件三种。  相似文献   

20.
随着近年来大学生权利意识的高涨和高校诉讼案件的不断增加,公立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的鉴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笔者认为,高校与学生间的法律关系有两种,即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和不对等的行政法律关系。这对于规范高校管理行为,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实现"依法治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