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战区导弹防御系统 (TMD)是美国导弹防御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美国东亚安全合作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在战略上牵制俄罗斯、中国和朝鲜等国家 ,美国在近期加快了其在东亚地区推行TMD系统的速度 ,从而引起中国、俄罗斯等国的严重关注。  相似文献   

2.
台湾大选中的美国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4年 3月 ,台湾将举行第 11届“总统”大选。目前 ,台湾执政与在野形成两大势力 ,他们竭尽全力为争取更多的选票而营造有利的氛围。但他们对国际因素 ,尤其是美国因素在大选中的作用也相当重视。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在台湾问题上一直采取着“以台制华”的政策 ,尽管由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美国在不断调整其全球战略的同时也在调整其对台湾的政策 ,但支持台湾“拒统”是美国的一贯立场。为此 ,对于台湾的政党竞选 ,美国自然会积极介入 ,甚至施加压力。无论对民进党陈水扁 ,还是对国民党连战、亲民党宋楚瑜的支持与否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大陆和台湾的关系获取其最大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对台政策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近年来,美国对台政策出现新的发展动向。台湾是美国全球战略与对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会继续干涉台湾问题。美国的对台政策将受到各种相关因素的影响。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美国的台海战略重心仍将是维持两岸不统不独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台湾的大陆政策产生于两岸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是台湾当局关于两岸事务的一项公共政策。由于台湾特殊的历史背景和重要的战略位置,台湾的大陆政策不但影响着岛内政党政治的走向及两岸关系的进退,还会引起美国、日本等国对台湾、对大陆的政策变动。因此,台湾的大陆政策一直备受两岸同胞与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作为台湾最高权力的拥有者,“总统”无疑会对一定时期内的大陆政策产生主导性的作用。但在台湾整个公权力的架构中,“总统”政策意向的实现还需要政党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同时,在一个民主社会中,民意的评判也是执政者决策时不可忽视的因素。综合而言,台湾的大陆政策是在总统主导、多方力量的博弈之下诞生的。  相似文献   

5.
东亚各国因互不信任而缺乏建立安全机制的条件,美国凭借自身超强的综合国力以及在东亚的军事存在掌握了东亚安全的主导权,表现在美国对朝核问题、台湾问题的主导权上以及对东亚非传统安全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上。美国掌握东亚安全的主导权,其实质就是防范与遏制挑战美国霸权的地区性强国的崛起和美国所谓的"邪恶轴心国",以更好地服务于其全球战略,使21世纪继续成为"美国的世纪",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  相似文献   

6.
空间政治学认为,空间不是简单意味的几何学与传统地理学,而是一个社会关系的重组与社会秩序的重构过程。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心长期在欧洲,其实质是称霸世界,控制全球战略空间"。冷战"结束后,尤其是九一一事件以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心开始向亚太地区转移,其动因和目的之一,就是遏制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的快速发展、挤压这些国家的战略空间,对此中国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对国际政治格局的重组和中国的安全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与挑战。在受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影响的国家中,中国首当其冲。  相似文献   

7.
一、制定“一边倒”的外交策略是毛泽东面对特定的历史背景而做出的理性抉择。1、采取“一边倒”策略是毛泽东深刻分析国际环境后所得出的必然结论。二战结束后,国际上出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尖锐对峙的局面。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非常仇恨社会主义国家,为与苏联争霸天下,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大力推行“冷战”政策,企图使苏联及其追随国全面混乱,政权走向解体。由于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美帝国主义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颠覆政策,在经济上实行封锁、禁运;在政治上采取不承认…  相似文献   

8.
随着台湾经济的迅速发展,中产阶级的日益壮大,中国大陆"一国两制"政策的推行,上个世纪80年代台湾地区的政党政治生态由原先的国民党"党国一体"的一党专制逐渐演变成现在的两大政党联盟对峙的格局,并且呈现出两党制的发展趋势。统独问题成为台湾地区政党政治的主要议题。中国大陆对台政策的嬗变和美国战略的变更是影响台湾地区政党政治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9.
陈水扁当选的主要外部原因是美国不顾中国反对台独和"公投"的严正立场,对台独采取明批暗扶的政策.中美建交以来,美国对"一个中国"原则的遵守仅限于口头,美国以<与台湾关系法>为借口,不断加强对台独的支持,成为台独势力生存和发展的最主要的外部根源.美国玩弄"维持现状"和"两岸平衡战略"战略,目的是阻挠中国统一.美国偏向"泛绿",目的在于借台独保持台湾与大陆的分离局面.台湾选举后,美国阻挠中国大陆采取一些反对台独和促进祖国统一的措施,客观上起到了为陈水扁政权打气作用.美国已成为中国统一和中国崛起的最主要外部障碍,中国不应当对美国寄予不切实际的幻想.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东北亚安全战略,是其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地缘战略环境看,美国在东北亚面临大陆势力与海洋势力的潜在对立与隐性均势。在这种地缘战略环境之下,美国以超强的战略实力为基础,以海权联盟体系和前沿军事部署为依托,谋求维持东北亚地缘战略均势并遏制大陆势力,从而维护美国的霸权和优势。  相似文献   

11.
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我国制定了《反分裂国家法》。这在国家意志、人民共识、法理依据上形成对“台独”分裂势力的强大震慑,从而确保国家统一,民族振兴,世界和平。因此,我们不仅要研究《反分裂国家法》的法律依据、现实依据,还要深入研究《反分裂国家法》的历史依据。一、台湾与中国大陆同宗同源,同属一个中国。台湾与中国大陆同宗同源,同属一个中国,她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地理角度看,在远古时代,台湾本和大陆连在一起,由于地壳运动,相连结的部分陆地沉入海底,形成海峡,未沉…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之所以实行扩大内需政策并使其长期化 ,与中国经济发展外需依存度高 ,而国际经济环境趋于严峻又导致外需大幅波动直接相关。近年导致中国外需大幅波动的国际经济背景包括东亚金融危机、美国经济减速和日本经济衰退等方面。为化解外需波动的消极影响 ,中国从 1998年起实行了以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为核心的扩大内需政策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不仅对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产生了重要作用 ,而且也对全球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包括缓解东亚金融危机、加速东亚经济回升和减缓全球经济衰退。  相似文献   

13.
克林顿政府的亚太新战略是美国在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环境下 ,为实现其全球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安全观念的转变 ,使欧洲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降低 ,提升了亚太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克林顿上台后 ,将“经济安全”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首要原则 ,并把亚太置于美国全球战略生死攸关的重要地位 ,全方位、强力度地参与亚太事务 ,谋求建立由美国起主导作用的“太平洋共同体” ,用经济一体化、政治民主化和军事安全集体化这三根支柱支撑其亚太新战略的实施 ,既保持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 ,又保证美国在本地区的利益和主导地位 ,以增强美国在全球的战略优势 ,维持美国“唯一霸权”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奥巴马政府的"重返亚洲"政策并未从本质上改变美国的东亚战略,改变的只是政策手段,这些政策手段对东亚的多边和双边合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多边合作方面,美国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和加入东亚峰会的行动,实际上解构了东亚合作进程,大幅降低了东亚合作的前进动力;在双边合作方面,美国充分利用东亚安全关系中的裂痕,加强与东亚盟国和合作伙伴的军事关系。这些策略有效地实现了美国的政策目标,即防止东亚一体化深入发展,限制东亚大国的地区影响力,维持美国霸权地位。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行对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战略。这种外交战略决定了在对外援助中中国必然把援助越南、朝鲜等东方社会主义国家作为自己的首选对象。中苏分歧日益扩大后,"一边倒"战略名存实亡。为了拓展外交局面,中国进一步加大了对外援助的力度。  相似文献   

16.
冷战后,由于中美"结构性对抗安全困境"的逐渐形成,美国加大了对台售武力度,其对台政策中袒护"台独"势力的倾向日渐明显,更加偏向于对中国大陆施压.美国对台政策的这种调整方向不会在短期内得到改变.因此,指望美国在台湾问题的解决上有所作为现在看来可能性极小.台湾问题是和平解决还是武力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美"缓和的结构性对抗安全困境"的继续演变.如果美方排除了将中国纳入现存国际体系的方案,台湾问题和平解决的阻力将会极大的增加,中美在台湾问题上冲突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大.但是,即使中国接受美国主导的现存国际体制并且发生如美国所声称的变化,美方在台湾问题上改变立场,积极支持中国统一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只要中国的强大有可能对美国的现存国际地位产生威胁(无论这种威胁是一种客观上的威胁还是一种主观上的威胁),美方遏制中国的战略就不会彻底改变.下面就美国未来介入台湾问题可能的深度作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一、台湾问题的现状1、美国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冷战结束后 ,美国政府一直对中国推行的是“接触”加“抑制”政策。美国插手台湾问题 ,从根本上说 ,绝不是为了台湾 ,而是为了美国自身利益。政治上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国力的日益强大、国际地位的提升 ,美国日益感到中国强大所带来的威胁与挑战 ,其防范与遏制的重点目标从冷战时期的苏联转移到中国上来 ,而台湾问题则当然是美国遏制中国的一张王牌。美国力图通过加强与台湾关系 ,控制海峡两岸局势阻挡中国的统一与强大 ,维持亚太地区目前的战略均势 ,确保美国在这一地区的…  相似文献   

18.
美国与东亚之间的经济失衡及摩擦由来已久,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美国与日本经济失衡及摩擦为主的阶段、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亚洲"四小龙"和日本与美国经济失衡及摩擦为主的阶段,以及其后中国与美国经济失衡及摩擦为主的阶段。美国与东亚经济失衡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起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二战后东亚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及美国经济的相对衰落。战后加速和维持东亚与美国发展不平衡的具体原因是:东亚与美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东亚与美国储蓄和投资率差异、国际产业转移与国际分工的变化以及美元全球霸权体系的确立。我们认为这种失衡局面是难以长期维持的。  相似文献   

19.
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对华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日本投降后,美国政府不间断地派遣驻华大使访华,了解中国国内环境,继而不断调整对华政策以帮助蒋介石抢夺人民抗战胜利果实,并以"调处"为名,积极援助蒋介石部署内战,然后公开大规模地出钱出枪出顾问帮助蒋介石进行反革命内战,妄图消灭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以控制全中国。"扶蒋反共"政策实质上是美国霸权主义政策,把中国变成美国的半殖民地或附庸国,将中国作为美国支配亚洲进而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美国支持的蒋介石政权进行了四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有效地限制了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范围和程度,把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赶出中国大陆,使战后美国的侵华政策宣告彻底破产。  相似文献   

20.
第一至第四届亚非人民团结大会是万隆会议后亚非国家之间最为重要的国际会议,也是中国高度重视并始终参与的多边外交活动.在第一届大会上,中国的政策既有求同存异的色彩,又强调反帝斗争与世界和平的不可分割性.在第二届大会上,中国强调美国是亚非国家的主要敌人,号召建立反帝国际统一战线.在第三届大会上,中国反对苏联邀请东欧国家作为观察员,并通过支持古巴降低苏联威信.在第四届大会上,中国一方面谴责美国侵略越南,一方面在很多问题上与苏联进行斗争.中国对亚非人民团结大会的政策,是中国对亚非国家总体政策斗争性不断提升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